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郁竹藝以“郁”為主要工藝特征,工藝復雜精細,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口傳身授,主要步驟機器不能替代。小郁竹藝既有實用性,又有獨特的美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小郁竹藝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在理論研究、市場需求、審美研究、傳承方式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創新,在小郁竹藝工藝的基礎上,開展“新竹藝”的創作,在功能、造型、裝飾等方面進行拓展,既能使這一傳統工藝更好的發展,又能為當地竹藝產創造經濟效益。
關鍵詞:小郁竹藝;工藝;創新;審美
小郁竹藝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器物造型上具有濃郁的湖湘文化韻味,而工藝上以“郁”為區分于其他竹藝種類的最大特征,在工藝上獨具特色。我們要在現代美學語境下進行新竹藝創作,需要對小郁竹藝的工藝進行學習和借鑒,同時對當今多元化的審美特征進行系統研究,不僅在藝術形式和內涵上不斷創新,更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郁竹藝在市場環境下進一步產業化提供幫助。
1 小郁竹藝的工藝與審美特征
1.1 以“郁”制為主要工藝特點
小郁竹藝是一種采用直徑5公分以下的小徑麻竹為骨架、毛竹為部件加工成各種竹器具的一種民間傳統手工制作工藝。“郁”是湖南益陽方言,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竹藝產品結構方式。小郁竹藝產品結構分為縱向的立柱竹和橫向的竹圍箍,再輔以細小裝飾。加工時,在立柱和圍箍縱橫交接處,需將橫向竹子挖出大半,形成類似于榫卯的缺口,與立柱缺口互補,再經火烤加溫軟化,迅速圍住,組成穩定的結構。二是指竹材在火中燒烤將其纖維軟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彎曲變形,從而達到制作要求所需的形狀。因這一工藝在郁制時都采用直徑較小的竹子,故名“小郁”。
1.2 工藝精細復雜,口傳身授,具有地域性
小郁竹藝主要由選料、下料、燒油、烙花、著色、浸泡、調直、劃墨、做圍折、劈折篾、開郁口、挖鏟郁口、郁制、削承挽、安承挽、銷(或膠)椅面、安椅面、削壓片(或包面片)、安壓片(或包面片)、火郁、安橫檔、安靠背竹片、打撐子、安拱門、做、安花格、火郁竹丫枝、做、安竹丫枝造型、打木尖、包銅皮、精修、打磨、上漆等三十多道工序組成。小郁竹藝在益陽地區豐富的竹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沒有相應的資源,也難以發展和積累出這一傳統技藝。小郁竹藝的傳承只能是口傳身授,沒有教科書,在某種程度上要靠學藝者的天賦和感悟,并且一般都是父教子傳式的傳承方式。目前為止,小郁竹藝的制作工具都不是制式的工具,市場上買不到,都是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找專門的鐵匠打造。雖然有部分初級加工工學可以用車床等工具代替,但是后期精細程序與細節加工都是機械不能取代的,只能用手工,憑經驗去制作。
1.3 集實用性與美感于一身
小郁竹藝來自民間,是勞動人民因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產生之初就是基于功能性的,比如家具、果籃、背簍等。其器物結構方正,美觀大方,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由于工藝的優越性,經久耐用,一般使用壽命在30年以上,且竹子表面經人體酸、堿等的長期磨礪,越用越光滑潤澤,質感強烈,所以人們廣泛地利用竹子來制作各種器用具,幾乎涵蓋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竹材料本身具有高潔的精神象征。“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云處尚虛心”,竹子的“虛心有節、剛直不阿、品格高雅”等優秀品質,使以其為材料制作的小郁竹藝不斷促進人類形成高尚的人格。
2 小郁竹藝研究與創作的途徑探索
2.1 開展理論研究與創新
首先需要從小郁竹藝的產生背景、工藝流程、工藝特點和藝術特色入手開展理論研究。小郁竹藝器物造型上具有濃郁的湖湘文化韻味,而工藝上以“郁”為區分于其他竹藝種類的最大特征。但是,這項產生于民間的工藝精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新。由于其工藝特點,難以實現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以定制為主。所以,要進行竹藝產品的創新,就必須對當今多元化的工藝和審美特征進行系統研究,為進行新竹藝創作提供參考,從理論角度找出這一傳統工藝與當今審美流行趨勢和市場趨勢之間的契合點,以多元化的審美為切入點,為創作、實踐提供借鑒。
2.2 開展市場需求研究與改進
由于自身原因,小郁竹藝一直沒有真正融入市場,尤其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市場。竹藝產品的市場需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現代市場對竹藝產品有著更典型的作為“商品”的要求,這對小郁竹藝的工藝、規模、銷售渠道、市場營銷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小郁竹藝在功能上沒有拓展,且造型單一、裝飾老舊,這就需要加大工業設計的力度,從功能造型燈多角度進行拓展創新。另一方面,文化與藝術的發展使消費者對竹藝產品的消費審美呈現出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消費群對小郁竹藝的認知和評價各有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當代藝術理念與小郁竹藝造型有機融合,形成創新系列化產品,才能凸顯小郁竹藝工藝的獨有特色。
2.3 開展審美研究與設計
從造型角度來談,需要現代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及視覺體驗,將新形式、新技術的運用給現代竹藝設計注入開放的觀念和新能量,將現代的藝術形式融入小郁竹藝創作中,拓展小郁竹藝藝術表現形式,推出符合現代審美情趣的新竹藝,才能發掘湖湘文化中的精華,使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湖湘工藝美術種類在現代設計中煥發青春。以裝飾為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益陽竹藝廠廠長劉宗凡為代表的小郁竹藝從業者們,曾經進行了大量的創新,設計了數十種新的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不僅保留了小郁竹藝的原有美感,而且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圖案,大大豐富了小郁竹藝的裝飾形式。這一創新形式還有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創新的裝飾系形式不僅具有美學上的裝飾性,能夠增加作品自身的美感,還具有功能性,能夠在結構上增加作品的強度;二是新裝飾不僅延續了傳統圖案的藝術特色,還與現代審美理念有相通之處,比如運用構成中的漸變、對稱、特異等形式。
2.4 開展基于小郁竹藝工藝的“新竹藝”創作實踐
汲取小郁竹藝工藝精華,在保留原有產品優勢的基礎上,從功能、造型、裝飾等多方面入手,將現代設計理念引入小郁竹藝的創作中,與時俱進開展新竹藝創作。所謂“新竹藝”,并非是要顛覆小郁竹藝原有的創作,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創作創新和發展模式探索。一方面拓寬小郁竹藝的適用范圍。一是功能創新,緊密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將功能范圍從家具和日用品等,拓展到文創產品,與最新的市場趨勢相結合。二是造型上與當代審美趨勢相結合,創作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習慣的作品。三是傳承與創作方式的創新。將小郁竹藝這一傳統藝術瑰寶引入高校,成立大師工作室,由大師領銜,成立創作團隊,引入教學,開展創作。更好實現小郁竹藝的傳承,培養學生的自豪感。
2.5 開展小郁竹藝的“生產性”保護與發展
益陽地區竹資源豐富,竹藝民間藝人眾多,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單靠小郁竹藝制作已經難以維持生活。他們平時或忙于農活,或外出打工,只有在有定制或有閑暇時才會進行小郁竹藝的創作。藝術家、設計師、高校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創造性,在“精準幫扶”的國家政策背景下,廣泛開展小郁竹藝創新,將設計創意與當地工匠的精湛技藝結合起來,更好的對接市場。有針對性的對當地民間藝人開展培訓,提升其審美水平和創新意識,主動對接市場,使小郁竹藝成為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實現“生產性”保護與發展。
小郁竹藝以“郁”為主要工藝特征,工藝復雜精細,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口傳身授,主要步驟機器不能替代。小郁竹藝既有實用性,又有獨特的美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小郁竹藝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在理論研究、市場需求、審美研究、傳承方式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創新,在小郁竹藝工藝的基礎上,開展“新竹藝”的創作,在功能、造型、裝飾等方面進行拓展,既能使這一傳統工藝更好的發展,又能為當地竹藝產創造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袁進東,夏嵐,張瑤.小郁竹藝裝飾工藝研究[J].林產工業,2018(3).
[2] 徐薇.益陽小郁竹藝工藝與文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 唐立華,承湘宇,周騰飛.“小郁”郁制竹器工藝結構分析研究[J].中國包裝工業,2014(20).
作者簡介:侯可新(1980—),男,碩士,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產品設計,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