曾瓊
摘 要 對于中國孩子來說,語文學科是母語教學,具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天然優勢,當然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振興民族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任。家給的語言,是一種有形無形、有聲無息的存在,是歷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寬厚地孕育著每一個子民。語文教學中回歸自然,親近母語,正是“慢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一點點滲透與一步步靠近。
關鍵詞 慢教育 小學語文 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63
The Implementation of "Slow Educ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ZENG Qiong
(Changjun Moon Island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200)
Abstract For Chinese children, the subject of Chinese is the mother tongue teaching, which has the natural advantages of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Of course, it is incumbent on them to take on the task of revitaliz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The language given by family is a tangible, invisible, silent existence, a national spirit flowing through history, and it graciously breeds every people.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being close to mother tongue in Chinese teaching is just a little bit of penetration and step by step approach of "slow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Keywords slow education; primary Chinese; education environment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對于中國孩子來說,語文課堂是學習母語的專業途徑,卻不是唯一的方式。語文學科從事的是母語教學,有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天然優勢,當然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振興民族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任。于漪女士也曾是說,“母語是父母給的,母語是家給的。”[1]家給的語言,是一種有形無形、有聲無息的存在,是歷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寬厚地孕育著每一個子民。因此,母語教學絕只是識多少字,背多少詞,做多少練習,寫幾篇文章,而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結的感染。可是在高容量,高轉速的課堂模式之下,語文課堂的母語性離我們漸行漸遠,在我們的視野里漸漸模糊,多了技巧方法的掩蓋,少了一絲真情實感的流露。小語名師朱愛朝老師在她的《母語課堂》中曾說,“我希望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與孩子們在課堂上相處。”[2]朱老師的語言十分樸素平淡,但是語氣間透露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回歸自然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形式上也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沒有了信息世界的絢爛多彩,但是萬物皆循自然規律,只有擺脫了高轉速的課堂模式,孩子們在語言文字的世界才能舒張創造力,釋放出想象的能量。古語云:“慢工出細活”,深思熟慮之后,語文教學中回歸自然,親近母語,正是“慢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一點點滲透與一步步靠近,作為語文老師,值得我們深思揣摩,繼而實踐行動。
1思行并進,打造啟發式習作課堂
20世紀初,以電器革命和福特汽車公司大規模流水線的誕生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讓標準化考試隨之產生,這意味著我們的教育教學也被標準化考試所約束,并只為其服務,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這一機器輸入更多知識與標準答案,教育者只片面地重視教的方法和容量,大容量、高強度、快速度地從教者的知識庫中運輸至學者的大腦內存中,卻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學者是否愿意主動吸納,并將輸入的知識進行思考衍生。
“慢教育”的語文課堂模式會更注重營造啟發式課堂模式,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以講授、談話為主,但巧妙藝術地設置了學生的課堂活動,主導的關鍵點由講清教材變為引導學生自己弄懂教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對所教授內容的真正理解,并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思考能力,一般可按照“自學—發疑—提問—釋疑”或“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步驟進行。啟發式教學模式反映了“慢教育”客觀規律,循序漸進,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是習作,許多孩子每到寫作文的時候總報怨無事可寫,勉強拿起筆來只好東拼西湊,最后成文不是前后不連貫就是中心不突出,根本不可能表情達意,在孩子們寫作最焦躁不安的時候,如果老師再過分講求作文字數和寫作速度,往往會欲速而不達,并讓孩子對寫作心生厭惡恐懼之心。在我的習作課上,我會將作文主題內容盡量多貼近孩子的生活和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課堂上模擬活動情境或再現故事情節,孩子通過觀察體會,討論交流、質疑思考、釋疑立意,文章的主旨自然明朗,事情的過程也自然清晰,可見,參與其中,思行并進,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深邃,富有內涵。
2 “閱”盡人生,營造書香彌漫悅讀花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民閱讀素養的提高,自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以來,連續四年“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扶持文化發展、推進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陸續出臺。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大的社會環境如此,作為教育先行者哪能行動滯后?教育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未來,閱讀彰顯著國民的整體素質。在大的閱讀潮流的帶領之下,書香校園的氛圍日漸濃厚。
記得曾經給兒子所在幼兒園的班級上過一堂家長示范課,從來沒有接觸過低年級的我糾結著怎么才能一下子走進幼兒的身邊,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同事一語點破迷路人:“小朋友最喜歡聽故事,你就給孩子們講講繪本故事吧!”端午節馬上來臨,讓孩子多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吧!我選擇了《粽子的故事》這本繪本故事,以邊講邊演的形式與孩子們一同走進《粽子里的故事》。我把故事里的粽子帶到了課堂現場,火眼金睛的孩子們一下子認出了這個美食,大聲地喊出愛吃粽子,接下來我為小朋友們介紹了故事中的新朋友——會講故事的老奶奶和愛聽故事的小動物們,通過投影繪本,讓孩子們觀看畫面,老奶奶生病了,不能再講動聽的小故事了,怎么辦呢?很多孩子們回答:“打120”。看來孩子們還是很有應急常識的。我邊講邊帶著孩子們一起融入故事情景,與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緊密結合故事情節,利用色彩豐富的畫面,提出跟故事相關的各種問題讓孩子思考、觀察、表達,充分與孩子們互動起來,趣味性強,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感覺我和繪本中的人物一下子就成為了孩子們的老朋友,書本的魔力無限,她會浸潤孩子們的內心,會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會讓躁動的心變得寧靜祥和。
和書結下不解之緣,不用走出門就能從書中知悉世界,上學期,我和六年級的孩子們共讀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高爾基的《童年》、葉圣陶先生的《稻草人》,在閱讀研究課上師生一起暢談讀書體會;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理優勢,組織全班學生在閱讀課上前往布克書吧靜心閱讀,孩子自讀自悟,用“慢閱讀”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難怪名師朱愛朝也會認同——“整本書閱讀與朗讀,讓故事對孩子說話,孩子從故事里,從有智慧的人們那里,以故事的方式,以圖像的方式,吸收到關于生命的真理,故事以藝術地方式,編織著孩子的精神家園。”
3 誦古吟今,溫潤迷失的心靈
自古讀書皆吟誦。2017年新版本語文課本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由先前80篇古詩增加至135首必背詩文,教育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讓語文教學又掀起了一股復古的風潮,常規古詩文教學中會從作者生平、寫作背景、詩歌畫面、朗讀幾個方面著手,“慢教育”的語文課堂會隨時光機器穿梭至幾千年前,反復聆聽古人的吟誦,這時無須過多的解說詞,只需要安靜地沉浸在高低起伏的聲音里,體會千古絕唱里的悲歡離合,體味聲音里的千古憂愁。此境中的老師和學生都放慢了前行的腳步,變成一個安靜的人。《漁歌子》詩詞吟誦課里,執教老師是一位安靜的女子,話語不多,輕聲道來,卻有散發出一股強烈的磁場吸引著聽課的學生和老師們,她把對這篇詩文的理解,化成了聲音的長短、輕重、高低、緩急,濃縮在曲調里,教給了孩子,讓孩子們在節奏中感受母語的韻律,做這些不再只是為了考試分數,沒有了目的,沒有了壓力,單純地吟誦讓孩子們的聲音和靈魂逐漸溫潤,眼神和心靈逐漸沉靜,讓孩子們在不斷加速的世界里,慢慢找到能夠定住生命航船的錨。
現代高轉速、高壓力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孩子們安全單純美好的世界,對于這些不斷產生副作用的毒素,安靜的閱讀、忘我的吟誦、文字的抒懷是最好的解藥,它們可以滋生內心強大的力量。在“快點快點的”催促中長大的孩子,在被“快”所麻木的時候,驚覺于原來“慢”也能給自己帶來如此多的欣喜與愉悅。“慢教育”的語文課堂,有效地印證了“閱讀、吟誦、習作”對孩子們的治愈作用。現代兒童習慣于熱鬧喧囂,熱衷于手機電視,只有在“慢教育”的放空之下,才能尋找到內心純凈的泉源,找到刻有古老中國的文字之根。
參考文獻
[1] 于漪.于漪全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 朱愛朝.母語課堂[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