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五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針對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毫無疑問這將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但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困境。扶貧主體參與度不高,扶貧過程精準度不高等問題仍需重點關注。因此提高貧困主體的思想文化素質、提高扶貧的精準度將成為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精準扶貧 ? 鄉村振興 ? 主體參與度 ? 精準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一個追求共同富裕的時代,共同富裕就意味著解決貧富差距問題,讓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就使得發展農村和振興農村的思路愈發明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戰略穩步推進,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提出農村振興戰略以及精準扶貧的目標。當今的中國,扶貧問題已成為各級黨和國家領導干部所承擔的主要任務,打贏扶貧攻堅戰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人口脫貧問題。相較于之前的扶貧工作多采用開放式扶貧,現在黨和國家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理論和實踐證明,它是振興鄉村的致勝武器和不二法門。目前學術界已經對精準扶貧的概念和實踐進行了研究,涌現出一批優秀成果,主要集中在對精準扶貧的內涵理解、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和具體方式方面。縱論現有的研究文獻,往往存在就事論事的問題,難以從更高的維度和視野進行考量,且關注重點存在重物質輕視社會精神文化的問題。本文在借鑒已有文獻理論的基礎上,闡述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針對精準扶貧當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社會文化扶貧方面提出建議。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
2013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精準扶貧”的概念萌芽。隨著精準扶貧實踐的不斷深入,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六個精準,對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運用等六個方面提出要求[1],六個精準是對精準扶貧內涵的集中闡釋。與精準所對應的是粗放,過去采用的開發式、粗放式扶貧,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規模成就,但缺乏對質量的關注。精準扶貧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特色相結合的觀點,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貧困狀況,貫徹科學高效的思想,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精準扶貧突破了傳統的扶貧方式,是我們黨探索全面小康道路上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
(二)鄉村振興的意義
黨和國家實施的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互為映襯,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三農問題將隨著精準扶貧的進一步深入有效得到解決。我國目前的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問題,其中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尤為顯著。城市農村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問題是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道路上必須邁過的絆腳石,因此,只有振興鄉村,縮小城鎮鄉村的差距,才能走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穩步邁入共同富裕。
我國的精準扶貧取得的巨大成就,堅定了黨和國家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的決心,也證明了精準扶貧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舉措。在肯定精準扶貧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當前存在的一些困境與問題,對于修正偏差,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具有重要意義。
(一)扶貧主體參與度不高
隨著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的開展,農村貧困人口受到更加廣泛的關注,鄉鎮各級領導干部針對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但在落實的過程中卻存在明顯的主體參與度不高的情況,貧困主體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存在“躺在院子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消極心理。導致這種心理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農村貧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心理上沒有強烈的脫貧欲望。目前的扶貧工作重點集中在農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關注度還不夠高,這往往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次,在當前城鄉流動性加大的背景下,貧困主體的自身的懈怠與懶惰也是造成貧困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年輕勞動力貧困的主要原因。社會為年輕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因自身懶惰懈怠而形成的貧困人口仍大量存在。最后,短視、重視眼前利益,看到政府對貧困群體的重視程度,從而衍生出僥幸心理,一心想依靠政府財政的幫助補貼實現脫貧,想通過政府資源的傾斜來改變生活現狀。總的來說,扶貧主體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是由貧困群體的精神文化水平不高引起的。
(二)扶貧過程精準度不高
1.識別精準度不高
精準扶貧中的 “精準”二字體現的是對幫助對象的精準鎖定。鎖定對象,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實現脫貧的效率最大化。但在識別過程中往往受到現實不確定因素的挑戰,首先,我國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不同地區的貧困狀況不一,以單一的收入為標準在有些地區并不能真正識別貧困戶,貧困戶間的貧困程度也缺失進一步比較的標準。[2]其次,精確統計農戶的收入是一件復雜性高、成本高的事情,通常只能由專業機構進行抽樣,而基層政府往往缺失專業機構或與之相關的專業能力,也沒有能力承擔如此高昂的統計成本。汪三貴 、郭子豪通過研究總結出[3],基層政府往往采用民主評議會的方式進行識別,但由于各地情況的差異性,識別的結果很可能偏離國家擬定的收入標準。
2.幫扶和管理的精準度不高
精準扶貧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往往出現脫離“精準”二字的情況。幫扶過程中存在較明顯的扶貧方式同質化的問題,只顧借鑒他人經驗往往會忽略當地的實際情況。精準管理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脫貧返貧的現象,因病返貧是主要原因,就目前來看,治療大病的保障措施依然不健全,貧困戶依然要承擔絕大部分醫療費用。此外,影響返貧現象發生的往往還有農戶自身的占便宜心理和缺乏相應的動態退出機制和保障機制,如此種種都反映了當前精準管理有待完善的現狀。
(一)提高貧困人口精神文明建設
當前農村的貧困問題,究其根本是觀念和文化的缺失,最根本的則是教育問題[4]。實現貧困人口脫貧不僅是給予困難群眾物質生活的保障,更要從精神上樹立主體奮斗的脫貧意志。如果不從精神文明上進行精準幫扶,農民保守的觀念依然會成為脫貧的阻礙。建議基層政府投入精力,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文化扶貧的策略。首先要著重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他們放棄以往單純依靠政府兜底的觀念和只看到短期利益的思維方式。加強貧困人口的德育,培育他們自主脫貧的意識[5]。其次要注意營造文化扶貧的社會氛圍,可以借助當下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發展;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和文化基礎設施;開展精神文明評比活動等等,總之在硬條件和軟條件兩方面雙管齊下。
(二)創新精準識別方法,完善精準扶貧管理方式
首先,針對貧困分類現行標準單一化的特點,不妨采取在堅持收入為主標準的前提下,允許各地因地制宜靈活制定多元輔標準,報國家相關部門批準或備案。如建立多維識別的體系,將農戶的可支配能力、消費能力、致貧原因等因素納入標準考量,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分層識別,并結合當地貧困縣進行貧困程度的精確定位[6]。其次,在進行精準識別時避免絕對的客觀主義原則,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納入識別范圍。譬如,針對那些好吃懶做、作風不良或者脫貧意愿低的,不進行扶貧識別或者選擇性進行識別,以做到真正的“精準”對接需要幫扶的困難群眾。
針對當下精準扶貧管理與考核機制不完善的現狀,建議引入動態的貧困人口數據管理體制,統計部門負責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多維度體系(如收入、消費、教育、健康等)的改善狀況評估,及時剔除對不符合條件的對象,對等新增的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要及時納入數據庫平臺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1]汪三貴,劉未. “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精準扶貧系列論述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01).
[2]賀雪峰.貧困的根本與扶貧的欲速不達[J].決策探索,2016,(05).
[3]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4]段樂樂.農村精準扶貧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05).
[5]于曉彤.從精準扶貧看文化扶貧的路徑[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
[6]裴文婷.精準扶貧視野下精準貧困分類及其創新方法研究[J].改革與開發,2017,(21).
(作者簡介:左柳,單位: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