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育
摘 要:在我國經濟以及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創新設計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而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創新設計屬于核心內容,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教育發展需求,應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在非遺“工匠精神”的支持下創建“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提升整體教育工作水平,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非遺“工匠精神”;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二合一”模式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將非遺“工匠精神”相關理論融入其中,創建出人才培養“二合一”模式,更好地促進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工作合理落實與發展,以此提升人才培養工作水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1 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屬于較為特殊的應用型專業,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效用以及審美功能,是目前物質與精神生活中較為重要的內容,與人們日常生活存在直接聯系。在我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雖然各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差異,但是教育核心都是基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與實踐能力進行設定,應結合具體的人才培養特點與需求,編制完善的計劃方案,全面了解特殊的人才培養特點,主要表現為:
1.1 審美性與實用性的特殊要求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工作中審美性屬于較為基本的屬性,主要因為藝術設計本身就屬于審美活動,是人們利用物體形象以及形式等,從感官與心理方面形成真實的感受,可以更好地進行藝術設計,滿足精神生活以及情感生活的需求。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與藝術思維,并且提升實踐學習的實用性,滿足當前的教學工作需求。例如,在工業設計專業、服裝設計專業與首飾設計專業教學方面,應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可以在審美訓練的情況下,提升其綜合素養。
1.2 專業技能的特殊要求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形成與培養,編制完善的教學計劃方案,全面提升整體專業性的教育工作質量與水平,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培養的積極作用。例如,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全面分析科學技術的商品化設計內容,掌握具體的設計技能,有助于提升其學習水平與操作水平。
1.3 創新性的特殊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遵循科學化的原則,采用綜合的教學方式與指導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水平,充分發揮各方面先進教學方式的積極作用。
2 非遺“工匠精神”與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二合一”模式
在非遺“工匠精神”以及相關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相互結合的過程中,應樹立正確觀念,遵循科學化的教育原則,充分發揮非遺“工匠精神”相關教育理念的積極作用,全面提升整體教育工作效率以及水平。具體人才培養模式為:
2.1 因地制宜的建設地方性特色專業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將專業人才培養與地方特色文化、經濟文化等有機整合,挖掘古老工匠收益,提升整體教育工作效果。在此過程中需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結合地方的歷史內容與文化背景內容等,創建新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點與需求,創建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發展模式,營造較為良好的產業供需氛圍,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合理合作的情況下,通過正確的互動方式開展工作。另外建議政府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創建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引導學生在藝術特色專業、各方面操作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全面掌握實踐操作技能,更好的學習相關理論以及操作知識,提升整體學習水平。
2.2 內外結合創建校內的工匠工廠
當前很多企業都對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滿意,認為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問題,而學校在學生校外實習方面的難度較高,企業支持度較低。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工作中,應當樹立正確觀念,創建校內的工匠工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企業操作模式,使得學生在校內就可以參與到操作訓練活動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導向類型、項目類型以及小組類型的教學方式,轉變以往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知識。例如,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項目導向教學法,為學生設置校內工匠工廠方面的教學項目,使得學生針對相關項目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與研究,在校內工匠工廠的支持下,使得學生全面掌握相關學習思維與創新思維,提升其實踐操作能力,充分發揮校內工匠工廠的積極作用,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基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重視學生職業精神、職業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素養的合理培養,利用正確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保證為社會培養更多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
3 結語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觀念意識,采用非遺“工匠精神”的方式正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熟練技能,使其掌握先進的技術與方式,提升實踐操作水平,使得學生掌握職業操作方式方法,除了可以滿足國家的人才培養需求之外,還能促進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合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