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杰 魯娜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我國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互聯網+”創新創業成為國家一項重點發展戰略。鼓勵和培養大學進行創業活動是各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一個重點。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意愿并不高,創業能力不足,對“互聯網+”也了解不深。對此,文章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業優勢作了適當介紹,并結合“互聯網+”下大學生的創業現狀,提出了幾點措施來幫助大學生培養創業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明確提出了“互聯網 +”這一概念,該說法一經提出,各個行業積極響應,立刻激起千層浪。“互聯網 +”理論對我國傳統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闊寬了大學生的視野,帶來了新的創業方式,這是機遇也是挑戰。為積極響應號召,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高等院校和政府采取了各種有效的措施,但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依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創業的優勢
(一)提供了更大的創業平臺
根據CNNIC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為59.6%。同時,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0億,較2017年底增長14.4%,占網民整體比例達73.6%。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900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在經濟發展中,“互聯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網絡消費擴大了消費范圍,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各種心儀的產品,受到越來越多人以及企事業單位的關注。“互聯網+”下,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大的創業平臺。
(二)提供了更平等的創業環境
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具有輕資產特征,大大減少了創業初期資金的投入,有效的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創業成本。創業者只要有創新性項目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去尋找合作伙伴、天使投資資金。同時,“互聯網+”下消除了空間、時間的差距,能提供更公開的市場信息,面對的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消費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傳統行業形成的市場壟斷。“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更關注的是創新能力和創業項目,通過互聯網進行創業更加的平等些。
(三)提供了更豐富的創業項目
“互聯網+”是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完美結合下的產物,將使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得以廣泛的滲透和應用。對于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新技術的推廣和經濟方式的轉變,都會伴隨各種新經濟、新形態、新模式的大量涌現,產生各種各樣新的消費需求。“互聯網+”下創業產業鏈長、衍生性強,與傳統產業也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創業者只要能夠在這個產業鏈上找到可以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點,就可以產生好的創業項目。
二、“互聯網+”下大學生創業現狀
(一)創業意愿不強烈
首先,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自身的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在校學習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專業課程,等著順序畢業。至于畢業之后,是找份工作還是自己創業并沒有深入的考慮和分析。其次,我國許多家庭父母都抱著讓孩子找一份相對穩定體面的工作的想法,比如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或者進入大型的央企、國企等。家庭教育在對孩子的培養意識方面都比較保守,不希望孩子去冒風險創業,大部分父母對創業并不看好,甚至有些家庭對孩子創業持反對或者抵觸的心理。最后,大學生所具備的知識體系中,創業知識是相對比較缺乏的。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種種困難,對自己持懷疑態度,對創業項目沒有信心,特別是在資金不足,經驗不夠的情況下,不認為自己可以走創業這條道路。種種原因,大部分學生不會選擇創業,創業意愿不強烈。
(二)創業能力和經驗不足
能力與經驗是創業項目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對大學生的創業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如不斷創新的能力,識別人才的能力,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與他人洽談的溝通能力,遇事的應變能力,企業的管理能力等。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只關專業知識,雖專業能力尚可,但綜合素質不高,給其進行創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其次,我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對公司的運營缺乏必要的了解,對項目的市場前景,發展路線,人員的配備,資金的投入,項目的收益等缺乏考慮,最終創業項目會因管理不善,導致經營失敗。特別是在創業初期,對社會的環境還不能馬上適應,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對創業的前景感到十分的迷茫。市場競爭是非常殘酷的,一旦有獲利空間就會產生競爭對手,競爭對手的進入也會導致大學生不知所措。
(三)沒有充分認識和利用“互聯網+”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大學生涯都是學習專業知識,參加與專業相關的活動。雖然各大院校對“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模式作了大量宣傳,但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的理念只停留在表面,對互聯網下的創業模式并不了解,導致他們在進行創業的過程當中沒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在社會經濟運轉的過程中,每個企業既是服務者也是被服務者,只有與各企業保持良好關系才能達到共贏。在“互聯網+”條件下,市場經濟的所有參考者都在同一個平臺,互聯網消除了空間距離,每個參考者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尋求合作伙伴,從而使自己的項目得以更好的發展。但大學生在實施創業項目時,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來推廣自己產品和服務,很少與其他企業合作,偶爾在一起合作,也是各懷心思,難以統一行動,沒有在互聯網下尋求更有利的合作伙伴形成戰略聯盟。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培養大學生“互聯網+”的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的培養是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激發的。首先,學校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革新,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其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模塊。高校可通過設立創新創業課程,加大對互聯網、物聯網、云數據的宣傳和介紹,拓展學生思維模式。其次,要增加實踐訓練課程,提高創新創業實踐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業觀念。最后,開展與“互聯網+”內容相關的創新創業講座,以真實的案例和研討的方式來培養大學生的“互聯網+”創業意識。
(二)深入企業,增加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社會經驗
學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辦學,建立實訓基地,在企業員工與在校老師共同指導下,由學生進行實際項目的操作。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讓其參與到企業的項目研發中,學生可以利用企業的資源更直觀、更深入的學習,走進企業學習真正的本領,提高實踐能力,激發創業的熱情。同時,校方可以邀請企業員工到學校或實訓基地講述職場工作內容與工作技巧,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工作中的新想法、新技術,將課本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對于創業意愿比較強的學生,校方還可以安排他們去企業實習,培養其學習、溝通、應變、管理等創業能力,增加其對公司運營的了解和社會經驗。
(三)構建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實踐平臺
要有效的促進大學生“互聯網+”下創業能力,高校還應構建一個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實踐平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將政府、企業、消費者和高校聯系在一起,實現數據共通,打造一個政校企合作的創業孵化平臺。在此基礎上,由高校大學生提出創業項目,高校與企業進行初步評估與篩選,將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項目上報給政府單位,再由政府審核,對符合要求的項目,根據相關文件的要求給予一定的啟動資金或其他幫助。項目啟動后,大學生團隊還可以根據需要,尋找創業合作伙伴共同合作開發。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尋求合適的供應商與經銷商,實現共贏。同時,要積極對消費者進行調研,根據反饋的結果,對產品或服務加以改進,使之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互聯網+”創業實踐平臺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實踐,幫助大學生走向創業的道路,更好的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四、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創造了更大的創業空間、更公平的創業環境和更多的創業項目,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大學生應牢牢抓住這次機會,積極的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培養“互聯網+”創業意識,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實現自己的創業目標。
參考文獻
[1] 楊劍英,胡譯方.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高教學刊,2018(22).
[2] 王玉瑩,劉強.分析影響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意愿的因素[J].中國商論,2019(06).
[3] 李輝.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幾點思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