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娟 廖森乾
摘 要:近代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是體現廣州歷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近代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的展開調研,了解它的現狀特點,分析現存華僑私園保護建設存在問題,探討其傳承與保護若干策略,旨在豐富廣州華僑史學資料、梳理與補充嶺南建筑園林裝飾藝術寶庫,并對今后廣州華僑園林開發與建設與構建歷史文明僑城廣州城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近代廣州;傳承保護
廣州是全國最大的都市僑鄉,華僑文化歷史悠久,僑民為廣州引進了最早的自來水、電、酒店、商廈、公交車、的士等物品,給廣州現代生活及城市建設帶來新觀念與方式。從古至今,廣州作為港口經商的繁華古城,通過海外歸國華僑修建家園,留下了眾多獨具特色中西合璧,帶有移民色彩的建筑庭園。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所體現出的雜糅之美,糅合了歐美、澳洲、東南亞等僑居國的文化藝術和各種建筑、室內、園林的裝飾藝術設計風格與流派,豐富了嶺南造園藝術類型,在我國乃至世界大放異彩。
華僑園林裝飾藝術是廣州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開發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已經被破壞或年久失修、無人問津的華僑園林,開展傳承與保護的調查研究工作,意義非凡,任重道遠。在國外,澳洲、美國與新加坡等國家都以紀念性對外開放私人莊園、博物館、墓葬、墓園等方式保護華僑史跡和保留華埠華工歷史,僑鄉廣州卻未能保護先人留下的史跡,甚是惋惜。廣州如果“丟失”華僑歷史文化,將是一座不完整的城市。保護華僑歷史文化史跡,應先從保護華僑修建的建筑園林開始。
1 近代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現狀概況
廣州保留完好的華僑人文史跡已經不多,許多至今留存的華僑建筑園林、華僑村落史跡,仍是廣州呈現異域城市景觀的一道風景。如反映18世紀華僑出洋縮影的僑鄉黃埔村、反映華僑吸收異域文化東山區新河浦一帶歐式別墅洋房、著名的東山五大僑園(春園、逵園、簡園、隅園和明園)、最大的華僑私園彩園、全國首個為華僑集資修建的居住區——華僑新村,以及華人投資興建的新亞大酒店、新華大酒店和愛群大廈等大量建筑史跡。但經實地調研,目前廣州華僑建筑園林史跡現狀尷尬,半個多世紀沒有一次專項摸查,一些文物遭蠶食毀壞,缺乏打造華僑文化品牌的思考與規劃。廣州一些頗有歷史價值的華僑人文史跡,因年代久遠或人為毀壞逐漸消逝。例如東山彩園,曾是廣州華僑所建庭園中最大最好的私家園林,在1978年時,彩園還有三個大庭院,占地面積約2892平方米,但由于保護不周,現在已殘留無多。嶺南地區華僑園林以經濟文化中心廣州為首,因城市發展性質,留下了大量的都市風較濃的僑園,獨具特色。課題主要對近代廣州具有代表性的僑鄉園林,如東山華僑新村、東湖新村、彩園、五大僑園、海珠區黃埔村、黃埔古港、康樂園等華僑文化史跡群等,以及花都特色碉樓等多個典型的華僑私有建筑庭園案例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內容主要是庭院數量統計、建園成因、現狀問題、園林建筑裝飾藝術特點和保護對策與意見。
1.1 現存代表性僑園的保護建設
1.1.1 以歷史街區、社區方式的保護建設
這類的典型代表為東山五大僑園、國家級保護性質的華僑居住區華僑新村、東湖新村。首先是東山五大僑園,其保護建設已經成為華僑私園建筑與園林藝術或者歷史建筑傳承保護的典范。在20世紀20年代,是東山華僑私園的興建熱潮,也是當時廣州華僑回鄉修建私宅的鼎盛時期。東山僑房以興建西洋風格小洋樓為主,最有名的屬新河浦街區的東山“五大僑園”:春園、逵園、簡園、明園和隅園。現在的春園因是中共三大遺址的重要歷史意義,由政府出資保護與管理,建筑與庭院經過翻新,維持較好的原狀;逵園注重建筑內外經營管理,建筑裝飾藝術保護較好,主要原因是在2012年逵園被活化成集畫廊、咖啡館、文化活動和藝術生活體驗為一體的創新藝術空間——逵園藝術館,并對外開放,讓大眾對華僑私園有了更多的了解,成為首個東山僑園成功活化的經典范例,唯一不足之處是缺乏對庭院園林景觀的管理,園林植物、花圃和園林小品已經沒有了建園時的風采;簡園是五大僑園中最大的一園,現無人居住且不對外開放,但建筑維持原樣翻新過,而庭院只剩下大喬木,沒有了當年的噴泉水景的園林景致;隅園、明園為私宅,經過翻新修建,保留了原有歐式建筑園林裝飾樣式,不一樣的是隅園目前為私人住所,而明園則有意識仿效逵園,已修繕為對外開放的藝術咖啡館。
有“中國華僑第一村”之稱的華僑新村也是保護華僑史跡的典型案例,也坐落在廣州老東山區,現為越秀區環市東路。華僑新村屬于我國解放后,在1955年開始由政府統一規劃、歸僑集資和撥款建設的首個大型華僑住區,建成住宅總面積13.72萬平方米,托兒所、幼兒園、小學及公共服務設施共1.23萬平方米,其中獨院式住宅洋樓177座。[1]她集中、直觀地展現了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的首個花園式社區,吸引了歐美、東南亞多個地區的華僑回鄉居住。華僑新村因其優雅安靜的園林環境和華僑色彩鮮明的歷史建筑群,以兼具西方現代居住方式、融合嶺南特殊的地方性和人文特性的居住小區,成功探索了私辦公助與中西方規劃思想的碰撞與對話的建設模式,反映在同一時期蘇化和單位制度下工人新村不同的規劃思想,成為首個華僑性質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區。[2]華僑新村獨院式住宅庭院按園主人意思進行布局設計,在研究園林裝飾藝術上具有典型性。最初建設的別墅建筑裝飾特色主要是灰色石米外墻,帶歐式山花木質法式長窗,配以鐵藝橫向波浪紋防盜網,陽臺圍欄低矮、建筑挑檐、連廊頂板、欄桿運用歐式常見磚砌、鑄鐵的通透欄桿等。別墅庭院園林建筑裝飾藝術體現在以西式的園林建筑如外廊、拱形鐵藝花架、西式圓亭、曲線外凸露臺及屋頂花園,和傳統的嶺南園林建筑有明顯區別;庭院園林植物裝飾以嶺南園林植物中亞熱帶及熱帶植物為主;園林小品裝飾以庭園內景墻、建筑外墻西式壁畫、浮雕、嶺南灰塑相映成趣。華僑新村里面最著名的友愛路上有華僑紀念館和紅線女紀念館(原紅線女故居)。[3]
1.1.2 以紀念性博物館方式的保護建設
這個典型的華僑私園代表為陳廉仲公館,現為荔灣區博物館。陳廉仲公館不同于東山華僑私園別墅小洋房建筑風格的建筑設計,是更加西化的嶺南別墅花園,采用鋼筋混凝土或磚混結構,前后設庭院,庭院精致、面積較大。建筑采用質樸素雅的水刷石墻面和拉毛批擋(抹灰),突出主樓入口設計,以歐式建筑設計慣用手法,設券拱式或山花頂門廊,凸顯建筑主次關系,強調歐式立體感,形式獨具一格陳廉仲公館為帶庭院的三層西洋式別墅建筑,別墅為西式外柱廊的立面造型,設計嚴謹,裝飾講究(圖3);庭院面積1100多平方米,庭院布置采用嶺南傳統的園林手法,西式建筑連廊將庭院與陳廉伯(陳廉仲之兄)庭院分割,同時也半圍合了陳廉仲公館的庭院空間(圖4)。[4]靠近荔枝灣涌的兩層高西式涼亭在庭院布局上平衡了建筑的比重感。通過山石、池塘、石橋過渡到兩層高的西式涼亭(圖5),甚有中國園林小橋流水人家的造園手法。庭院內種有玉蘭、荷花、竹子、大葉榕、黃皮、龍眼、桑樹等嶺南花木,還有池塘、石橋及題為“風云際會”的石山,大葉榕在疊石上的多年生長,與山石渾然一體,是庭院的一大景觀焦點。荔灣博物館經過多年的修復,園林建筑保護完好,園林有小部分改變,絕大部分維持了原有風貌。
1.2 近代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現存特點
近代廣州僑園整體園林裝飾藝術帶有濃厚的僑民色彩,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與深厚的歷史意義。這些近代花園式洋房吸取歐美別墅設計風格樣式,建筑與園林裝飾混搭出一種另類風情。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別墅庭院造園風格,建筑與園林并不是十分地有機結合,而是完全西方建筑配以中式傳統嶺南園林造園手法造園,形成強烈中西對比視覺效果,園林裝飾藝術風格獨具一格。雖然都市僑鄉廣州因其城市政治經濟發展等因素,建造的華僑私園的面積較小,前庭后院布局的中西結合設計模式、園林建筑裝飾藝術以簡潔線條為主,卻形成與廣州本土傳統嶺南園林非常不一樣的歐式美,代表的是都市大眾化具有西方素雅、簡潔的現代風格,明顯區別于其他嶺南其他僑鄉如五邑、潮汕和客家地區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特點。
2 近代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保護建設存在問題
目前廣州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作為我國北上廣深的一線城市,繁華的經濟、時尚現代的生活,卻難以與僑城聯系起來,作為我國歷史悠久且最大的僑城,廣州的華僑人文史跡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忘。通過對廣州各區華僑私園調查研究,近代遺留下來的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的保護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2.1 以老東山區華僑私園保護較完整,其他各區比較滯后,投入較少
廣州一直是嶺南地區對外貿易口岸和華僑投資經商活躍的商業中心。從20世紀初開始,分布在以歐美、南洋為主的海外華僑紛紛返鄉,并選擇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廣州東山區為生活與工作地方,為東山建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在東山區留下了大量具有華僑移民色彩的商業大樓、明顯區別于傳統西關大屋、騎樓建筑特色的西洋別墅洋房花園。并且這些遺留下來的成片的華僑歷史遺跡,由于東山區較富足的經濟建設與發展,以及配套的管理措施,華僑私園園林裝飾藝術保護先對獲得了較好保護。而歷史上有名的海珠區的黃埔古港,是廣州近代出洋人數最多,時間最早,中西思想經濟最先相碰撞之地之地,其自身就帶著濃厚的僑鄉文化淵源。但經調研發現,黃埔古村現有華僑建筑的街巷管理不到位,比較雜亂,華僑風味的建筑或園林損壞空置,缺乏管理,一些老華僑建筑修復存在著爭議,久久未見翻修。歷史建筑與相關的近代華僑建筑與園林被較高層的居民樓掩蓋,路線不明顯,日漸衰落,昔日輝煌精致的園林景象不復存在,實屬遺憾。除此之外,荔灣區、白云區、花都區等華僑私園保護也比較滯后,建筑園林損壞程度隨時間流逝越來越嚴重,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
2.2 偏重華僑建筑的保護建設,忽略園林部分,導致園林裝飾藝術嚴重破損
綜合上述關于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現存概況的闡述,與對廣州華僑歷史史跡、人文景觀保護不到位,以及華僑文化的研究考證等殘缺不全有非常大關系。在調查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華僑私園,建筑保護翻修比較完整,園林部過不復存在或者過于簡單的還原,沒有按照原有的園林設計進行修復。因此導致重建筑輕園林的裝飾藝術保護,甚至有些非常寶貴,反映當時中西文化藝術交流裝飾細節已經破損,甚至消失,難以建立數據庫進行保護傳承,令人惋惜。
2.3 部分僑園改造開發過度,失去原有風貌
因廣州僑園園主常年居住在國外等原因,僑房空置率很高,近幾年政府為了讓空置的僑園獲得更好的保護,出臺了不少相應的活化經營管理政策。比如經營民宿、咖啡吧、藝術畫廊、服飾服裝店、飾品店、手工藝品店等等,形式深受藝術設計、攝影、時尚等人士的青睞,但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僑園,其樓體建筑在翻新修復過程中,沒有平衡保護與修復的關系,致使有些古典的裝飾藝術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如廣州東山逵園后花園,早已將綠地夷為平地,修建成停車場,沒有了當年綠樹繁花,靜謐小院的園林意境;而隅園,因業主私自在近兩年的翻修改變過大,已經失去了華僑建筑裝飾特點,雖遭到政府問責,已遭破壞的歷史建筑并不容易恢復;廣州華僑新村中的許多私宅隨著園主人的更替,別墅及園林景觀基本改變了建園最初的設計立意;部分私園已植入商業模式,變成民宿,如東山別院,或是咖啡館,如明園,裝飾藝術風格也隨著經營方式在慢慢發生變化;而一些在較偏遠郊區僑鄉私園,更是面臨著荒廢破敗的境遇。
3 近代廣州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策略
3.1 尊重原有設計的翻新與修復
當前,嶺南各地華僑人文景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修復觀念越來越強,并逐漸得到重視,尤其體現在對近現代優秀的華僑園林的保護與修繕,政府對這些華僑私宅私園在政策與經濟力度上的扶持也不斷增強,但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仍然有許多保護修繕并沒有從園林整體布局進行系統的、有規劃的修復,過多注重園林中建筑的復原與維修,而忽視了院子里損壞程度相當嚴重的園林植物、假山置石、觀水池、花圃、裝飾小品、鋪裝等。無論是出于自住、商業或是藝術展覽館性質的翻新修建,都應以謹慎認真嚴肅的工作態度,查找文獻與工程圖紙資料,忠于原有設計的圖紙,再進行工程實施,進行環境整治與修復。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人為過度干預而破壞原有的藝術特點。
3.2 適度開發、健全管理制度、活化經營僑園僑房
經過項目調研,廣州私家僑園大部分因人去樓空,建筑與園林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與管理,年久失修,逐漸破敗。因此,適度開發,招商引資,以東山別院、逵園等的經營方式為案例,將僑房活化經營,在不改變建筑風格、裝飾細節的前提下,保護僑房藝術特色、還原別墅庭院風貌,還原華僑私園最初的設計,發展商業上的民宿、展覽館、藝術畫廊等,不僅傳承了僑園裝飾藝術,同時也是對僑園的最好傳承與保護。當地政府機構應該出臺響應的政策,讓善于經營管理者獲得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推動僑房開發與經營等活化策略的實施。
3.3 以振興鄉村和發展僑鄉特色為背景保護華僑建筑園林
僑園、僑房是嶺南都市、鄉村僑鄉不可回避的城市色彩,在過去的一百年時間中,過度注重經濟發展的城市改革與建設進程中,抹掉了很多地方原生、特有寶貴旅游資源,這些遺產、資源是成為目前文化創新產業的源泉與根基。華僑留下來的園林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將是廣州改革建設發展中,成為特色魅力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實現廣州作為全國最大的都市僑鄉,使廣州成為與其他一線城市不一樣風貌的繁華都市。以此為典型案例,成為打開周邊落后的華僑之鄉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正如僑鄉廣東開平,因碉樓申遺成功,不僅讓世人見證了碉樓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也因旅游的發展振興了當地鄉村建設,國內還有很多的僑鄉建筑園林正逐漸消失、衰敗,保護鄉村最有特色的華僑建筑與園林資源,才能以獨特之道引導鄉村發展建設,從而更有效的傳承與保護僑房、僑園。
4 結語
華僑園林與建筑裝飾藝術是僑民返鄉的重要物化載體,它的構造藝術和裝飾藝術有著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充分體現了嶺南僑鄉各個文化區的高超建筑藝術,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挖掘中外關系的重要歷史資料。同時,傳統僑鄉園林營造工藝技術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造園手法、施工技術等老手藝的傳承與保護刻不容緩。通過研究探討出傳承保護策略,開展對僑鄉園林遺產更多的關注與保護工作,加快實施于近代廣州華僑私園的翻新、修復、活化管理,以此振興廣州都市僑鄉的特色城市建設。為周邊珠三角如五邑、客家、潮汕等地區,以及國內其他僑鄉發展與建設,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 陳健誼.廣州華僑新村建設發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15.
[2] 王敏,等.建國初期西方住區規劃思想本土化特例——廣州華僑新村[J].熱帶地理,2015(7):45.
[3] 曾麗娟.廣府華僑園林裝飾藝術特征探析——以廣州華僑新村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8(1):81-83.
[4] 陸琦.嶺南造園與審美.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25.
作者簡介:曾麗娟(1979—),女,廣東英德人,碩士研究生,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建筑園林工程師,研究方向:嶺南園林歷史與理論,環境設計。
廖森乾(1995—),男,廣東興寧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