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當今社會流動的主要途徑,而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的影響著受教育的層次,面對社會上的現象,我們不禁發問“寒門是不是真的再難出貴子?”。文章從社會熱點出發,基于已有文獻和相關事實,說明家庭背景和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關系,并提出寒門可以出“貴子”的途徑,以利相關研究發展。
關鍵詞:家庭背景;高等教育;寒門;社會流動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019年1月29日出現的“咪蒙”現象級事件受到了廣泛關注,引起兩次討論熱潮。原因就是咪蒙旗下公眾號(現已注銷)“才華有限青年”推送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文章,因符合部分網友胃口,受眾較廣,一夜10萬+閱讀。可就在第二天,有人發現這不僅僅是“咪蒙”式雞湯的冰山一角,更是一篇虛構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無從考察,更不用說狀元自殺了。作者販賣同情式雞湯引來被消費的主要群體(中產階級)的口誅筆伐。成為2019年又一現象級事件。而此前,2011年天涯上也有帖子討論過相關問題。
在今天,寒門貴子說是指出生微賤的年輕人在自身努力和外界條件支持下獲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現今社會條件下,寒門的物質及精神條件還存在一定情況的匱乏,寒門出貴子漸成奢望。只有一個社會流動暢通的社會,才能保證社會系統的良性運行,才會推崇通過努力獲得地位,才會激發進取精神、鼓勵創新。就人才而言,只有一個創新型階級的興起,才能為國家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而大學是培育創造型人才的搖籃,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寒門中的學子只有先進入大學才能打開社會流動的大門。所以文章主要想通過研究家庭背景和高等教育獲得的情況,解釋寒門貴子現象、寒門如何才能繼續出“貴子”,而不是讓寒門“貴子”一直成為我們消費的對象。難出不代表沒有,我們應更多關注如何增加其上升流動的空間。
二、文獻綜述
大量文獻得出結論,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重要因素,家庭經濟階層越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越大。家庭經濟的拮據,教育文化消費支出較少,很大程度影響了學生在高考中的競爭力,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子女因為高考成績低而無緣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錄取分較高的重點高校。民辦高校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但是其高昂的學費使得貧困家庭望塵莫及。在重點大學中,父親是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的學生的比例高于小學以下的,而在普通本科中情況相反,表明父親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選擇重點大學的機會也就越多。父母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的在重點高校的出現率大于普通本科院校,而父母工作性質是農民的家庭則相反,相關研究表明其子女大多會選擇普通本科學校。
關于教育機會的獲得主要有兩種解釋理論,一是MMI (Maximally Maintainedinequality)理論,二是EMI(Effectively Mainedinequality)理論。MMI理論中文為“最大限度的維持不平等”,解釋為在社會上相對有優勢地位的階層更注重維持和提高自己的下一代的教育,而不是阻止其他階層的學生獲得教育。只要有優勢的階層一直維持優勢,就造成了不公平。 EMI理論認為教育應該在注重數量平等以后提高教育質量,有優勢的階層其子女首先有更多受到教育的機會,當教育大眾化以后,他們會利用資源支持子女提高受教育質量,造成了教育不平等在深度的維持。
三、相關概念闡述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 布勞 (Peter Blau)和鄧肯(Otis Duncan)提出地位獲得模型,確立了以微觀視角的家庭資源理論為主流的解釋邏輯,即以家庭所擁有資源的多寡來解釋其子女的教育成就。家庭文化背景優越的學生在社會中總是得到更好的待遇,是布迪厄所說的“魔法的占有者”。文章依據布迪厄的理論基礎,將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經濟資本最基本、最有效的資本形式。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是以經濟資本為基礎。家庭擁有經濟資本的多少決定了家庭的支付能力、抗風險能力,決定了家庭能夠為子女的教育投入多少資金,某種程度上,經濟投入決定了子女的教育平臺和起點。
文化資本是社會中所有階級和個人的知識和技術的總和。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資本通常被內化為一種教育資格形式,通常以學歷和文憑的形式展現。文章將教育水平作為家庭文化資本的主要指標。如果父母通過高等教育完成階層流動,或者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子女會有向上流動的動力。
Lin(2001)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嵌入社交網絡的資源,可以讓個人訪問和使用。教育機會的分布受宏觀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微觀家庭因素的綜合影響。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將高等教育分為985211院校,211院校,普通一本,普通二本,專科學校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法
文獻法主要用于查找和整理家庭背景、高等教育獲得、社會流動,社會分層等相關研究,系統了解我國教育情況,掌握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相關理論,理清研究思路。借助對國內外相關資料的整理分析,了解相關理論和政策,結合本研究的寒門如何出“貴子”的切入角度,關注社會事實,從而為推進我國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借鑒經驗與建議。
(二)無結構訪談
無結構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與結構化訪談相反,并非基于調查問卷和固定程序,只大致規劃訪談的主題或范圍,訪問者和被訪問者圍繞主題或范圍自由溝通。調查員可以自由地談論這個話題,所談問題的寬度和廣度是隨著受訪者的態度而變化的。被訪者自由回答才能反映真實情況。文章主要采用個別訪談。
五、無結構訪談結果分析
家庭經濟資本中,父母的收入越高,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子女高等教育獲得機會在數量上也越多。中高等收入階層的子女普遍分布在985211和普通本科學校中,國家對公辦院校支持力度較大,教學質量較好。專科學校社會階層差異最大。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質量產生了顯著的積極影響。 根據研究,父親的教育水平對子女教育質量的影響大于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但僅在義務教育階段明顯。而母親的教育水平對子女高等教育教育質量影響更大,并呈正相關。優勢家庭將自身的文化資本優勢傳遞到下一代,促進文化再生產,其子女擁有更多的入學機會。
六、相關思考
寒門學子雖然具有優勢家庭背景的資源,但上升渠道并沒有被堵塞,且沒有明顯的排他性和區域間隔性。寒門學子可通過重要他人,彌補家庭資本的不足。且寒門學子擁有勤勞堅韌的性格,勤能補拙,在貧寒境遇中往往能激發人最大的潛力,是許多研究者所看好的。
寒門想出“貴子”,首先是要注重子女教育,講學習變成一種"慣習",而不是一種強加的負擔。有意識的利用相關文化資本,而不是自暴自棄。
其次,貧寒家庭應主動爭取資源,與老師溝通,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相關資源,主動和優秀同學靠近。減少自身不自信的思想來源,多與他人交流,如缺乏自信需要相關老師耐心引導。
第三,國家相關政策傾斜,貧寒有時候不是后天因素導致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歷史原因等綜合因素造成的,只靠個人想要突破往往很難。作為高校,應為足夠優秀但沒有得天獨厚優勢的農村學子預留一定招生比例。努力促進教育公平,適當全免學費。樹立學習典型,給予更多寒門出身的人以希望。高校相關人員可深入農村探訪,或由基層推薦,挖掘真正的有潛力的人,畢業前加強就業指導,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社會也應更加開放包容,回歸"能力本位"評價機制,創造相對均等、公平的就業機會,讓知識改變命運。
只有發揮寒門自身艱苦奮斗的優勢,又積極彌補其先天家庭背景的不足,寒門學子才有可能擁有打開社會流動大門的鑰匙。讓寒門學子看到明天的希望,讓國家變的更有朝氣和活力,讓寒門"貴子"變得更為平常。
參考文獻
[1] 余秀蘭,韓燕.寒門如何出“貴子”——基于文化資本視角的階層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2):8-16.
[2] 李德顯,陸海霞.高等教育機會獲得與家庭資本的相關性研究——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4):50-60.
[3] 林曾.從寒門走進象牙塔:中美大學教授社會流動之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09):52-60.
[4] 楊倩.家庭背景與不同層次、質量、性質高等教育的獲得[J].高教探索,2012(06):144-148.
[5] 侯龍龍,李鋒亮,鄭勤華.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數量和質量獲得的影響——社會分層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基金項目:文章系吉林農業大學本科生省級創新創業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466。
作者簡介:劉樂天,女,蒙古族,吉林農業大學社會學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