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棕 陳培軍 賀軍
摘 要:育才之任在于師,師之好壞在于師德。一個國家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該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建設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是高校培育和引導人才的關鍵。本文針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與責任,首先闡述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過程,然后分析當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從高校教師的人生境界、自由和使命三個方面來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與責任的議題。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現狀;師德建設
一、教師職業道德
論教師職業道德,首先需要考慮道德本身的含義。道德是以善惡評價作為標準,基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仰的力量來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教師在長期的社會教育活動中,形成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和思想觀念,便是抽象道德向教師職業道德轉變的過程,也是教師思想的自覺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受教者不僅對知識進行了學習,在思想觀念上還受到教師行為與思想的極大影響,因此教師職業道德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影響國家的發展。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發展歷程
我國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教育理念的變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最早的思想啟蒙階段也是多方教育理念最繁盛的時期,出現了中國各大學派百家爭鳴的局面,孕育了中國最早的教育哲學思想。諸子百家學說中,以孔子的“六藝”和“君子”之學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早期思想教育的主流,不僅奠定了中國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根基,還對中國古代教育后期的發展軌跡影響極大。儒家學說所提倡的“以德育人”和“文以載道”等基本理念,支撐著中國古代早期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光芒。當社會繼續發展到魏晉時期時,儒家學說也隨社會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就是開始玄學化。玄學以“靜虛”與“無”為主的哲學觀和人生觀使得儒家政治所倡導的禮教與重視名譽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玄學崇尚自然而為和個性自由的人文精神,反對儒家狹隘的禮教束縛及思想人格的壓制,尊重個人發展。這段時期也出現了代表士族利益和庶族利益的玄學大師,在吸收道家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拓展了早期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為政治和社會服務等狹隘的教育理念,使得這段時期人文藝術表現出新風尚和新氣息的發展局面。之后發展到隋唐時期,儒釋道三家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后,出現了宋明理學的思想體系,從而將古代教育理念推向了最終的發展形態,如“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傳統。
在中國進入近現代之后,特別是晚清時期以來,在國外船堅炮利的壓迫之下,使得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批能人志士在救亡圖存的思想壓力下,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學習,并將自己畢生所學的哲學思想、教育觀念以及專業學科撰寫成著作,對我國近現代教育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使傳統的儒家教育理念走向現代化教育的道路,直到今天通過一百多年的探索,從而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價值觀。
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及發展意義
新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高校的管理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從而使思想文化建設得到極大的提高。高校教師作為優秀的知識文化傳播者,對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道德信念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此期間所樹立的三觀更是影響學生進入社會以后的行為舉止。
當今社會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思想文化呈現多元并存的姿態,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以及個人職業道德也是呈現上升狀態,大部分教師對于自己的教育事業充滿了激情與熱愛,在教書育人和傳道授業上也充滿了歷史使命感,并且得到社會人士的一致好評。大部分教師表現出勤勉工作、認真負責的職業道德,也有少數教師出現職業道德感逐漸缺失的現象,如對學生缺乏關懷,甚至呵斥和打罵學生等,還容易受不良風氣誘惑,行為舉止缺乏擔當,甚至在當今多元化信息的沖擊之下,導致教師正統思想觀念受到歪曲,職業認同感降低,使命感減弱,事業心逐漸淡化的現象。另外在國內外技術和知識結構不斷革新的大環境下,有不少高校教師過于保守,缺乏危機意識,使得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得以改善,教學呈現照本宣科的方式,在自己專業領域上出現學術造假,甚至還有些教師利用自己在教育領域的權威來獲取私人利益。這些問題對高校教師的整體形象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直接影響到高校育人育才的質量,因此加強對高校教師的管理,提高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職業道德在新的時代下自然就有新的要求和基本原則,要加強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學習,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要能熱愛教育事業這份工作,關懷且嚴格的要求和督促學生,要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拓展思想深度,改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量,從而在傳授學生知識時變得游刃有余;要為人師表,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爭做道德楷模,發揚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為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高校教師作為學校的形象大使,社會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者,是先進文化與知識的傳播者,是學校名譽的承載者,更是培育良好教育環境的奠基者和踐行者。只有在教師職業道德氛圍濃烈的環境,才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批評和教育,積極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抵制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時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教師的行為舉止,強化教師職業道德感。在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高校教師除了具備極高水準的學術功力之外,還必須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夠在知識和人格的雙重魅力之下,影響和教育學生走向成才之路。
四、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
在信息高速迭代更新和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高校教師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教師作為一個國家育人育才的重要職位,就得有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思想覺悟,提升自我的職業要求。基于目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基本要求出發,從樹立教師的人生境界、自由和使命三個方面來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與責任。
教育作為高校教師的一項人文主義事業,其意義在于使受教育者受到思想的啟蒙,心智的成長,并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傳授世界先進的文化,因此教育的一個基本目就是促使人首先成人,使受教育者的心靈發生轉向,提升其人生境界。如何提升高校教師的人生境界也就成為一項基本的自我要求和職責。作為一名教育者首先就應該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關注自己的道德情操,人的精神和心靈問題是一個無關現實功利的問題,它是一個人道德情操的表現,如果一名高校教師只將自己的視野放在如何評職稱和教育榮譽上,那么就偏離了以關注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本質,并且也偏離了作為教師主體最根本的存在意義。有道德情操的教師會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習慣,如何增強自己的內心信念和信仰,從而又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修養,因此樹立教師的人生境界是反思自己行為舉止的基礎,提升自己信念的源泉,是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時學習的榜樣。
其次高校教師應該有相應的自由。國外著名教育學者將“自由”描述為人在進行社會活動時的自主思考和行動的一種狀態或者是權利,是人創造價值和真知的基礎,也是激發自身道德良知的根基。一般來說高校教師都有教書育人和學術科研兩方面的工作,而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接受非常多的碎片化知識,從而影響他們對于世界整體的認知。教師本身就是歷經重重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所以在學術和教育行動上應有自己的相對自由,學術知識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僅僅受制于權威的存在,教育行動是教師職業道德良知的實踐過程,它應該具有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和生命厚度,而不能完全受制于教學制度,這樣高校教師的教育理念才會呈現百花齊放的姿態,教師才會更有激情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業,關注學生的個性,全面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與學生交流互動,相互尊重,激發學生的潛能,才能隨著社會時代發展而不落伍。
最后就是高校教師要樹立教育的使命。高校教師在聚焦于自己的教學任務和學術研究的同時,還應當關注社會現實和人生百態,教育學生內心向善和充滿愛意。在經濟與科技發達的今天,教育的結果并不是僅僅培育專業性知識的人才,因為人們很容易受到花花世界的誘惑,而異化了人本身的存在,但和諧美好的社會以及幸福快樂的人生才是作為人應該的追求,錢財和外在榮譽不能衡量人內心的幸福感,而且物質文明越發達,人心越傾向于冷漠狀態,所以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要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結合起來,因為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如果年輕人的內心情感沒有得到正確的發展,它影響著世界未來命運的發展。因此要時刻牢記高校教師的育人使命職責,弘揚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在教育上追求心智與才能一體化培養的育人理念,追求科學與人文主義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薪火相傳,推動當今社會教育理念的變革與發展,能夠貫古通今引領時代,從而啟迪未來。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的存在,有著特殊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舉止要求,它是融合了教學技能,學術知識和教學管理的一門教育藝術,承擔著為國家育人育才的特殊職責,因此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職責使命是做好一個教師的根本要求,是教育事業和國家發展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楊修平.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的教育哲學意蘊[J].教師教育學 報,2018,5(3):1-9.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16-218.
[3]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