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精英
摘要:創造性本身是每一個個體自降生之日起就擁有的,當人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并開始萌生自己的想法時,那么就可以說個體已經擁有了創造力和想象力。論文從兩個角度分析了德育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聯系,認為在德育教學實踐活動當中,應強調對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需要強調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遷移性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德育教育;創新能力;發散性思維;遷移性思維
學生在12歲以后就已經升人初中,而處于12"15歲的特殊年齡階段,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思維認識,也對這個世界和社會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這時候學生普遍就處于青少年的叛逆時期,此時更需要加強對初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既需要約束他們的各項行為習慣,又需要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而在德育課堂當中除了上述要求以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這種創新既是指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習慣的培養,同樣也是指學生發散性思維和遷移性思維的培養。
1 在德育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
實踐出真知這句簡單且質樸的話語,點明了當前德育工作的開展方式,目前德育教育如果想要形成創新能力的培養可能的話,那么就不能總是將學生們束縛在課堂當中,也不能夠總是以課本當中的理論知識作為說教和照本宣科的依據,而是需要鼓勵學生們進入到社會領域當中,結合書本中所學習的知識,在實踐中去檢驗這些知識的真理性,并結合自身在實踐當中所收獲的各項感受,不斷的提高著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覺悟,在這方面初中德育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本地的福利院,養老機構等等作為主要的實踐對象,鼓勵初中生們利用節假日和周六周日的時間進入到這些福利機構,為殘障兒童和孤寡老人服務。通過幫助這些殘障兒童穿鞋穿襪,教會他們正確的生活技能,通過幫助孤寡老人吃飯穿衣,給他們洗衣梳頭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初中生實踐德育知識的最佳途徑,而在這種實踐當中,更可以使得德育教育的內容及方式獲得了創新,也使得學生在提高自身道德素養和思考正確價值觀念的時候,不再盲目的借鑒課本知識和教師所說,而是能夠真正結合自己所經歷的生活實踐和志愿實踐去錘煉著自身的道德水平。
這樣的教育活動,擺脫了原本初中德育課程照本宣科和盲目說教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們在社會實踐和情感體悟當中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情操,而這樣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以樹立,令他們在撰寫一些作文和讀后感的時候,不再盲目的去借鑒和模仿網絡上對于這些服務與社會志愿者們的歌功頌德,而是能夠結合自己的切實體驗抒發自身的內心感受。
2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遷移性思維
首先,初中德育課程需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而這種思維能力也可被稱之為是擴散性思維和求異性思維,這種思維能力是指當學生面對同一問題或同一種類的問題的時候,是否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的去辯證看待,并且能夠開動自己的腦筋,為這個問題的解答方案,提出更多的想法,所以當前德育課程需要學會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更加自信且積極的回答問題,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得他們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鍛煉著自身的發散性思維,并鼓勵學生不再依靠課本和參考書,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探討問題的答案,真正做到打破成規。舉例來說,在學習商品相關概念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揮發散性思維,從多角度去考慮商品的概念到底是什么,除了課本上所指的滿足需求者的勞動產品這一概念以外,是否還可以從別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呢?
其次,在初中德育課堂上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遷移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指的是當個體在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時候,是否能夠由某一思維對象轉移到另一思維對象上去,從而完成思維活動的順利遷移,這種遷移性思維能力對于學生的聯系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要求較高,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學會知識的表象,還需要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保證對同一類知識的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舉例來說,在學習初中德育課程當中的三大產業發展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初中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提出相關問題,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聯想,考慮當前國家重視三農問題和農業生產的必要性,同時也鼓勵學生結合農業經濟的相關知識點探索,為什么國家當前會這樣重視農業,探索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對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又有著怎樣的重大意義。
3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初中生的創新能力普遍較弱,實際上是因為當前我國的教育并不太重視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在小學階段甚至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就強調了對課本知識的背誦和記憶,卻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保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遷移性思維能力都相對較弱。為此需要在當前的初中博弈課堂中,采取多種渠道,盡可能的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出現,并能夠將這種潛能激發到最大。
參考文獻
[1]孟榮榮.“天人合一”思想的德育意義[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0(06):71-74.
[2]陸晨.初中德育的創新教學方法[J].中國教師,2018(S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