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鳳鳴
摘 要:在新課程培訓中,提到了語文學科四個核心素養,即語言構建和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在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在新課程語文教材里,詩歌占了很大的比重,這是在新的教學理念下,語文本質的一種回歸,根據培養學生的“初步鑒賞詩歌能力”的目標要求,詩歌單元的教學自然成了一大重要內容。
作為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學形式,詩歌積淀了太多太多的內容和形式,凝結著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審美追求,折射著無數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形態。我們不論以何種方式、何種手段講解詩歌,有一點,我們應該明確:我們必須以詩歌的眼光教詩。一句話,詩歌的教學必須回歸詩歌本身。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在背誦中教學
背誦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詩歌教學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背誦,在反復的吟誦中,體味詩歌的韻味,體味詩歌的節奏和旋律。同時,做好背誦,可以有效地進行知識的積累,并逐漸通過大量的有效積累,可以讓學生建立廣泛的聯系,在一種不斷比較、鑒別、咀嚼中,品味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對古詩文的誦讀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的口號是“背千年經典,強核心素養”。
二、在意境中教學
簡單地講,意境作為文學藝術的概念之一,在課本體系里,界定為情與景的交融。其實除此以外,還應包括心與物的契合,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領袖毛澤東的詩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詩歌無不以意境給我們展示出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無不以意境的形式傳達著詩人的藝術感受和生命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古典詩歌又有許許多多特定的意象昭示著特定的含義,形成諸多的審美定勢,諸如“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的柳暗含著離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菊表達高潔傲岸,“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落葉是悲秋、失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月是思鄉、相思,柳絮是愁結、飄零,暮春為韶光易逝,美人遲暮,搗衣、玉關是思念征夫,香草美人為忠臣,望月即懷遠等等,不一而足。總之,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詩的本質特點,就為把握詩這門特定的藝術形式奠定了基礎。
三、在文化中教學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并非不可把握。如果我們不能把具體的詩放到特定的社會背景、社會關系、生存狀態、審美趨向、風氣流派等參照中,我們就無法準確地、全面地、深刻地去把握詩歌的內在含義,我們就無法把握詩中流露出來的個性和共性的某些特征,比如如果我們不了解魏晉時代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不了解玄學對士族的審美心理和生命態度的影響,我們就無法去深層次發掘玄言詩、游仙詩、山水詩、田園詩的內在流變和旨趣,我們就無法全面關照陶淵明的取舍,就無法感受到陶詩的靜穆、平淡和樸拙,就無法感受到陶詩中一草一木給我們的精神慰藉和溫暖,也就不會在千年之后追懷不已。再比如,我們不了解唐代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背景,我們就不能很好地解讀初唐、盛唐、晚唐各個時期的詩歌。唐朝興盛,唐詩繁盛;唐朝衰敗,唐詩雄風不再:盛唐時期政治寬松,社會開明,這給了唐詩充分生存發展的空間,詩歌創作達到了頂峰。發達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詩人以詩抒懷、借詩言志,以解胸中塊壘。到了晚唐,國君昏庸,國家政權搖搖欲墜,唐詩就少了胸襟開闊的底氣和霸氣,詩歌創作已經很難達到盛唐時期的高度。
四、在審美中教學
審美是文學作品的主要功能,人們就是不斷在審美愉悅中,感受著文學作品的情感世界,感受著文學作品的認識教化,感受著文學作品的生命和態度。沒有審美意味的文學作品肯定就是無本質意義的,詩歌也不例外。不論是四言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整齊鏗鏘,還是七言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頓挫抑揚;不論是古風的長短隨意,錯落有致,還是律詩的嚴謹有度,氣象森嚴;不論是古詩的典雅整齊,還是新詩的自由流暢,無不以各自的形式,傳達著不同的美學風范。而《詩經》的純樸天真,漢魏詩的渾然一體,唐詩的氣象萬千,宋詞的纖麗精細,元曲的清新自然,再加上在創作過程中無數詩人的個性彰顯,讓詩如百花盛開,美不勝收。
五、在情感中教學
古人說“詩言志”,顧名思義,詩歌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在詩歌的大旗上永遠高揚著一個“情”字。情是詩的本質,情是詩的靈魂。不論是《詩經》中先民們對愛情的贊頌,對奴隸主貴族的不滿,抑或屈原詩歌中對祖國的苦苦吟唱和對多艱的民生的同情;不論是樂府詩中勞者歌其事,餓者歌其食,還是陶詩中對田園的那份怡然自得;不論是李白的個性張揚,還是杜甫的沉郁頓挫;不論是徐志摩的細膩委婉,還是舒婷的深沉低徊,詩歌無不以“情”的巨大震撼力,深入民族文化的最深處,影響著人們的情感世界,浸潤著一個又一個心靈。我們只有抓住了情,才算是抓住了詩的核心;我們只有抓住了情,我們才能品味詩歌自身的意蘊,在教學中起到陶冶和教化的作用。
總之,我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根據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的要求,無論以怎樣的理念去學習、解讀、鑒賞詩歌,但最基本的東西不能舍棄,這就是我對詩歌教學的一點思考。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