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菲
【摘要】公安事業在新時代要展現新作為,續寫新業績,需要民警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做好公安工作的高度職業自信。自信的培育應在學校期間就抓起,不斷通過專業、德育課程培育學警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對于其以后優質而高效地完成警務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對新時代公安職業自信培育的作用、意義和要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公安職業自信;公安教育;四要素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習近平政法公安思想研究項目“新時代堅持公安職業自信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XKXZGS15)。
一、公安職業自信缺失造成的負面影響
公安民警需要常年24小時待命,休息時間難以保證,大量長期堅守在一線的基層民警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的癥狀,它是一種由工作壓力引發的心理枯竭的職業倦怠現象。民警長期處于高壓職業環境中,對各種壓力產生應激反應,折射到心理、生理層面,就表現為易怒:不耐煩,進而在工作時表現出懈怠、不作為等情況。其實絕大部分學警在入警時都有極高的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但是隨著職業自信的磨損,這種優勢會逐漸削弱,有時甚至會對警務工作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公安職業自信的缺失對警務工作的影響
首先,在執法辦案層面,可能由于不積極去串并案件,到處調查,導致案子難以破獲,案件越積越多,最后不了了之。其次,在接待群眾方面經常會出現“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作威作福,導致群眾產生怨氣。再次,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勤謹意識,推諉了事,輔警代勞,有時甚至因為不能及時接處警而導致貽誤警情。
(二)公安職業自信缺失對紀律作風方面的影響
首先,對于理論學習不重視,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內容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并沒有認真領會,更談不上落實。其次,理論與實踐結合差。在處理公安工作時,經常理論和實踐兩張皮。再次,紀律散漫,沒有緊迫感和足夠的責任感,不能嚴于律己。
(三)公安職業自信缺失對公安隊伍建設的影響
由于公安職業自信的缺失,民警職業認同感、從警自豪感下降,部分民警對自己和隊伍的前途都感到迷茫,難以高標準、嚴要求來進行工作,從而導致整個隊伍戰斗力的下降。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民警的心態和思想問題。
二、公安職業自信教育的發展及意義
面對這些情況,我們一方面要回溯歷史,一方面要展望未來,不斷加強對學警職業自信的培養和教育。
(一)回顧過去
中華民族有著優秀而綿延不絕的漫長歷史,中華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公安工作及其文化是一直伴隨著紅色文化不斷成長進步的。從1927年建立人民公安保衛機構開始,92年的歲月,凝聚著忠誠與熱血,形成了江西瑞金、陜西延安、河北平山三個公安民警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應帶領學警們悉心了解。
(二)立足現在
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為了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幸福,犧牲的民警就有1萬4千多名,他們都被警察博物館、英烈館所記載。而改革開放以來又有1.2萬多民警英勇犧牲,近18萬人因公負傷。現在平均每年都有300余名民警因公殉職,真可謂是時時有流血,天天有犧牲。
(三)展望未來
讓學警認識到在當前新時代,公安工作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同時,還應準確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與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不斷以改革創新為驅動,聚焦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著力推動服務工作從被動、傳統、階段、間接、低效向主動、現代、常態、直接、高能轉型。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忠誠、為民、公正、廉潔都是對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最好的闡釋。到位的公安教育應該是讓這種不斷進取、奉獻的文化氛圍影響滲透到每一位學警心中。回看歷史,弘揚公安文化,傳承公安機關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都是培養公安職業自信的重要方式。展望未來,創造新的輝煌同樣需要培育人民警察的核心價值觀,堅定公安民警的自信。
三、培養學警公安職業自信的四要素
(一)政治自信是核心
公安機關是定國安邦的重器,公安隊伍對黨忠誠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教育教學中要使學警們深刻而明確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引中國人民走向富裕小康的科學理念,堅持不懈的奮斗才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樣才能始終充滿政治自信,堅守“四個意識”,將來才能做國家前進的推動者、社會穩定的捍衛者。
(二)榮譽自信是基礎
學警的榮譽自信源于對自身職業的定位。職業的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對于較好地完成警務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度的榮譽感亦能使學警在平日工作中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明紀守規,并將自己和整個公安隊伍的形象聯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一身正氣,本色不改,無私無懼。
(三)為民自信是關鍵
公安民警的重要使命就是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所以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是應有之義。為人民服務是警務工作的重要理念。學警腦中時刻應有一根弦——自己的言行舉動是否符合群眾利益,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認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需求和關注也應是民警關注的重點。
(四)執法自信是保證
執法能力是每一位公安民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警在校學習的重點。能否在執法過程中客觀、冷靜,體現公平正義,直接關系到民眾的觀感和公安隊伍的形象。執法自信源于對法律的了解,與時俱進地知法學法懂法,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經驗。唯有如此,才能在執法過程中讓人民群眾滿意,心服口服,同時還要積極宣傳,讓法治之光普照社會,從而樹立強大的執法自信。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公安工作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越來越大的壓力,在合理管理和減負的基礎上要加大培養學警公安職業自信的力度。通過相關的教育和教學活動轉變觀念,真正樹立“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服務理念;愛崗敬業,踏實奉獻,積極進取;堅持終身學習,自覺努力地學習新的中央精神和警務、法律知識,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唯有如此,才能稱為合格的公安職業自信培育,才能使學警們在未來適應警務發展的新格局、新變化,并創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任新民,卿前鋒.把握主題 統一思想 共同奮斗[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06):5-7.
[2]申田.公安高職院校與軍校、普通高校學生自信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2(06):9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