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
摘 要:媒介融合態勢進一步深化,新聞編輯工作面臨著新形式、新任務、新要求,新聞編輯要能夠及時轉變角色,革新編輯理念,掌握技術,以適應時代需要。在此背景下,高校新聞編輯人才培養模式也應順勢創新,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加大實踐力度,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編輯;人才培養
數字技術的成熟,產業化的媒介發展,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等因素推動著媒介融合進一步深化。我國學者蔡雯認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如何培養復合型的高級編輯人才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媒介融合對新聞編輯的要求
在全媒體時代,新聞編輯進行角色轉換是基礎,打破陳腐的新聞編輯理念是關鍵,具備過硬的技術水平是保障。
(一)轉變角色
傳統的編輯擔任著“把關人”的角色,而現在新聞編輯不僅要成為“新聞與信息服務提供者”,還要肩負起“協調者”的角色,肩負起解析新聞的任務。對新聞編輯來說,單一的,僅僅針對固定終端的時代已經遠去,迎來的是信息接收終端的多樣化,移動終端、電視端、互聯網端等終端滿足著人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受眾市場也在進一步細分,除了提供針對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特點的差異化新聞,還要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務,利用論壇、微博、微信、博客等提供信息,或者是在新聞網站上開發個性化定制等新功能,以延伸價值鏈。此外,傳者與受眾的界限被打破,“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已經來臨,新聞編輯要通過開設新聞論壇、設置互動版塊、利用社交工具等方式進行新聞討論、征集意見,給予公眾表達聲音的渠道,建立互動型的信息流通模式,引導輿論。除了擔負協調職能,新聞編輯還要培育受眾意識,充分認識各終端讀者的喜好、不同媒介的特點,從龐雜的信息中抽取受眾想看、愛看、能看的信息,進行錘煉,加工成具有特色、擁有受眾群的新聞,并及時解讀新聞。
(二)革新編輯理念
媒介的融合的深入推進了新聞編輯角色的重構,促使新聞編輯流程從單一變為全媒體編輯流程,媒介環境的外部變化,新聞業的內部變革都推進著新聞編輯理念的革新。
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媒體形態日趨豐富,受眾的可選擇項激增,傳者與受眾的界限模糊,受眾的獲取信息、提供信息、反饋信息的主動性顯著增強,受眾的發聲渠道日益多元,網絡環境也較為開放,在這種環境下,新聞編輯需要培養受眾意識,強化信息的個性化表現。首先新聞編輯強化編輯與受眾的互動理念,新聞產品的制作要把握住受眾需求的脈搏,牢牢抓住受眾的關注點,緊貼受眾期待,一方面借助微博、論壇、微信等途徑收集受眾發布的信息,從中探尋受眾的興趣點,通過對受眾反饋及時跟進,調整新聞信息,制作出受眾滿意的新聞。同時,新聞編輯要提供受眾發聲的“論壇”,提供意見表達的平臺,在及時傾聽受眾聲音的基礎上,針對受眾理解上的誤區、難點等問題及時反饋,對新聞信息進行解析,為受眾答疑解惑,肩負起“公共論壇的主持人”的角色。
當前受眾信息接收渠道、信息發布渠道日益流通,文本閱讀形式也日趨豐富,受分眾化趨勢進一步演變,輿論環境也日趨復雜,新聞編輯要打破單一媒體做新聞的思維定式,采取全媒體手段做新聞,豐富信息表現形式,結合各媒體優勢,進行差異化的編輯策略,改變灌輸式、上傳下達式的報道理念,實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平臺的聯動報道。
(三)掌握新技術
從報網融合到全媒體采編,新聞編輯也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單一的作業平臺,電臺、廣播電視、網絡等編輯部整合,需要新聞編輯跨平臺的工作能力。新聞編輯需要充分認知各媒介的差異化特點,生產適應各媒介的新聞產品,這需要新聞編輯具備熟練的媒介操作能力。具體來說,新聞編輯需要擁有過硬的計算機操作水平,需要自如的使用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內容制作方法。對新聞編輯而言,具備多媒體編輯能力,掌握視音頻剪輯、視頻處理、圖片處理、圖像壓縮、文字編輯、網頁編程等技術,能夠嫻熟的使用各類搜索引擎、社交工具等進行信息收集,熟練掌握視頻、圖片傳輸等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跨平臺作業,在全媒體戰略下,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具備跨部門工作能力,一專多能,這就要求新聞編輯掌握攝影、攝像等技術。
二、新型編輯人才培養
高校的人才培養要因時而動,媒介融合已經帶動整個傳媒行業的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這種情勢下,高校應革新人才培養理念,思創求變。
(一)強化實踐
在高校的新聞編輯培養中,應從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兩方面入手,以強化新聞編輯的實際應用能力。課堂實踐可以通過模擬法、案例分析等方式進行,比如以班級為單位,模擬全媒體編輯部的編輯流程;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典型案例進行課堂探討。課外實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校外實習。高校應著力強化校外實踐平臺建設,通過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同時加強校外實踐的監督力度,讓學生通過深入媒體單位實地鍛煉,了解工作流程、把握工作職能、提升操作技能。二是校內實踐。高校可以與媒體合作建設校內媒體,或者是開辦面向社會的報紙、網站、電臺等媒體,給學生提供真正的、真實的媒體環境。同時,高校應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完善實驗室建設,及時配備、更新器材。但是基于資金投入、辦學理念等方面的制約,高校在實驗室建設上存在阻力,往往出現設備少而舊、使用不便等問題,因此在校內媒體實驗室建設問題上,各高校應針對具體情況而定,即使是創建一個網站、微信號、博客也可以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在配備實驗室的高校,應當盡可能的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并配備專業老師進行指導。三是通過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鼓勵學生參加競賽活動等方式加強實踐。
(二)課程調整
媒介融合進程的步步深化帶動著整個傳媒業的變革,新聞媒體的運營與結構方式發生轉變,新聞編輯的流程、職能、工作方式等都處于轉化之中,這也成為推進高校打破思維定式,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的動力。
新聞編輯業務植根于媒介環境之中,高校應當敏銳的捕捉當前媒介環境特點,與時俱進,將新聞編輯人才的培養與市場的需求、媒介新形勢相聯系,從而確立新聞編輯人才的培養目標。目前媒介需要的是復合型新聞編輯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立體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實的傳播理論基礎,又具有現代傳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編與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幾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聞與傳播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一專多能。這就要求高校對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
傳統上對新聞編輯的培養多是針對單一媒體的課程設計,形成報紙編輯、廣播電視編輯、網絡編輯之間的專業壁壘。部分院校側重信息內容,忽略實踐技能,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部分院校的新聞編輯培養僅僅是針對報紙編輯進行。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高校也應在探索中完善課程設置。媒介融合不是單純的新媒體的盛行,單純的增加網絡傳播課程、新媒體課程、計算機技術課程是不夠的,新聞編輯的培養應當放到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進行,將與媒介融合有關的內容升級成概念化融合在其他課程中。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理想化的編輯人才培養應當既把握信息內容,又擁有熟練的技術,但是現實的可操作難度較大,在課程調整時制定統一標準并不現實。
課程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課程設置不能只針對微觀編輯業務,還應強化宏觀編輯業務,培養學生的策劃與組織傳播的工作;二是復合型人才需要一專多能,不僅要讓學生前期夯實新聞編輯的人文基礎,強化新聞編輯理論基礎,還應讓學生發展某一專業領域,重點提升某一媒體的編輯技能,讓個人有清晰的側重和定位;三是要理論與實踐并重,增加實踐環節;四是要緊跟形勢,有條件的高校設法更新模式,或者是先進行課程微調,增設基礎應用課程、新媒體課程、跨媒體傳播實踐課、數字軟件課程等,將媒介融合的思想融入各課程中,讓學生形成全媒體思維。
參考文獻
[1] 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
[2] 吳延俊.傳播學的導入與中國新聞教育模式改革[J].新聞大學,2002.
[3] 劉曉程,范玉金.報網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教學改革探析[J].編輯之友.學研,2011(02).
[4] 宋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教育改革反思[J].新聞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