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這一種全新的模式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個全新的實現路徑。要實現“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運用互聯網進行“生態”大數據分析,掌握現狀;其次要將互聯網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相結合,進行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后要通過互聯網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社會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建設生態的群體意識。
關鍵詞: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只重視經濟建設,完全忽略了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引發了重大生態危機。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引起人們注意。在黨的十八大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五位一體”總布局之中。黨的十九大也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此時,我國許多傳統的行業都依托著互聯網實現了轉型。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一部分,更加需要從“互聯網+”這個全新的視角進行探究。
一、“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分析
(一)“互聯網+”的概念探究
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有三次工業革命,其中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同于前兩次工業革命,因為不管是從生活方式還是從思維方式上,它都帶給了人們全新的變革。此后,傳統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互聯網為我們創造了很大的便捷。究其本源,“互聯網+”其實是一種新事物,它的實質就是將原來的傳統行業進行相關的信息化處理,從而能夠從量化分析的層面對傳統行業對癥下藥,實現傳統產業向新產業的結構轉型。從詞本身概念看,“互聯網+”其實就是“互聯網”和“+”二者的結合。這可以理解為互聯網其實最初就是簡單意義上的網絡,這種網絡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而“+”則寓意為將兩方面的事物相結合。因此,“互聯網+”則意為將互聯網與其他領域相結合起來,尤其特指我國的工業、農業、服務業與互聯網結合。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近代以來人類生活生產發展的劇增造成了惡劣的環境污染現象。因此迫切需要正確的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應運而生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國“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想要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破式的發展,則必須要突破常規,需求新的實現路徑。近年來,“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出現,我們可以把握住科技革命帶來的優勢,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將“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尋求新的解決方式。
二、“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的應對措施
(一)運用互聯網對生態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尋求借助互聯網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是大勢所趨。在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技術得到各界人士的認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大數據分析能夠將數據進行整體性把握,從宏觀層面分析數據,得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運用大數據儲備生態數據,從數據整體性方面分析各種生態數據,能夠最大程度提升我國的核心戰略能力。而且,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式文明,它的發展理念正好與新生的大數據技術結合,使得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生態文明的數據更加便捷。
在“互聯網+”的時代,大數據既是一門工具,同時也是一種資源。我們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資料進行數據的分析,最終得到的生態數據結論是為了應用于保護生態的活動,為了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就是為了對生態建設進行量化的分析,對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得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結論,提高生態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看,大數據有助于將我們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數據進行整合,將之前孤立、片面的資料進行整理,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數據庫。這有助于大幅度提高人們的應對生態危機的能力。
長期以來,信息不對稱,各種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數據因為地域、部門等因素無法即時掌握最新信息,缺乏判斷決策的依據,導致生態文明建設受到制約。互聯網問世后,我們借助其大數據將數據進行整合,人們不論時間、地點可以進行數據溝通與共享,使得生態文明建設有了保障。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針對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其進行數據分析,污染嚴重的地區著重整治。對于不同程度的污染,采取不同措施。此外,我們還可以用數據說話,利用大數據向人民群眾表明污染的嚴重性,呼吁人們一起采取行動,保護生態環境。
(二)將互聯網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相結合
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應將互聯網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相結合,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來。將“互聯網+”與工業相結合,不僅提高工業的工作效率,還能提高環境質量。人們在工業方面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率,完全忽視了經濟發展引發的嚴重環境污染的現狀。這給人類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工業的首要任務便是改進自身的工業制造方式,發揮和利用好“互聯網+”時代為我國工業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互聯網+”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工業方面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農業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基于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的一種新提出的農業發展模式。因此它的內涵會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創立一個相關的農業數據庫,對農業進行實時監控。這樣的“互聯網+農業”的模式能夠有效的降低農產品的成本,智能化農業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相應的對策。此外,這新模式還能幫助農民培養新思維,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經濟形態,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已經將其影響力滲透到了各行各業。鄧小平曾說過,如果想要保持事物的生機,便要不斷學習新事物,不能思想僵化。這從側面便肯定了新事物的出現有其必然性。服務業是新興的產業,它的發展前景與互聯網產業也有緊密關聯。我們可以設想創建一種生態服務業更好的為改善生態環境服務。互聯網為服務業的良好發展提供了平臺。服務業利用互聯網能夠增強對自然資源環境的治理能力,這能夠加強人們對于環境治理的認可,調動人們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活動中來,形成“全民環保”的良好勢頭。
(三)利用互聯網加強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
在這個信息時代,互聯網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能夠借助于大數據整理的海量信息,預測出事物未來的趨勢。“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借助于生態數據庫得出我國哪片區域的生態質量現狀,推斷出該區域未來的生態發展情況,為推動生態環境改善做出預判性、先導性、防控性作用。這樣人們便不會對突然發生的自然災害手足無措,我們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提前預測自然災害,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互聯網+生態文明建設”還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最初沒有互聯網時,人們只能通過紙質媒體獲取生態數據,且不能及時得到更新,人們的溝通交流也有一定局限;而現在“互聯網+”時代,生態文明的數據能夠得到及時更新,人們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跨區域的數據共享,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生態文明的理念能夠通過互聯網這個媒介得到廣泛的傳播,受到人們群眾的認可。其中典型的案例便是“螞蟻森林”,它的實質就是支持大家低碳出行,保護環境。“螞蟻森林”就是運用“互聯網+”創新了生態文明的理念,也是一種新的公益方式。它通過用戶的低碳消費,給用戶線上的樹苗澆水,等到樹苗長大,螞蟻金服公司便會在荒漠化的地區種下一棵真的樹苗。這其實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創新了生態文明的建設,呼吁了大家共建美麗家園,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互聯網平臺下的各媒體便成為了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要合理利用好這些平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已經不容小覷。現應結合“互聯網+”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為生態建設提供新的建設思路。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雖可以為生態建設做出貢獻,引導全社會的生態價值觀的方向,但是關于“互聯網+”如何深入的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如數據的深度分析,數據與現實的銜接等尚需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索一萍(1994.04- ),女,河南安陽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