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亮 付翔
摘 要:家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環境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發揮不可代替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體系,在育人成人、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發揮穩定而獨特的功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核心在于家風建設,培育家國情懷;重點在于生活教育和品格教育,關鍵是養成優良三觀;要求是明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主體地位,言傳身教。只有把家庭和國家統一起來,才能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關鍵詞: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功能;提升路徑
家庭教育作為現代三大國民教育體系之一,其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蘊含的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對人生塑形發展的獨特作用,極具研究意義,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社會和網絡的全面推進下,家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要素
(一)對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和要素的理解
1.家庭教育不僅是家庭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家長知識道德、教育方法觀念等)影響子女身心發展的活動,也是家長實現自我教育和發展的過程。本文認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家長(父母)通過家庭環境、教育理念等直接或間接達到教育目的和育人效果的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來看,家庭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環境因素;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環節來看,家庭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道德和價值認知基本保障,家庭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結,可以達到共融互通、相互促進的效果。
2.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組成要素
家庭教育的環境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硬環境(物質環境),軟環境(文化環境)。影響家庭教育環境諸因素主要包括:
家庭生活狀況:職業收入、生活水平、社會等級
家長道德素質:知識水平、教育觀念、家風家德
家庭人際關系:婚姻關系、人際交往、社會資源
父母的職業、收入和生活水平作為家庭教育的硬環境,在家庭教育中承擔基礎保障功能。父母職業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家長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層次和水平與職業素養成正相關關系。生活水平和收入決定一個家庭能否滿足孩子成長的物質資料的需求,家庭條件優渥和家庭條件普通的孩子在心理、情商和價值觀等方面可能存在很多差異。此外,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中上階層的家庭崇尚精英教育,而底層家庭更多選擇大眾教育。家長的道德素質和行為作風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家庭教育環境因素,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將深深影響自己孩子的行為,家長自身的知識認識水平決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觀念,錯誤的認識必然導致錯誤的行為,家長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就必須樹立對家庭教育的正確認識,才能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家庭人際關系是家庭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融洽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有助于營造幸福穩定的家庭氛圍,提高家庭幸福感和安全感。人際交往和對社會資源的積累作為家庭教育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梁紐帶作用。
(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對社會價值觀念具有能動作用。
家庭對人的影響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方式和內容試駕的,家庭生產物質資料和現實的人的同時,也生產觀念,這些由家庭脫胎進入社會的人的思想所共同構筑的價值和認知體系,既反映社會主流價值,又對其產生反作用。
1.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客觀反映社會價值導向和選擇。家庭教育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其本身即包含著社會屬性,家庭培養進入社會空間的個體,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深受社會影響。例如古代家國觀深刻影響著同時代家庭教育,其方式內容必然深刻反映當時社會灌輸的道德倫理規范和價值觀念。儒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不斷將“三綱五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理念和規則滲透于家庭,“古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治國的理想統一于齊家的基礎之上,以孝文化為核心的權力制度體制支撐起整個家國同構的政治體系,反映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以社會主流價值觀為導向的特點,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方向性。
2.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內容深刻影響價值觀念更新和重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社會分工的變化發展,男女婚姻家庭關系的演變,傳統家庭教育理念受到沖擊,傳統家庭觀凋零破碎,女性不再成為男性的依附品,而是現代獨立平等的婚姻關系,以及父母和子女的和諧對等關系。在家庭啟蒙教育、繼續教育、終生教育的理念和社會民主化、科學化浪潮的雙向影響過程中,其方式和內容正在影響社會觀念的更新和重塑。
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功能
傳統中國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割裂了生活和教育的聯系,簡單地把家庭作為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精神寄托的生活場所和感情家園,從而忽視了家庭在個體品格成長、思想道德素質養成、社會規則法律觀念以及政治認同和價值觀導向等方面的教育,結果是造成目前眾多“高齡低能”、“漠視法律”、“噴子憤青”、“崇洋媚外”等年輕群體走向沒落,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代際傳遞和惡性循環,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現階段要注意發揮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功能,不斷滿足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
第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礎性活動。古往今來,家庭教育的目標一直在變化,但實質上仍然沒有脫離兩個層面,一是獨立自主,培養的社會化的人的目標(主要指培養經濟獨立的個體),二是立德樹人,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的人的目標。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基礎在于人的發展,家庭教育的目標和社會培養人的目標是具有統一性的,家庭教育必然是滿足于社會化和人的教育及一定社會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滿足人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性教育活動。
第二、社會的發展需要有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支撐。從歷史來看,每一社會的發展必然產生對應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灌輸思想道德規范和政治立場,凝聚社會共識,取得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從而為社會發展匯聚龐大的精神力量。通過家庭內部形成統一思想,也就保證了社會基本細胞發揮穩定作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證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和價值體系,在個體成才、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家富強等層面發揮獨特作用。
第三、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加強家庭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實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下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社會發展對人的的需求何如達到新的契合點,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推陳出新的要求。社會發展要求發揮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價值,以家庭帶動社會,不斷增強其優化功能。通過弘揚傳統美德,推動家庭建設,能夠有效帶動社會形成好的風氣和氛圍,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生活。以家庭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點,推動全社會形成文明新風尚。
三、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徑探究
首先,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徑,核心在于建設優良家風,傳承優良家德,培育家國情懷。家風文化本質上屬于教育活動中傳導教育信息載體,建設優秀家風文化,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時代脈搏,主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站在時代高度,審視我們民族優秀傳統家風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家庭要建設優良家風,培養優良家德,就必須發揮家風文化的載體作用,源源不斷地用優秀家風文化滋養后代。家長(父母)要建設優良家風,就是要形成家庭好德、樂學、重義、尚賢、誠實等家庭風氣,將這些好的思想品德教化后人,以達到禔身示俗、端正民風、教化世人的作用,為培育新時代新型家風文化提供借鑒和參照。自古以來,愛家和愛國是分不開的,家庭是國家流淌的血液,是民族復興的基點,國家和民族的夢想實現要求弘揚和培育家國情懷,實現愛家和愛國的統一。
其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徑,重點在于強化生活教育和品格教育,關鍵是優良三觀的養成。長期以來家庭教育本末倒置,用智力教育和知識教育代替品格教育和生活教育,偏離了家庭教育的本質,使重智輕德的思想長期占據中國家庭。無數經驗和事實告訴我們,重智輕德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必須加強品格道德和生活教育,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品格道德和生活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時糾正孩子思想上存在的不良傾向。良好三觀的養成依賴于幼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引導孩子形成對各種事物的正確看法和觀點。重視生活教育和品格教育,養成良好三觀,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活動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基礎。
最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徑,要求父母要明確自身在家庭教育的主體和主導地位,言傳身教。父母親的主體地位要求發揮其示范性和創造性,要當好教育帶頭者和實施者,明確“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堅持以個人親身經歷和體會感悟教育孩子。榜樣帶給人的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家長應該在孩子價值判斷和選擇的過程中成為他們影響一生的模范。父母要樹立堅定的政治原則,明確育人目的,即培養愛家、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積極向上、誠信友善、勇于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N].人民日報,2018-02-15(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著,1972.
[3] 徐少錦, 陳延斌.中國家訓史[M]. 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4]《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許慎.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基本形態[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8,4(05):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