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波 林樹彬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本設計力求通過“讀中識馬——讀中知馬——讀中賞馬——讀中贊馬”四個環節,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體驗,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這段文字是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對長春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馬》這篇課文提出的設計理念之一。理念強調讀的層次在逐漸加深,由“識”到“知”再到“賞”和“贊”。我個人認為“識”這個層次最關鍵,它是最低層次的但也上最難實現的,而一旦把“識”突破,其他各個環節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關鍵詞:閱讀;理解;潛力
1 一讀中識馬,讓馬這種動物的形象牢牢地扎根于學生的心底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馬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原本馳騁在戰場上的戰馬和在田間勞作的馬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多數農村的小學生都沒有見過真正的馬,更何況城市的學生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對馬進行簡單的介紹與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被動的接受永遠不如主動的探索。
基于以上師生所面臨的真實的學習現狀,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幫助學生“識馬”,并且嘗試著如何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轉化。讀第一、二自然段時,講到了“六畜”,我在給講學生簡單講了“六畜”分別是什么之后,重點講了馬在從古至今扮演的重要角色:戰場上保家衛國的英雄、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田地里的“耕地能手”、賽馬場上的“運動健兒”、馬戲臺上的“出色演員”……馬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太多,每一種角色說出來都會是一個經典的傳說和故事。我在為學生講關于馬的故事時,故意不講得那么完整與徹底,講到關鍵之處故意停信,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想像與探索的空間,同時調動了學生繼續探索的積極性。然后告訴學生若想要全面深入了解這些應該從什么地方,通過什么渠道去探索。比如和老一輩親人聊天咨詢、到網絡上搜索、有條件的親自去馬戲團看一下馬的精彩表演、聽一聽馬叫,近距離感受一下馬的”英俊高大”,身臨其境地與馬“親密接觸”一番。
2 二讀中知馬,由識到知,對馬的了解逐步加深
在學生讀第三、四自然段時,我為學生介紹了項羽的“烏騅”。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岸邊自刎而亡。臨死前,他把愛馬送給一位亭長。亭長帶著它過江,但是忠于主人的“烏騅”跳江而死,上演了一曲天地間馬忠于主人的悲歌。學生聽后無不唏噓感嘆,并且繼續求知的欲望陡然上升。馬的形象由此事頓時升華了許多。我借此機會布置給學生課下任務:利用多種途徑搜集文中提到的和未提到的關于馬的傳奇典故,以備下次上課時同學間交流使用。
再次上課時,我也不知道學生會搜集到多少關于馬的材料和課堂上對后續的學習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但通過課堂實踐驗證了我最初的設想。學生積極展示了自己在課下搜集到的各種關于馬的材料。在相互分享自己的成果后,學生對馬的“識”已經達到了“不一般”的層次,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來到“賞”、“贊”馬的環節中。
3 三讀中賞馬,學生對馬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提升
在這個環節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了自己所搜集到的關于馬的一些高大上的典故,在彼此的交流和探討中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達成了對馬的好感。同學們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馬,說馬,論馬,一種對馬的好感在同學們的心中油然而生。
4 四讀中贊馬,情感達到巔峰
馬的“樸素、勤勞、扎實、耐苦”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講解,也就領悟了其中的含義。也正因為如此,馬才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更讓人欣喜的是,有的同學還把另外“五畜”的一些經典故事講給同學們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還有的學生找到了很多書中并未出現的關于馬的成語,也能說出這些成語的大概含義。可以說,我們師生通過這樣一種互動出色地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設想一下,如果這節課我采用傳統的形式,按部就班地去講授,學生雖然也能被動地學會教學目標上的要求,但他們過一段時間又會怎么樣呢,難免會忘記。因為沒有經過自己積極參與得來的知識畢竟印象不會深刻,而每當學生們回憶起這一節課的時候,一定會對當時自己以主人公的身份搜羅整理的若干關于馬的資料記憶猶新。我們的課堂不是正需要這些嗎?
上完一節課易,上好一節課難。針對本節課,抓住整個課堂環節中的“瓶頸”部分,把它突破,哪怕用時多些,但最終的結果會驗證這樣做是有必要的。課堂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懸念,為他們創造自己探索的空間,要相信他們的創造能力。“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這句話又一次在我的課堂中驗證了它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江國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挖掘學生的潛力[A];教育理論研究(第二輯)[C];2018年
[2]李守明;;淺析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A];2016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