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娜 李勖晟 吳曾晗
摘 要:十九大以來,黨對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更加全面,更加理性。在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志愿服務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分析高校學生黨支部開展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新時期新常態背景下志愿實踐活動的改進方案,切實提高實踐育人效果、提高大學生黨員服務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志愿服務;高校;黨支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3月18日,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大形勢、新常態,創新黨支部志愿實踐形式,優化活動發展路徑,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志愿實踐當中,使之能更好地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對于人才培養和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傳統志愿實踐模式概況
我國高等學校傳統的志愿實踐模式,基本建立在西方傳統的“志愿服務”制度的基礎上,作為一種部分彌補管理機構、組織或團體職能缺位的社會力量運行。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志愿實踐(服務)制度,濫觴于20世紀80年代這一改革開放的窗口期,起步明顯晚于其他國家。
1993年,共青團中央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極大地推進了志愿實踐活動的發展。黨和政府積極組織與推動高校大學生志愿實踐活動,為志愿實踐在經濟、法律、文化、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保駕護航。2006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頒布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并多次進行修訂,自此,傳統的志愿實踐規范基本確立,高校志愿實踐基本能沿著有序的方向發展。
現今,高校志愿實踐活動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以學子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素養為基礎,以自愿奉獻為原則,立足校園、服務社會,圍繞關愛留守、扶貧助學、政策普及、環境保護等主題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具有至關重要的道德實踐與育人功能。
二、傳統實踐模式的弊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高速迅猛發展,志愿實踐活動的制度逐步確立,活動水平穩步提高,活動內容不斷豐富和規范,但我們仍需清醒地認識到,囿于傳統的思維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普通的志愿實踐模式還存在著較多的不足之處。
(一)未能突出學生這一核心因素
高校志愿實踐是以政府為指導,高校為主導,學生黨員個體或團體以及第三方社會機構廣泛參與的過程。政府和高校作為志愿實踐的核心因素,不可避免地給志愿實踐帶來了政治層面的影響:一方面,政府的執政水平、高校的教育理念,基本決定了志愿實踐的水準。反而是作為主要參與者的學生黨員,對志愿實踐的影響較小。另一方面,志愿實踐的資金基本來自于政府和高校,缺少實踐本身就能自我周轉的長效機制,這使得部分周期長、投入大的優秀志愿實踐難以為繼,有時半途而廢。
(二)形式略顯僵化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與運行,傳統的志愿實踐選題已經開始有僵化的趨勢。作為高校的黨支部,應充滿活力、創造力,志愿活動的形式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多個角度利用專業真正解決社會治理的痛點。一味地選取敬老院、山村支教、交通志愿者的形式,占據了志愿實踐的絕大多數,雖然便于完成,安全性和成果均有一定保障。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傳統形式,頗令人有“至今已覺不新鮮”之感,不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無法解決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重視程度不足
以黨支部為單位開展志愿實踐活動時,部分負責同志的思想有時不到位,對志愿活動的認識不夠,缺少長遠眼光。這種志愿實踐活動以完成指標、應付檢查、申報相關獎項“增光添彩”為目的,往往“重視宣傳”、過度包裝,靠圖片與故事博人眼球,但一旦細究其實質,便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并沒有真正解決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反而給青年學子的形象、高校的形象帶來不好的影響。
(四)缺少相關系統培訓
在傳統的認知中,志愿活動是零門檻,是只要有愛就人人可為的。但是,志愿活動有其自身的獨特發展規律,參與活動的人員應具備相當水平的溝通交流能力,心理疏導能力,特殊崗位的還有專業技能要求和身體素質要求。作為高校學生黨支部,其主導的志愿實踐活動應在學科和志愿服務本身兩個方面具備相當的專業性。遺憾的是,現在大部分支部因經費缺乏、專業受限等原因,無法開展專業有效的培訓,嚴重影響了志愿實踐的效果。
三、針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在當前大發展大變革的形勢下,高校黨支部的志愿實踐如不能正確面對發展存續的問題和外部環境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勢必會給自身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制約。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統籌規劃,促進高校學生黨支部志愿實踐高質量發展。
(一)突出黨委對志愿實踐活動的引領作用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校中,一般由團委具體負責志愿實踐工作的規劃、指導、監督和審查,雖然該制度被長期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校團委負責下的高校志愿實踐也有無法克服的薄弱環節。作為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務的地位應被突出,為此,高校黨委應突出其在志愿活動中的引領地位:強化組織領導,將高校志愿實踐的相關規范、文件細化并落實到高校工作中,解決分工、進度、保障和監管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宣傳引導水平,講好志愿實踐故事,多方面多視角展現志愿者的光輝形象,讓“志愿時刻可為、隨處可為”內化為高校黨員學生的追求,激勵他們通過志愿實踐提高自我,實現價值。
(二)提高志愿實踐的專業化程度
現今高校的志愿服務,大面積地存在形式單一、思路雷同的情況,具有極高的可替代性,嚴重阻礙了志愿工作的轉型升級。高校黨支部的成員作為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其志愿實踐更應運用好專業背景和資源優勢,從“志愿實踐者”這一直接角度,切實提高志愿實踐的內聚力和專業化程度。
高校應以黨支部為橋頭堡,建立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志愿服務團隊,引入專業師資優勢作為指導,把握好專業培訓工作,如引導建筑專業的學生面向農民工子弟小學開設“小小建筑師”課堂,道路橋梁專業的學生為貧困地區設計小型橋梁道路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部分有意愿、有能力的先進團體和個人嘗試創辦營利性公益組織,運用志愿實踐,推動青年成長成才的同時,解決實踐項目資金流的問題。另外,也要注意防范“唯專業化”、“泛專業化”的風險,扎根于中國社會,避免“不接地氣”、“曲高和寡”的現象發生。
(三)增強社會機構存在感,拓展志愿活動新領域
社會機構引導的志愿實踐工作,相較于高校主導的志愿實踐工作,具備規則流程健全、資金來源充足、服務面廣泛、人才專業化水平高、志愿實踐經驗豐富等諸多優點。高效、合理地引入社會機構進入志愿實踐,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進行資金籌集,運用其資金、人力參與志愿者培訓指導;依托機構項目開展志愿實踐,創新實踐形式;委托機構進行項目中期、終期評估等方式等,切實提升高校志愿服務水平,增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四)突出志愿活動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2019年1月17日,中共中央主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志愿服務展館調研考察時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社會實踐是因政府“鞭長莫及”之處而生,其發展和提升,也須根植于這一問題。依托志愿實踐活動,鼓勵黨員學生參與街道、中小學、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當中,協助處理鄰里關系、社會衛生、學校教育、殘疾人關懷、再教育等問題,一方面緩解社會矛盾,提供社會保障,間接創造經濟價值,另一方面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健全人格,提升綜合能力,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升華為實踐經驗,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D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03/19/nw.D110000renmrb_20190319_2-01.htm.
[2] 新華網[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1/c_1124021712.htm.
[3] 鄭永森.建設志愿者之校的思考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7(z1):191-192.
[4] 新華網[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18/c_1124011707.htm.
基金項目:文章系東南大學黨建課題一般項目《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DJ201706;文章系東南大學研究生黨建課題一般項目《博士研究生黨建工作創新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YGB-Y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