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摘 要:桂臺兩地的發展凝聚著歷史、文化與藝術,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并將其內容豐富、發展和創新。廣西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發展應注重與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借鑒運用臺灣文創產業的成功經驗提升藝術設計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引導文化有序發展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關鍵詞:桂臺文創;交流傳承;人才培養
臺灣現代工業設計教育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經濟成功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特色與國際接軌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這對于廣西院校進行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和啟示。而善用桂臺文創文化交流、發展地方經濟,也是近年來廣西各級政府和文化專家重點扶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 校企合作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專業能力
1.1 校企合作設立“文創設計研發中心”,共同培養專業設計能力
臺灣科技大學采取的是產學一體,實務致用的規劃與運作機制,鼓勵教師產學合作融合課程教學,將業界資源導入課程里,并且配合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將學術研究成果導入業界。廣西高校可以借鑒臺灣文創研發中心,在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環節中提高專業能力,建立文創研發中心結合設計學院研發的優秀作品及產學合作商品,呈現多元展示效果,在展示的同時還對外行銷,創造效益。通過這個渠道為學校的設計教育提供產學研合作的交流平臺,使學校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為研究機構、企業和社會服務。
1.2 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師資力量
臺灣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值得我們借鑒。支持校內教師到國外進行專業研修或聘請國內外著名設計師資給本校教師授課,通過舉辦國際設計研習及國際會議等活動,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專家來臺參加活動。因此,針對我們廣西高校的實際情況,可以出臺一系列針對教師的激勵政策,倡導本校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將企業鍛煉成果用于實用型教學,同時給予教師一定的經濟補助。建立更完善的政策導向,互相健全專兼職教師隊伍,對于兼職教師,要求教師崗前培訓,提升兼職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授課能力。
以廣西經濟職業學院為例:廣西經濟職業學院近年來通過民辦教育協會的推進與臺灣多所科技大學合作交流,加強校與校之間的教育研究、主要以教師互訪和學生互派為重點,推動了桂臺校際交流常態化。合作涵蓋了創意設計、工藝品設計、旅游觀光等多個專業。開辟了廣西民辦大學與臺灣合作的重要途徑。同時匯聚研究團隊發揮產學研上的優勢,營造臺商獲利、廣西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
2 設計教育的特色發展應注重與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
臺灣地區的高校較之廣西高校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如臺南應用科技大學于2002年成立“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希望能夠透過研究與教學,推廣科技、傳統、手工藝刺繡藝術,發揮其文化創意產業功能。臺灣地區的高校重視人文哲學與傳統文化傳承的教學,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廣西有非常豐富的駱越文化藝術資源,如果將這些資源引入設計課程,對設計專業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創新、人才的培養都將大有裨益。
廣西與臺灣的民俗文化藝術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也有著共同點,在民俗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豐富的當今,需要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優勢,臺灣可以吸收廣西優秀的民俗文化藝術資源,廣西則可以引進臺灣高端的文化藝術人才。廣西還可以利用臺灣的資金優勢,大力發展民俗文化藝術產業;臺灣可以利用廣西的資源優勢,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民俗文化藝術產品。桂臺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對于雙方的民俗文化藝術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彌補劣勢,大力發展創新,把桂臺兩地的民俗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將優秀的民族藝術傳承。
我們在繼承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同時也要創新與發展,這樣才能保證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廣西將傳統的蠟染和織錦技術開發成實用型藝術。
3 結語
臺灣設計教育以文化創意設計、綠色設計及數位加值設計為三大發展特色,以設計與創意、人文與藝術、科技與工程、產業與商機作為四大整合目標。在應用設計層面上,以文化創意與生活、綠色科技與智慧空間、創新經營與管理以及數位加值與行銷等四大應用面作為設計學院發展的主要方向,其教育經驗有利于提升廣西高校藝術設計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廣西由于受到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在壯族文化中形成了一些極具特色的駱越文化元素。將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能給當地百姓帶來經濟上的實惠,是近年來廣西各級政府和文化專家重點扶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廣西創意文化產業缺少引導文化有序發展的系統工程基地,如果能把這塊市場空缺及時填補,將會形成一個很好的“朝陽產業”。
參考文獻:
[1] 付紅霞,吳培森.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設計色彩教學中的融合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7(16).
[2] 沈淑琦.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探析[J].市場周刊,2016(9).
[3] 陳澤遠.臺灣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分析[J].現代臺灣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