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七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于2018年11月3—4日在四川音樂學院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的召開,對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圍繞“印象深刻的兩場學術講座”“主旨鮮明的三個會議論題”和“風格突出的四大板塊展演”3個方面,對此次會議與相關活動進行綜述。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綜述
中圖分類號: J607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9)02 - 0025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04
2018 年11月3—4日,由四川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主辦,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承辦的“第七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四川音樂學院隆重召開。大會開幕式由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包德述教授主持,四川音樂學院時任院長林戈爾教授致辭。來自國內多所知名音樂藝術院校與綜合類大學相關領域的7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傳統音樂及其當代應用”和“西南地區傳統音樂”3個議題,以“學術講座”“主題發言”“分組發言”3種方式展開了為期兩天的熱烈研討;同時,展現四川傳統特色音樂的“國樂寶藏 巴蜀精粹——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音樂會”亦于會議期間舉行。茲將會議與相關活動綜述如下。
一、印象深刻的兩場學術講座
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到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樊祖蔭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伍國棟舉辦學術講座,他們均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資深學者。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研究和方法論研究進行了深入闡釋。
3日上午,在音樂學系甘紹成教授的主持下,樊祖蔭教授為大家做了題為《“奉五聲”與“變五聲”——“二變之音”在五聲性七聲調式中的作用》的學術講座,由此拉開了本屆研討會序幕。樊教授從中國音樂最常用的五聲性七聲調式的概念出發,引出了傳統樂學中的“二變之音”,即“奉五聲”與“變五聲”,并指出它們在實際的音樂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奉五聲”,即將“二變之音”視為偏音,對“五聲正音”起裝飾性作用,旋律的宮系不變。“變五聲”,即賦予“二變之音”同時兼具另一宮系“五聲正音”的意義。最后,樊祖蔭教授指出“變五聲”的運用,擴展了宮系,變換了調性色彩,并為調領域的進一步擴大創造了條件,它不僅在傳統音樂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當今中國音樂創作中既能保持五聲性特點、又能得以開拓發展的重要方法。這是一場以傳統音樂基礎理論研究為中心的講座,對當今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起著借鑒作用,讓與會代表受益匪淺。
4日上午,在音樂學系朱江書教授的主持下,由伍國棟教授做主旨講座,題目為《疑惑與解疑——音樂學教學與科研中的“問題意識”》。講座從“問題意識”概念、結構及其在音樂學教學與科研實踐中的呈現狀態切入,以具體音樂學研究成果“江南絲竹研究”“六問”作為設疑和答疑個案,進而分別對問題意識樹立的重要意義、學術價值和培育方法展開了與音樂學對應的論述和闡釋。這是一場以傳統音樂方法論研究為中心的講座,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讓與會代表收獲頗豐。
二、主旨鮮明的三個會議論題
本次研討會的主旨鮮明,主要圍繞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傳統音樂及其當代應用、西南地區傳統音樂3個議題進行。
在有關“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方面,大家分別就傳統音樂課程與教材建設、傳統音樂教學方法、傳統音樂教學實踐與反思、傳統音樂地方性特色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對“傳統音樂課程與教材建設”的探討是本次會議探討的重點,分別有5位代表做了發言。上海音樂學院蕭梅教授在《上音十二年:我的傳統音樂教學多元化探索》的發言中,一方面回顧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發展歷程,一方面從“與傳統面對面、與世界對話、激活傳統的當代音響、切入專題性研究”4個方面,介紹了她在上音從事“傳統音樂教學多元化探索”教學12年的經驗。四川音樂學院甘紹成教授在題為《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再思考》的發言中,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中國傳統音樂課程開設現狀” “中國傳統音樂課程存在問題”“中國傳統音樂課程調整策略”3個方面,講述了自己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思考。
在涉及傳統音樂教材建設的發言中,沈陽音樂學院關意寧副教授通過回顧往屆會議中有關傳統音樂教材的編寫問題,談到了他自己在編寫教材方面的心得與反思。四川音樂學院楊曉教授以音樂教科書成為小學階段銜接“音樂課標”與“音樂課堂”最重要的紐帶作為出發點,探討了中國義務教育音樂教科書的傳統音樂表述。西安音樂學院牛玉冰副教授通過對“西安鼓樂”代表性著述分析研究的闡述,旨在全面介紹西安音樂學院在西安鼓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對“傳統音樂教學方法”的探討是適應傳統音樂教學發展、推進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不可忽視的主題,共有8位代表進行發言。西南大學音樂學院蒲亨強教授在《四基兩創:新時期高師傳統音樂博士生教學模式建構》的發言中,積自身多年傳統音樂專業博士研究生教學經驗,總結、探討了“四基兩創”模式的建構。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從中國傳統音樂分類法的發展歷程出發,以新的音樂分類與研究實踐再次探討了中國傳統音樂分類法方法論轉型及文化認同特征。武漢音樂學院蔡際洲教授參考近年來學界的新成果,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的選題分為“樂種研究、譜系研究、體裁研究、綜合研究”四大類,結合具體案例,在每一大類中分別探討各種不同的選題角度,以供研究生選題時參考。沈陽音樂學院關冰陽副教授以20世紀下半葉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的主體變遷為背景,探討了如何在現實情況與學科邊界等之間處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更新,以及如何在此基礎上認識民族器樂中的“傳統”涵義。武漢音樂學院徐燁副教授以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音樂學基礎訓練(民族音樂學部分)”的課程教學為例,探討針對音樂學系本科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時,所應閱讀的該學科文獻及其相應的閱讀方法。
此外,還有部分發言者以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視角,對其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在此次會上的比重得到了加強,將對其教學起到直接的借鑒作用。四川音樂學院劉雯教授通過十幾年的田野調查,探討了中國原生態合唱突出表現的以字訓聲、以襯詞訓聲、以腔調訓聲、以歌唱姿勢訓聲等幾種訓練方式運用在高校合唱課程中的實踐。廣西藝術學院劉玲玲教授一方面探討了如何更好地培養少數民族音樂人才,一方面對人才培養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陳忠松教授從理論學習、技能訓練和考核評價等幾個環節,對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方向藝術碩士的培養進行了探討。
對于“傳統音樂教學實踐與反思”的探討,分別有8位代表做了發言。盡管這一話題在前幾屆的研討會中也有涉及,但從本次發言中可以看出,學者們更加注重從自身授課實踐為切入點,總結了各自在教學中的經驗與體會。上海音樂學院郭樹薈教授就上海音樂學院前輩教師在開創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建設和凸顯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高度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進行了回顧與思考。西安音樂學院葉明春教授以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西安鼓樂表演人才培養”主持人的身份,從項目申報、項目實施和結項成果等方面介紹自己的經驗與體會,由此探討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新思路與新路標。西安音樂學院寧穎副教授以延邊大學藝術學院“盤索里”專業、西安音樂學院設立的“西安鼓樂”研究方向和國家藝術基金“西安鼓樂人才培養”項目為例,探討了當代音樂專業人士對民間音樂的體驗、表演與教學,進而闡釋其間引發的關于傳統音樂教學和表演的思考。天津音樂學院夏侯玲玲講師,通過她多年在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和科研實踐經歷,對自身開展的教學和科研實踐進行了總體回顧與反思。星海音樂學院王瀝瀝副教授以互聯網時代、微時代社會文化為背景,介紹了她在中國傳統音樂微課建設方面所進行的實踐。上海音樂學院張玄講師從“跨文化對比,聯系教學方法” “強化實踐教學” “突破語言壁壘” “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與技術”4個方面,探討了針對留學生的戲曲音樂教學。類似的還有德州學院李德敬教授和信陽學院霍豆豆講師的發言,他們都從不同的視角對傳統音樂的教學實踐進行了相關探討。
“傳統音樂地方性特色教學”的探討是高校傳統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形成學科特色的有效途徑,分別有8位代表做了發言。沈陽音樂學院馮志蓮教授從信息化時代的背景視角,以沈陽音樂學院“東北音樂創新實驗室”為例,從研發先行、教學為本、創新實踐3個方面闡述了傳統音樂教育與“非遺”活態傳承的聯系。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賈力娜副教授以曲師大為實踐試點,結合已有成果和實踐提出了改進建議,探討了高效傳統音樂教學內容的優化方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音樂系的劉清副教授以一個工科大學的個案為例,從教材、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對普通高校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思考。與之相關的還有阿壩師范學院師立軍助教、綿陽師范學院景安東教授的發言,他們都對傳統音樂的地方性特色教學進行了探討。
此外,還有部分發言者專門針對戲曲音樂在地方性院校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進行了探討,如湖北工程學院音樂學院張青副教授的《湖北地方戲楚劇的高校學科體系建設》,阿壩師范學院李成秀助教的《戲曲音樂在高校的發展研究——以蘭州市各高校為例》,以及運城學院楊高鴿副教授的《地方高校對口招生戲曲表演專業的有效性與問題探究——以運城學院音樂系為例》等。
在有關“傳統音樂及其當代應用”方面,學者就器樂研究、戲曲音樂研究、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和傳統音樂的研究新趨勢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器樂研究”的探討大多是以古琴音樂研究為主,分別有5位代表做了發言。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蔡釗教授在《中國器樂的心性特征》的發言中,從音樂的本質——心性層面出發,闡述了中國器樂的“心性”特征。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蘇僑副教授通過對20世紀中葉古琴演奏家“進高校”這一特殊歷史現象的調查研究,由此展開對當今古琴教學與傳承的反思。長江師范學院講師曾昂以英語世界作為文化背景,探討了古琴文化在傳播中變異的歷史。此外,還有臺灣南華大學助理教授張雅婷對古琴課的現代化教學的探討以及四川師范大學賀鯤講師對琴歌理論研究與舞臺表演的探討等。
對“戲曲音樂研究”的探討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分別有5位代表做了發言。中國戲曲學院李曉天副教授從中國戲曲音樂的人為性與群體性、普通性與多樣性、繼承性與變異性、功能性與系統性等基本文化特性出發,探討中國戲曲音樂的文化學價值。中國戲曲學院講師陳曉娟以中國傳統音樂相關樂譜數據庫寥寥無幾的現狀為出發點,探討當代戲曲唱腔樂譜數據庫建設構想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建立。另外,在華南師范大學萬鐘如副教授、綿陽師范學院張宇助教和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生馬曉婷的發言中,他們都針對不同地方的戲曲音樂,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了相關探討。
“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板塊有4位代表做了發言。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赟副教授在其論文中探討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創作和吟誦的“楚調唐音”歌吟以及將其作為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融入教育教學的方式,以此探索保護與教育傳承的新路徑。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生王佐伊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后,對現存的侗族琵琶歌進行梳理分析,提出了新時代琵琶歌傳承與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途徑。此外,甘肅寧夏回民中學一級教師趙永山和川音講師鄭杰修的發言都從非遺保護的角度出發,論述了傳統音樂傳承中面臨的問題。
對“傳統音樂的研究新趨勢”的探討是傳統音樂經過歷史沉淀,在當代社會迸發新活力必由的道路,分別有6位代表做了發言。武漢音樂學院周耘教授通過精心選擇的諸多音樂實例,結合個人所感所悟,提出了“‘世界音樂引領音樂未來”的觀點。江西財經大學樊鳳龍副教授通過“慕課教學”的課程模式,闡述了傳統聲樂教學方式的現代化呈現。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文茹講師探討了如何利用Google Magenta藝術風格識別與分析工具實現西安鼓樂樂譜特征的辨識與分析。四川音樂學院劉奇琦講師的《論改革陶土樂器在創作及演奏中的實踐應用》、四川音樂學院鄧思杭助教的《“互聯網+非遺文化”發展模式探賾——基于中國民族樂器產業的思考》以及四川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生江娟的《傳統音樂與VR技術跨界融合的新嘗試——以天府傳統音樂為例》等論文,分別探討了陶土樂器改革的成果,中國民族樂器產業的創新和傳統音樂與現代技術融合的發展道路。
此外,本次研討會中還有部分學者的發言與本次會議各主題并非密切相關,但也各具特色,頗有見地。天津音樂學院副教授賈怡從流傳在新加坡的80余首華族歌謠中選擇3首均為“孟姜女”調的客家歌謠進行專文探討。江漢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李萍以民國至今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歷史變遷為例,展現了音樂文化中“他者”與“自我”之間互相轉化、互相依存的復雜關系。西華師范大學陳文安講師的發言對成都文殊院、青羊宮課誦儀式進行了對比研究。另外,在有關“西南地區傳統音樂”方面,共有14位代表分別就四川傳統音樂研究和貴州傳統音樂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于“四川傳統音樂研究”的探討,主要以漢族傳統音樂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為中心。在漢族傳統音樂的論域中,學者們以多維的研究視角對民歌、曲藝和戲曲音樂展開了討論;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論域中,多位致力于藏羌民歌研究的學者闡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貴州傳統音樂研究”的探討中,學者們主要以少數民族的民歌、曲藝和樂器為主進行了闡述。
三、風格突出的四大板塊展演
會議期間,大會主辦方于11月3日晚邀請與會專家、學者觀看了由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成都商報社承辦的“第24屆蓉城之秋‘國樂寶藏 巴蜀精粹——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音樂會”。音樂會由多位非遺傳承人聯袂川音音樂學系與民族聲樂系的學生通過器樂、曲藝、民歌、歌舞等多種中國民間音樂的形式傾情演繹,向觀眾展現了西南地區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
本次實踐展演的風格突出,由“巴風蜀韻”“彝鄉風情”“羌寨傳聲”“藏家樂音”四大板塊構成。
在“巴風蜀韻”板塊,節目包括蜀派古琴《流水》、四川車燈聯唱《拜年》《燈花姑娘》《孟姜女》《一寸光陰一寸金》、四川揚琴《秋江》和四川清音《小放風箏》《布谷鳥兒咕咕叫》。蜀派古琴《流水》由川音音樂學系優秀畢業生、青年古琴演奏家曾河演奏,他通過“七十二滾拂”技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水的各種形態與氣勢,表現了蜀中山水的深遠意境,由此拉開了音樂會的序幕。四川車燈聯唱內容豐富、曲調明快,通過演員們生動的表演呈現出濃郁的四川風情。四川揚琴《秋江》由劉時燕、康先洪、王鐵軍、李卷怡等非遺傳承人帶領川音音樂學系學生李偉、彭勇共同演出,節目以青年學生拜師學藝后與師父同臺演出的方式,向觀眾展現了該作品的藝術魅力。四川清音由川音在讀研究生、青年清音演員劉葉子演唱,她結合檀板和竹節鼓,在琵琶和月琴的伴奏下,將清音“哈哈腔”和“彈舌音”的演唱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此看出,這一板塊的節目主要以器樂和曲藝的形式向觀眾展現四川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漢族民間音樂風彩。
“彝鄉風情”板塊表演的節目為《會理彝族蹢腳歌舞傳承表演》。節目開始,舞臺大屏幕首先播放了該節目田野調查時錄制的視頻,震撼了全場。隨后,音樂學系本科生在吹奏竹笛的會理彝族蹢腳舞吹師起合祥及川音音樂學系研究生謝小舟的引領下,圍著圓圈踏歌起舞,節奏鮮明,場面熱鬧歡騰。原汁原味的彝族民間舞蹈備受現場觀眾的喜愛和與會專家的好評。節目結束時,音樂學系本科生楊涓上臺講述了自己家鄉的蹢腳歌舞傳承瀕危的現狀,而通過這次節目的排演與田野調查,使她感受到了傳統音樂延續的魅力。
“羌寨傳聲”板塊包括了羌族傳統民歌聯唱《西呀拉沙》《背背喲沙》《仁木察沙》《石奎于奎》、羌族多聲部民歌《妮莎》《宴》和羌族哭嫁歌3個節目。首先登場的是音樂學系研究生和民族聲樂系本科生共同表演的羌族傳統民歌聯唱,羌族酒歌《西呀拉沙》《背背喲沙》音樂熱情豪放;羌族薩朗《仁木察沙》《石奎于奎》樂舞矯健灑脫。第二個節目是由青歌賽原生態組合銅獎獲得者畢曼兄弟帶領音樂學系本科一年級新生表演的羌族多聲部民歌《妮莎》和《宴》,歌唱內容主要是敘述歷史、講述故事,并且采用一問一答的男、女群體對唱形式,將羌族多聲部音樂完美呈現。第三個節目為羌族哭嫁歌,曲調哀婉動人、催人淚下,通過出嫁新娘與母親對唱的形式,呈現了羌族婚嫁儀式中的哭嫁過程。這一板塊中的3個節目分別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四川羌族古樸的樂舞技藝和濃厚的文化習俗。
“藏家樂音”板塊包括熱巴展演、嘉絨藏族民歌《吆牛歌》《打麥歌》和藏族磽磧多聲部民歌《麻尼》3個節目。熱巴展演這一節目由熱巴民間藝人扎西卓瑪、旦增拉姆等人參演,他們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自由奔放的表現風格,向觀眾展現了康巴人民富有神奇歌舞藝術的魅力。嘉絨藏族民歌《吆牛歌》《打麥歌》由音樂學系和民族聲樂系學生們共同演繹,優美的歌聲與剛健有力的舞蹈融為一體,深刻地展現了當地音樂文化的獨特風格。由國家級磽磧藏族歌師石蘭兵等人帶領音樂學系本科生表演的磽磧多聲部民歌《麻尼》,以自由化和多樣化、隨意性和創造性的演出特點,展現了嘉絨藏族民間原生態多聲部民歌的群眾文化,至此,整場音樂會在神秘而飄逸的歌聲中落下了帷幕。
這場音樂會的成功展演不僅向與會專家、學者展現了川音音樂學系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將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相互融合的可喜成果,也向社會各界展現了川音在四川非遺音樂傳承與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對于西南地區傳統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語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氣氛熱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是一次重要的學術交流盛會,它不僅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搭建了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溝通平臺,同時也為川音音樂學系的師生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與交流機會,對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的發展必將產生重要影響。會議期間舉辦的 “第24屆蓉城之秋‘國樂寶藏 巴蜀精粹——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音樂會”是川音音樂學系的一項重要教學成果,同樣給各地專家、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未來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必將起到示范作用。會議商定,兩年之后的“第八屆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學科建設研討會”將在星海音樂學院舉辦。對此,學界又有了新的期待。
(指導教師:甘紹成教授 朱江書教授)
◎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收稿日期:2018-11-30
作者簡介:王虹幾(1994— ),女,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17級碩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