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童
【摘要】作為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數學結構工具,“數學建模”不僅會對現實中的某一特定數學對象和規律進行分析與展示,同時也會在此基礎上開展一些必要的假設與簡化,以此來形成一種獨到的數學結構,同時該種教學手段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下面就來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階段的“數學建模”教學策略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建模;教學策略
作為實施建模思想的基礎教學,小學數學課堂在開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卓有針對性地展開一系列有效的建模前各項準備工作,同時也要對所涉及的各類建模構造展開列舉和剖析,以此來引導學生將一些數學問題的解答應用貫徹到數學建模解題環節當中.雖然小學階段的建模思想要求與其他階段相比略低,但它是未來數學認知的基礎.每一名數學教師都必須利用有效的數學建模教學策略展開研究,以此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打造來引導學生感知數學建模
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最終還應當回歸于、應用于生活的重要學科,所以在開展小學階段的數學建模教學實踐之前,必須充分地對與之相關的生活示例與數學學習素材進行緊密關聯,通過情境帶入的方式來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建模知識與有趣的生活情境進行高度融合,以此來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數學認知平臺.在構建教學情境的過程中,不妨緊緊結合新時期下各種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社會熱點、自然環境、社會趣事等展開有機融合,讓每一名小學生都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數學模型存在的意義,最終通過對生活經驗的積累將原本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解答.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距離問題的建模思想引入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這樣的一段生活案例來邀請學生作答:“語文王老師今天忘記帶鑰匙了,和愛人約好后,王老師從學校出發,王老師的愛人從家出發,兩人分別騎自行車相對而行.假設他們兩個在距離學校10千米處相遇.兩人相遇后由于各自都有其他的事情要辦理,所以繼續向前行駛,在到達對方的出發地后立即折回,兩人第二次相遇的地點距離王老師家4千米,求王老師家到學校的距離.”面對這樣的數學生活問題,教師不妨通過建立與題目相對應的數學模型,通過畫線段的方式來表達王老師及其愛人兩車行駛的過程并隨后代入未知數的方式來建立數學方程式,最終充分利用前面學過的知識來完成相應的數學解析.在課堂時間允許的前提下,教師不妨通過改動題目已知條件、加大題目難度、隱藏已知條件等方式來培養學生對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能力與應用水平.
二、通過思想的提煉完成建模的優化過程
無論是數學規律的發現、數學概念的建立以及數學問題的解決,其核心都在于對數學思維的有效建立,同時這也是數學模型存在的基礎與保障.例如,在進行“圓柱體積計算”的教學實踐中,在構建體積公式建模過程中必須通過轉化原有學習經驗,來實現未知向已知的轉變;另一方面,則是要突破極限思想,通過思維或者板書、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手段的綜合應用來將一個圓形轉化為一個類似長方形,從而找到思維策略背后所存在的共同性與差別性,最終實現了數學模型的推導.而這種通過舊知識來引導出新知識的方式,不僅會對小學階段的數學建模進行體驗與提煉,更多的時候還會成為一種數學模型搭建過程中的催化劑,為提升整體的構建理性提供了支撐與幫助.
三、轉變思路給拓展模型外延
數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科,雖然每道題都有固定的答案,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理念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卻彰顯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數學建模教學手段引入后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還應當通過對學生數學思路的轉變來完成數學直觀性、感知性的實現,只有這樣才能夠對原本簡單、單一的數學模型展開不斷提升與擴充.例如,在進行“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建模學習過程中,通常都是由教師站在“雞”“兔”的角度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但這種情況下所建立起的數學建模僅僅能夠對一個范圍內的題目進行解答,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通過繼續拓展思考范圍、分析當前情境數據變化等角度來實現小學數學能力的本質提升.在此基礎上“雞兔同籠”問題還可以衍生為“9張桌子26人,請問目前正在進行的乒乓球雙打、單打各有幾張桌子?”等問題,相信在這些拓展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學會數學建模的變形和拓展,同時也能夠掌握一種“舉一反三”的學習思路,為其他各個學科的學習提供更多可能.
四、結 論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策略并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每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人數學基礎,通過不斷的研究與總結來制定出適合他們發展和理解的數學建模教學手段,并以此作為突破口來展開有效教學,為每一名小學生日后步入更高學府奠定夯實的數學基礎與建模基礎.
【參考文獻】
[1]儲冬生.數學建模: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意識——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學數學教學舉隅[J].江蘇教育,2011(7):13-16.
[2]李曉琴.關注學生體驗滲透建模思想——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探究[J].中外交流,2017(3):111.
[3]孟麗勤.淺談小學數學建模思想下的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4(8):72.
[4]陳宏亮.構建定理模型及其方法模型解題——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及感悟[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3):145.
[5]許吳山.深度挖掘教材 構建數學模型——一堂研究課“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片段評析與反思[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6(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