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華
摘 ? ?要: “問題學生”的教育引導一直以來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焦點和難點。對這類學生,以往的教育手段和單一的教育方法很難奏效,教育者必須吸收和借鑒包括心理學在內的其他學科的有益成分,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敘事療法深受后現代思潮的影響,是心理咨詢人本主義流派的分支,外化問題、去權威化、尊重和傾聽等理念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相一致,已成為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資源,在“問題學生”的教育引導過程中給人很大的啟發。
關鍵詞: 問題學生 ? ?敘事療法 ? ?教育引導
一、“問題學生”及其教育引導
“問題學生”①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行為習慣的問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常見的有厭學和網絡成癮、早戀叛逆、自卑自閉、暴力傾向等。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網絡有害信息的浸染,存在上述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引發家長們的焦慮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教育和引導“問題學生”,改變其不良行為,家庭和學校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社會上應運而生的“戒網癮學校”“問題學生學校”等教育培訓機構魚龍混雜;針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理論五花八門,甚至互相矛盾讓人無從選擇。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學生”,學校方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方囿于教育理念的欠缺通常無心又無力。這種無力及缺失使“問題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甚或因為不當的教育方式方法而被強化,對家庭對社會造成更大的損害。
對學生的教育引導過程是一個多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方法和藝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如同毛澤東同志所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引導,傳統循循善誘、榜樣示范、比較鑒別、棍棒教育等效果都不是特別突出。問題學生教育的復雜性需要我們開闊眼界,從其他學科借鑒有益合理的成分,創新方式方法。心理學作為研究人們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的科學,它提供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能為思想教育工作所借鑒和應用。掌握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敘事療法對“問題學生”教育引導的啟示
敘事療法又稱敘事心理溝通,脫胎于后現代敘事療法,由澳大利亞的麥克·懷特(Michael.White)夫婦和新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David.Epston)于20世紀80年代創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敘事療法在全球心理咨詢領域的影響日益擴大,其獨特的哲學觀和極富人性化的咨詢語言給來訪者帶來慰藉和力量,成為后現代心理治療中頗受喜愛的重要流派。后現代敘事療法提倡多元化思維,尊重差異性,不給來訪者貼標簽,不做病理分析,咨詢師不把自己當作專家,不以自己為中心,而帶著尊重、放空、好奇、珍惜、合作等態度,全神貫注傾聽來訪者的故事,通過外化、解構、重寫、見證等種種技巧,陪伴來訪者在充滿問題的主線故事里,不斷挖掘、豐厚充滿力量的支線故事,使來訪者找到較期待的自我認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找回生命的資源、信心和力量。
(一)外化問題
敘事的首要理論假設是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具體操作來講就是外化問題,將人和問題松綁。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教育者的傾向都是聚焦問題,不自覺地將人和問題捆綁,學生等同于問題,一個一個接踵而至的問題就像一根根繩索將學生緊緊束縛,長此以往學生就如同被“問題牢籠”囚禁的困獸,躁動不安卻找不到出路更看不到希望。起初我們教育的出發點是解決學生身上的問題,情緒上的憎恨和不滿也是針對問題,但由于沒有將問題和人剝離,原本只是對問題憤怒和不滿,卻捎帶著變成對學生的憤怒和不滿。這種憤恨和不滿的負面情緒就像一把雙刃劍,非但沒有刺中問題,反而把要解決問題的雙方——家長老師和孩子都給刺傷了,導致親子關系受傷害,師生之間產生隔閡,極大地削弱教育效果,后續教育引導工作無以為繼。外化問題,將問題和人剝離開,家長和老師就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學生,進而將對問題的憤恨從學生身上剝離,才能調整好自身的情緒,帶著最少的焦慮接納學生,帶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學生一起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去權威化
敘事療法的創立深受以法國思想家福柯為代表的后現代思潮的影響,福柯最重要也最廣為人知的論述便是“知識即權力”。他認為某些長期有效的知識會主宰我們的行為,成為“主流知識”,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那是唯一的真理,并成為一種權力。孩子抑或學生的身份在家長和老師眼里從來都是不對等的存在,天平的一方永遠傾斜向年長和掌握知識較多的這邊。家長和教師自恃是經驗和知識的掌控者,不可能與孩子或學生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沒有和教育對象的平視自然看不到受教育者問題背后的真相。隨之而來的就是誤會的疊加和“問題學生”心門的封閉,解決問題無從談起。敘事療法中去權威化的理念告訴我們,面對“問題學生”時一定不要自封專家,以自我為中心,要擺正心態將自己放空,真正平等地和學生對話,好奇問題及問題背后的真相,鼓勵學生自我覺察、自我表達、自我發現,調動學生內在的力量解決問題。
(三)尊重和傾聽
現代思維最突出的特點是規定了何為正常,何為非正常,比如非對即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面對孩子或學生的問題時家長或老師往往忽視受教育者的個體特性和差異而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意識的根源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給予受教育者尊重。敘事療法的理論基礎之一后現代的哲學觀崇尚多元化,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不用唯一的主流的量尺簡單粗暴地區分事物好壞,從而給予獨特的個人或團體更深層次的尊重。現代社會人們的經濟條件、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社會產生多元化的個體。教育工作者尤其應該借鑒敘事治療中尊重的理念,警惕主流價值觀對個人獨特性的忽視和壓抑,應敞開心扉,在尊重“問題學生”價值、尊嚴、人格的基礎上,既接納其積極光明正確的一面,又接納其消極灰暗錯誤的一面;既接納和自己相同的一面,又接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一面;既接納自己喜歡贊同的一面,又接納我們反對憤恨的一面;既接納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又接納其認知、行為、情緒、個性等。
敘事療法還非常重視傾聽,提出要全神貫注地帶著好奇之心傾聽來訪者的故事,強調做傾聽者,而非指導者。這對我們做“問題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有很大的啟發。很多家長或者老師面對孩子或學生的時候總是喜歡講事實擺道理,盡量想說服對方,能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或錯誤并進一步克服改正,結果往往呈現這樣一幅場景:一邊是滔滔不絕、口干舌燥的家長或老師,一邊是低頭不語做懺悔狀或鼻孔朝天做不馴狀的教育對象,全程都是家長或老師在說,受教育者保持緘默。說教告一段落往往還是橋歸橋,路歸路,教育者的話沒有被“問題學生”聽進去,“問題學生”真實想法不為教育者所知,說教不能引起共鳴,問題依然頑固存在。我們在做“問題學生”工作時一定要時刻警示自己多聽少說,即便非要說目的也是引導學生多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他們的話語中聽到問題背后的故事,進而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
(四)挖掘充滿力量的支線故事
敘事療法最終要在傾聽的基礎上,在充滿問題的主線故事里,挖掘豐厚充滿力量的支線故事。這就啟發我們在做“問題學生”工作的時候,努力發現進而關注到他們的積極面和閃光點。“問題學生”身上某一方面問題可能確實讓教育者頭疼傷神,但是敘事療法的哲學觀已經告訴我們要摒棄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現代思維。瑕不掩瑜,“問題學生”身上肯定有被問題掩蓋的優點和長處,甚至換個情境所謂的問題都會成為優點。我們要努力挖掘發現這道積極的光,哪怕它微弱到不可見,也要睜大雙眼用心尋找,然后小心翼翼地呵護這光,放大這光,進而給予強化與豐厚,幫助問題學生找到期待的自我認同,找回生命的資源信心,進而運用內在的力量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結語
臺灣佛光大學的林香君教授說,敘事療法是“草根常民都能擁有的有品質的陪伴”,一句話深刻揭示了其普適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教育對象越來越復雜多元,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隨之而來“問題學生”只多不少。為了更好地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理應勇于面對時代和社會的挑戰,開闊眼界、更新知識,融合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有益部分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資源。敘事療法作為心理咨詢人本主義流派的一支,其外化問題、去權威化、尊重和傾聽、挖掘支線故事的理念和方法因為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主旨相同,教育工作者應該吸收借鑒,創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
注釋:
①使用“問題學生”這一概念只為行文方便,并非貼標簽更無歧視含義,特此說明。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3][英]佩恩.敘事療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