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男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價值觀塑造引導,思想政治話語權的研究有利于教育內容的傳輸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內容、載體等都受到了影響,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利用新媒體進行資源整合,加強“微文化”建設,進行網絡課程構建將有利于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自主培養和塑造,有利于提升話語權的權能和效力。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由此可見,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效果都提出了要求,創新媒體話語方式對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強化高校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影響是關鍵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內涵界定
話語是“語言和思想的結合體”,其中蘊含了特定思想,反映當時的社會關系,可以作為一種語言成果長期保存并且傳播,通過話語可以使個體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也可以使個體體會話語所蘊含的意識形態。話語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話語權包含了話語權利和話語權力雙層含義:一方面,權利是主體所依法享有的利益,話語權利體現了話語者陳述觀點、表達思想的資格與權利;另一方面,權力是主體所支配的強制力量,話語權力體現了話語者對社會成員的支配力和影響力。話語權是話語者陳述言語、表達思想的權利和支配、掌控話語的權力的統一體。
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對受教育者價值觀念的塑造和意識形態的引導,而非單純的知識技術的傳授,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話語權指的是教育活動依靠話語來進行知識的教授和思想的傳遞,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體現的是對受教育者的控制力,受教育者體現的是對教育者思想的認同感,教育活動通過話語權來達到教育的成效,在本質上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目的性和指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權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具體地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堅持的社會主義方向、價值判斷、理論觀點,有資格和有能力主導、指導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因而,“話語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種本質屬性,即人與人的對話,而且這種對話機制更多的是“屬人”的而非“屬物”的,也就是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獨特的價值觀引導、思想意識傳輸的內涵。與其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知識、技能、理論的教授,不如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為本身就是話語權的實施過程更為妥當。而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實施者和享有者并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對于當代高校而言,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同樣也可以利用新媒體達到話語權的實施和享有。
二、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帶來新的機遇
以手機、電腦等為移動終端的新媒體的產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為多元的教育途徑,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可以擁有更多的話語使用權,普通民眾缺乏甚至沒有話語表達的機會,只能作為被教育者被動接受教育。新媒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對于教育過程中的關鍵與核心可以有的放矢,例如、如微信、微博、官媒等深受高校大學生的青睞,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信息的廣泛傳播,整個社會的話語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新媒體以易于大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新媒體迎合當下需求向高校傳播能量、引導思想。新媒體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角色固定模式,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掌握在受教育者手中,學生往往作為被教育者只能被動灌輸和接受,新媒體的使用更能凸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新媒體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傳播方式,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或是教育者以語言教學,或是傳統媒體做“傳聲筒”的角色,新媒體更聚焦于學生的教育訴求而進行。新媒體的使用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效果,話語傳播不僅限于文字傳輸,圖文結合、聲形并茂的傳播形式深入淺出,具有親和力,受教育者更容易學習和實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易于廣泛、及時傳播,產生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一樣的效果。
(二)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帶來新的挑戰
首先,新媒體仍受傳統話語方式的束縛,在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上仍然習慣使用官方政治宣傳性話語去陳述,雖然對比以往有一定的進步,但是沒有從大學生的視角進行描述和解析,報道過于生搬硬套,遠離大學生生活實際,導致校園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閱讀量較低,關注者比較少,沒有達到新媒體廣泛傳播的效果。其次,新媒體的話語者自身理論水平不足、教育理念之后,導致在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還是傳統的固定思維模式,教育者無法滿足新媒體對其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只是生搬硬套加以使用。最后,高校新媒體設施不夠完備,雖然大多數高校和學院已經建立了校園官方網站、微博、公眾號,但是新媒體話語平臺利用不充分,沒有專業的工作人員對新媒體定期維護,沒有專門的新聞工作者對內容及時更新,容易造成網絡崩潰、新聞滯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的出現,達不到預期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升路徑
首先,進行新媒體間的資源整合。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發聲渠道,具有發布信息簡易、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但是新媒體形式多樣化,導致從不同的途徑獲得的信息是不對稱或互相矛盾,那么學生會對教育內容產生質疑。因此,對于不同類型、不同形態的新媒體要進行整合,要使新媒體所承載的信息同向而行。同時,要增強新聞事件的及時性和權威性,要實現新媒體之間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共享。在新媒體越來越盛行的時代,要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銜接、融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信息海量的特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傳播力;另一方面,要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的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聚焦學生關切問題,回應學生疑惑“不失聲”。同時,要完善高校新媒體的監督體系,要時刻關注是否有異常動態,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建立網絡安全應急機制,在出現網站被篡改、發布虛假有害信息、學生反饋異常等情況時,可以有系統的應對措施,實現網絡與現實虛實互補,互相支撐。建構和完善高校新媒體,明確處罰責任,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的法律教育和法治意識,培養健康網絡文化,傳播積極正能量。
其次,加強“微文化”建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載體,對教育內容的傳播和滲透有重要影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逐步滲透。文化作為載體,不會隨著人們主觀意愿而改變,具有顯著的外在性、相對獨立性和不可控性。一方面,要著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體使用技能和理論知識素養。在多媒體海量信息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教育者看起來知之甚少,因為為確保教育者的話語權就必須突破原有知識儲備,學習創新思維、訓練敏感意識,這樣才能理性對受教育者起到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大學生閱讀速度快、閱讀時間碎片的特點,生產具有教育意義的微型語段、文章或新聞,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加具有生命力,師生可以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對話,通過分享、轉載、積分、評論等激勵行為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理論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充分交流與溝通,實現傳輸知識、傳遞思想的目的。
最后,利用新媒體進行課程建設。網課或“慕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重要載體,這種授課方式使學生聽學方便、簡易,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的實效。一方面,要提升教師的新媒體使用技能和思維,注重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話題發現力、引導力和影響力,精心準備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類的在線課程,拓寬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渠道,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方式以文字表達為主,形式單一,而新媒體時代,能夠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形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達;另一方面,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立經典案例、著作讀物、優秀文章、影視作品等作為鏈接資源,可以更有趣味的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精選相關時事新聞或案例作為互動議題,滿足大學生表達個人意愿和思想的需求。既要充分依托新媒體拓展思想政教育的信息資源,增強與時勢政治銜接,提升信息發布即時性,又要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充分尊重大學生個性差異化,把服務學生、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教育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范曉.語言、言語和話語[J].漢語學習,1994(2):2-6.
[2]鄭永廷,曹群.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話語權與主導權[J].思想理論教育,2015(3):45-48.
[3]梅萍,賈月.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和文化載體之異[J].思想教育研究,2017(3):20-24.
[4]劉紅旗.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策略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1):4-7.
[5]陽光明,劉秉鑫.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其建構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6(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