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紅 甘麗華 羅開蓮

【摘要】本文將SPOC翻轉課堂的“四個三”教學模型與高中英語課堂實際教學案例相結合,探討在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構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最后將實踐運用進行總結,望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SPOC;翻轉課堂;高中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作者簡介】陳揚紅,甘麗華,羅開蓮,江西省贛州市崇義中學。
一、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素養已成為高中生必備能力之一。高中生課業壓力大,所學的英語知識點繁多,學習課時少,學生學業水平差異大和學習需求不均衡。針對上述問題,將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運用于高中英語教學模式構建。美國學者Gerstein構建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型,將課堂分為四個階段:體驗學習階段、概念探究階段、意義建構階段以及展示應用階段。基于SPOC翻轉課堂模式,高中英語教學模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三個階段,并將此運用于目前的高中英語課堂構建。基于SPOC翻轉課堂,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采取“四個三”教學模型,三個平臺(網絡+課堂+課外)、三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步驟(知識認知+知識內化+知識深華),三個教學環節(交流討論+總結歸納+課后指導)(薛云,鄭麗2015:132-137)。
基于SPOC翻轉課堂,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課前階段以網絡教學平臺為基礎,知識認知,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為單元學習提供先行知識,為單元學習奠定基礎,針對不同學生英語學業水平,滿足不同學生英語學習需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內驅力。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階段,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知識點交流討論、創新運用和總結。此后,老師授課講解,補充說明,將知識內化。課后階段,學生通過課外實踐,小組協作,共同完成小組作業,實現知識鞏固。與此同時結合線上和線下學習,網絡測試評價和課堂學生教學評價,課堂和課后網絡答疑。同伴監督,線上知識鞏固反饋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學習。
二、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案例
將SPOC翻轉課堂運用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來探索構建。講解人教版必修2 Unit3 Computers時,課前階段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感知電腦發展歷史,并且感知信息技術帶來我們人類生活巨大改變。為了檢測任務落實,讓學生寫一兩句視頻觀后感,有利于了解本單元學習背景知識,完成自主學習和實現對知識的認知。視頻觀看后,提供單詞在線音頻和設計了單詞跟讀活動,讓學生提前擴大知識量,掃清閱讀障礙。提出自學任務、整理本單元10個重點詞匯,學生通過查找網絡資源,觀看ppt和維克多高中英語詞匯書對詞匯提前了解,課中每個課堂小組講解一到兩個重點單詞。
課中階段,通過視頻,教師讓學生概括下本單元學習主題和單元目的,明確單元學習目的。學生帶讀單詞,遇到生僻單詞,一起來拼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小組呈現一個到兩個本單元黑色加粗重點詞匯,本人進行補充。例如學生通過網絡和詞匯書查找,在講解單詞arise同時對比講解rise和raise。
本人對上述進行補充,利用以下圖形將三個單詞進行形象化歸納。
課后,建立網絡任務和教師錄制習題講解視頻,英語水平高的學生和水平稍差的學生設置不同教學任務。在鞏固unit3 computers本單元單詞時,英語學業水平高的學生完成三個任務:1.限時記憶單元10個重點單詞。2.根據漢語和首字母提示,寫出所缺單詞。3.利用unit2所學的固定句型和10個本單元所學單詞,將中文翻譯對應的英文。英語學業水平落后的學生,只要完成以下任務即可:1.音頻跟讀單詞。2.根據漢語意思填寫相應詞匯和單詞。3.選詞填空。同時根據系統作業批改情況,針對錯誤填寫的詞匯輔以一兩道小習題進行鞏固拓展。這樣有助知識內化、深華,有助學生自我評價和調整學習方法。建立線上答疑和班級英語微信交流群,有利同學線上交流和教師線上答疑。把整個班級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個英語學業水平高同學擔任小組長,對本小組同學學習情況進行統計和反饋,加強監督,提高線上學習任務完成。通過學生線上學習任務完成和線上反饋教學問題,集體所需講解練習,本人利用課堂教學,集體答疑,提高課堂有效性。
三、基于SPOC翻轉課堂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總結
將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這是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一種大膽的改革創新。采用SPOC翻轉課堂的四個“三”教學模型,利用線上和線下學習,交流和評價方式多樣化,有利滿足不同學生英語學業需求,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線上豐富和隨時增加的教學資源對于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提升學生背景知識,有助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和實踐,有助形成學生綜合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薛云,鄭麗.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J].中國電化育,2015(3):132-137.
[2]邱能生,邱曉琴.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效果評估及改進方法之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