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例是我校陶藝課程開發的一些思路與做法,陶藝課程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陶藝校本課程;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傳統文化
1 活動背景
陶藝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作為民族文化表現形式的詩、詞、國畫、書法藝術等都與陶瓷發展緊密相聯。這些文化形式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已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中學生中普及陶藝活動,挖掘蘊含在陶藝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精髓,具有促使青少年學生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強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功能。
2 活動目標
總目標: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活動,嘗試各種陶藝材料、工具、制作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陶藝活動的樂趣;了解基礎的表達方式方法,個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過程中合作、分享、積極進取,激發創造意識,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實踐能力,初步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整體地發展。
3 計劃安排
第一階段:了解中國陶藝發展史和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用泥土大膽自由地表現,體驗陶藝造型活動的樂趣。學習基本的揉捏搓拼拈接等陶藝技法。(2周)
第二階段:初步認識、嘗試各種形、肌理、色等美術語言在陶藝作品中的運用,使用各種工具體驗制作中不同的效果;用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自己的見聞、感想。(5周)
第三階段:運用形、色、肌理、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的工具和其它輔助材料,表現自己的見聞、感想,發展構思和創作能力,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和情感。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并學會富有創意地生活,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長期)
4 活動準備
陶藝教室、陶藝工具、泥料、陶藝校本課程等
5 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手捏法——陶藝花的制作。創作思路:學生使用“手捏法”進行陶藝創作,學生在中國畫中汲取設計靈感,通過寫意畫中花、葉子的表現手法來傳達個人對生活、社會、傳統陶瓷藝術的感悟。造型簡練,釉色單一清潤,渾然天成,達到一種“詩意”的境界。學生的陶藝的創作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下,依托陶藝這個載體融合個人的理念的一種藝術門類。它在追求一種藝術化、個性化、哲理化、情趣化的新意境。
泥板成型法有趣的面具制作
情景導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鼓勵在不傷害文物的前提下,觀眾盡量多地把文物信息帶走,帶給自己家人、帶到朋友圈。這樣對我們也是一種傳播。怎樣讓我們的文物活起來?怎樣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陶藝課上,讓我們從制作一個陶藝面具開始吧!
在信息采集的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小組展示——人物面具設計稿,需要介紹面具的來歷、展示設計的草稿,簡述設計稿的造型、色彩,以及打算在陶藝制作過程中采用什么裝飾方式。
制作環節中,有的同學做面部底托,有的同學可以搓泥條、泥球等,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典型問題進行集體點評與輔導。在評價環節中,從造型、裝飾方法、想象力、創意、制作精細程度、分工合作、綜合探索等角度進行評價。
第二階段:陶藝課程設置要考慮綜合性,注意趣味性,既要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現代觀念和方法,來開拓學生眼界和思路。生活陶藝要求學生不僅擁有豐富的陶瓷藝術表現能力,還應該具備現代設計理念,同時還應該不斷了解社會、了解審美動向、了解消費者的精神追求。
第三階段:自由創作煙臺的夏天。以“煙臺的夏天”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自由創作,煙臺的夏天,海風撫面,清爽可人;山花爛漫,沁人心脾;海光山色,交相輝映。
學生主要使用藍色、綠色為主要色彩基調,來表現煙臺的夏。
現代陶藝更加強調設計理念,尊重人自身的感受,提倡人文與自然的關系。在“煙臺的夏天”主題創作中,學生用心感受煙臺之美、生態之美、文化之美,創作了這樣一組美輪美奐的作品,其中在釉料的使用上,加入了玻璃碎片,在電窯的高溫下,玻璃融化后產生的釉面,既冰涼又夢幻。
第四階段:拉坯及創作。創作思路:學生用使用電動拉坯機創作出不同的花瓶的外形,通過外形構筑出符合時代審美特征的、優美的外形曲線。結合自身的繪畫特點使用不同釉彩進行繪制,這是一次藝術融入生活的一種全面的創作。手工創作的陶瓷制品更能體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達。不同的學生可以產生很多不同風格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創作的過程能帶來更多的快樂與思想的表達。
我校開設陶藝課程已六年,深受全校師生的喜愛。現在中小學階段開設現代陶藝課程具有深遠的意義及重要的價值。本案例是我校陶藝課程開發的一些思路與做法,陶藝課程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春陶房,白金陶藝工作室《從零開始學陶藝》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01月
[2]顧婉芝《陶泥創意實驗室》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作者簡介:范藝川(1986-)女,漢,山東煙臺人,本科,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