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小學生對寫作文都有一定的畏懼心理。作文,就成為他們學習的絆腳石。正因如此,他們寫作的質量也難以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本文總結出小學生寫好作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審清題目,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確定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明確文章的中心,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作文材料“巧”安排,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保障;沉著行文,是寫好作文的質量保障;修改作文,是寫好作文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生;策略;作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三學段(小學5-6年級)的寫作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讀書筆記,學寫常見應用文。”但是,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許多學生一提起作文就害怕,個個愁眉苦臉,總覺得不知從何寫起,不是當“小偷”,就是瞎編亂湊,大話、空話、假話連篇,寫的作文有一、二百字就謝天謝地了,這樣的作文可想而知會得多少分。要是離題的話甚至連及格分都拿不到。因此,針對小學生作文教學難的問題,結合本人經驗,總結如下策略。
一、審清題目,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
審清題目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也是作文訓練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如“建筑打地基”一樣重要。試想,文章寫得再精彩,要是文不對題,違背了出題者的初衷,是不可能得到令人稱贊的結果的。這里的“題”指的不僅是命題作文中的文題,還指半命題作文,以及材料作文中的“題目”和“提示”,即寫作要求。如果在寫作中“跑了題”,就是沒有看懂、看準題目,在寫作中沒有抓住中心思想,沒有領會題目的要求,即使在其他方面都表現好,也是白費筆墨,所以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性一步。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在教學“審清題目”這方面時,我要求學生一定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審清“要求”,確定文體
審題首先要看作文要求,要求上往往會告訴學生什么文體不能寫,什么文體適合寫。例如:要求我們記敘事件的,我們就要寫事;要求我們描寫景物的,我們就要寫景;要求我們抒發感情的,我們就要抒情。從題目中,我們就能看出,這種作文題適合寫什么,如“那一次,我真得很激動” 等類似的作文題,適合寫事,那就得構思一些事情來支撐,如果光說激動的心情(抒情性質的文章),而對事件不作清楚地闡述,這種文章就不切題,很難拿到高的分數。
(二)審清“限定”,忌入誤區
有些作文題目是有限定的,一旦審題不清,就容易走入誤區,成為跑題作文。最常見的是限定詞語的出現。比如“那一次,我真得很激動”這個文題,“那一次”就是限定,如果文章中寫成“那幾次”就是跑題;“一件難忘的事情”這個文題,“一件”就是限定,如果寫成“幾件”就是跑題;“給自己的一封信”這個文題,“自己”就是限定,告訴學生,本文要用第一人稱去寫,用其它人稱就是跑題。這些暗含的寫作條件是需要學生在拿到作文題目時候深入思考的,所以,寫作文時候忌諱不假思索,提筆就寫,字數一夠,立馬結尾。學生需要給自己至少五分鐘的思考時間,審題以及后面的構思。
(三)審清題目,忌套范文
這里的范文不是抄襲別人的文章,而是背默自己寫過的文章。現在已成一些學生的思維定勢。每位學生依賴手里有一些自己的文章,認真的學生還會將自己的好文章背下來,以便考場時候來個現成。雕琢文章、背誦佳作是提高寫作的途徑之一,但是指望考場背默范文往往會有偏題、跑題的危險。每年各地小考作文數十篇,幾乎沒有雷同的文題,這說明一篇和一篇之間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即側重點不同,不能可能一兩篇文章適用于所有文題。作文要非常“切題”,還得從文題細枝末節處下功夫思考。提高寫作水平,絕不是投機取巧,一勞永逸的事,而是漫漫長路,需要每天精進。所以急功近利不可能寫好作文,還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二、確定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
通常來說,作文所給的話題范圍會很廣泛,可寫的材料會有很多,如何選擇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在寫作文時,為了說明一個中心,往往需要選取許多材料,但一定要避免重復。其次,要選取具有代表性和真實性的典型材料。最后,所選的材料還必須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在教學“確定材料”這方面時,我要求學生確定材料一定注意以下方面:
選擇的材料要符合文章主題。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立意,如果想要文章更具說服力,那么小作者選取的材料一定要符合文章中心思想。例如:文章主題是“奮斗”,那么就可以寫努力練習跳遠、刻苦學習到深夜、練習毛筆字、堅持不懈去畫畫、我和爸爸去登山、我是小小發明家、堅持寫作、我學會了攀巖、為了實現理想而做出的努力等等。
選擇的材料要真實合理。在文章中寫一些親身經歷的故事,既能夠有較強的說服力,又可以體現出小作者的真情實感,情緒氛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渲染,其文章內容就更容易打動讀者。
選擇親身經歷的事件材料,其中的感悟、感情定是自然流露。當讀者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會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與作者之間產生了一種情感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來講,讀者也會比較認同文章中闡述的觀點和表達的情感。
例如:作文標題是《我家的小貓咪》,那么在文章中就可以先寫貓咪的共性,時而安靜,時而調皮,有的時候還會呼嚕嚕叫,這部分內容寫出了貓咪習性的普遍性,即所選材料真實合理,內容上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同。然后再寫我家這只小貓咪的特殊性,即描寫這只貓咪與眾不同的地方,睡覺打呼嚕,喜歡玩紙團等,給讀者眼前一亮的感覺。
選擇的材料要新穎生動。打破常規想法,力爭新穎生動。一談到“助人為樂”,不要總是想到公交車讓座、過馬路攙扶老人;一談到“優秀品質”,不要總是想到拾金不昧;一談到“敬愛老人”,不要總是想到夕陽紅敬老院。不是說這樣的材料不好,而是過于常見,缺乏新意,很容易使讀者產生“閱讀疲勞”。看到故事的開頭,就知道故事的結尾是什么。
例如:文章的主題是“母愛”,那么就可以將材料選擇的重點放置在細節描寫上,如媽媽衣服上的油煙味道,那是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為家人做可口的飯菜,文章通過對這一細節的描寫,就能夠體現出母親對家庭的愛(中心思想)。
三、明確文章的中心,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文章是否寫得成功,毫無疑問,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中心思想。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思想,突出一個主題。就像我們平時說話,不能同時表達兩個意思;否則,就會讓別人聽得糊涂,摸不著頭腦。怎么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題目直接限制了中心。如《一個助人為樂的人》、《美麗的校園》、《老師教育我要勤奮》等等,這些題目中已經出現中心詞,學生要靈活地找出這些中心詞,并對它們進行剖析,從而明確中心。
有的作文題沒有直接規定中心思想,只規定了中心思想的大致范圍。如《一件難忘的事》、《我的榜樣》、《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等等。遇到此類作文題,則要先找出題目中限制中心思想范圍的詞,如“難忘”“榜樣”“有意義”,再弄清這些限制詞所限制的范圍有多大。然后再從限定的這個范圍里,過濾出可以運用的具體材料,最后根據材料來明確中心思想。可有的作文題目,卻完全沒有涉及中心,它只規定了選擇材料的范圍。如《我的星期天》、《我的小伙伴》、《暑假中的一件事》等等。這類作文題完全由自己選擇的材料來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拿到題目后,首先要廣泛地想一想在這個題目限定的范圍內有哪些材料可選。然后想一想這些材料所能體現的意義,把它們的意義進行比較,從中選擇最有意義的,再根據材料提煉出中心思想。
四、作文材料“巧”安排,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保障
一篇好的作文,寫作前要把材料安排好。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哪里應該詳寫,哪里應該略寫;怎樣結尾,怎樣過渡,行文前都要考慮周全,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所寫的作文才會對讀者有吸引力。
五、沉著行文,是寫好作文的質量保障
審清題目、確定材料、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好這三步之后,接著就是行文,行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細節:
1、注意語言表達;
2、準確使用標點符號;
3、書寫清楚工整,不寫錯別字;
4、注意限制字數。
六、修改作文,是寫好作文的有力保障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即使是飲譽天下的作家,寫完一篇文章以后,他也會找出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好文章的標準是沒有止境的。多改幾次,文章會越改越好,這叫精益求精。
如何修改作文呢?首先要通讀全文,看看哪些地方有問題。如,看文章的內容是否與題意相符合,中心是否明確突出;看文章的條理是否清楚,層次是否分明;看文章的重點部分是否敘述描寫得具體明白;看段落的過渡是否自然;看字、詞、標點是否寫得正確,用得正確,句子是否通順等。如果找出瑕疵,就要用正確的修改符號去對它進行恰當的增、刪、改、劃。最后,修改完成后要再次通讀檢查,力求使所寫的文章更加完善。
總而言之,寫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關鍵在于學生多閱讀并積累好詞好句,把別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感悟,提煉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是任重而道遠的。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小學生們便能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