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廣 趙玉琢
摘 要:雕塑在我國當代藝術語境中可謂是百花齊放,在各類的雕塑形式中,具象雕塑在我國的藝術教育以及現狀仍然是占據主導地位,有著極為廣泛且深厚的審美基礎與公眾認知。雕塑專業的學生近幾年的課堂作業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雕塑語言、概念等各類特征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也反映雕塑家在教學上的不斷追求與創新精神。對于此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完善這項工作,采用層次劃分步驟化教學,對于不同年級與不同專業程度的學生應當展開科學多元的系統性訓練,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具象教學體系,仍然值得我們在日后的教學實踐及理論學習中探究和解決。本文基于此形勢簡要分析具象雕塑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希冀有效提高具象雕塑教學質量與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關鍵詞:具象雕塑教學;主體意識;培養
0 引言
在具象雕塑教學過程中,與意象雕塑教學應當緊密貼合,客觀對象這一媒介物中包括學生的意象訓練與寫實訓練,學生應當逐步學習并掌握客觀對象的基本規律,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自然對象的感受上并且表現自己的主觀意識,可以將主觀意識與自然物象有效融合。此類趨勢可以體現在學生由低年級向高年級的轉換過程,也可以是學生自身素質或者是教師隊伍建設變化的過程中。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選取雕塑畢業學生的課堂習作進行分析,希冀構建科學完善的具象教學體系,使課堂教學方案更加有層次、有步驟地實施。
1 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基本功強化訓練
低年級學生處于掌握具象雕塑技術和理論知識的重要階段,必須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第一階段由于學生并未具備反映客觀對象的能力也難以有效了解自然物象,對于此類情況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征,切實掌握認知自然對象的相關技能,也能夠將復雜客觀的對象變得規律化與條理化。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選用專業的基礎性語言,掌握形體結構與解剖結構,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學程序,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更加明晰自然地掌握相關規律。所以,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切實掌握基本功訓練方法,做到授人以漁,使學生日后更好地學習與創作,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
2 重視對學生主觀意圖的引導
在傳統雕塑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機械式教學方法,難以準確反映自然物象,無法使學生掌握物象的自然屬性以及在主體意識下主動反映自然的能力,既難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材施教,也無法理順學生在雕塑習作中出現的混亂狀態,更難積極主動地解決學生主觀意識上存在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難免會感覺學習枯燥乏味。由于此時期學生難以很好地認識自然屬性與主觀意圖間的結合關系,部分學生會對作品中的自然對象難以自拔,有的學生則難以將自然對象與主觀意識相互融合統一。對于此類情況,教師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主觀意識。對于雕塑專業基本功來講,在此時期應當鼓勵學生主動應用形體語言,在充分感受對象的基礎上能主動地表現,相比較被動式的學習而言,掌握客觀對象更加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客觀物象。
3 加強階段性教學與具象形式創作的有效結合
在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當是以主觀意識為中心,以自然對象為教學媒介。在此時期學生的主觀意識既是客觀對象的引導,也是學生對于客觀對象的主觀感受,主要包括學生的個人修養及綜合素質。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強化自我意識,加強階段性教學與具象形式創作的有效結合,充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品德,使學生能夠更加自由地運用自己的觀點和意念表現自然對象。例如,李占洋的人體習作,在雕塑創作過程中進一步使形體與所表現的精神實現高度統一,能夠將主觀意圖物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活躍學生的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著重突出藝術表現形式,通過有效引導與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某一單元的雕塑基礎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講課內容系統性地講解解剖知識,引導學生正確分析雕塑中人體解剖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對雕塑的形體結構有初步的認知,切實增強學生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對于解剖知識和對象進行分析類比,將枯燥的解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加強學生對于形體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加深對形體的理解和認知,教師也應當科學合理地使用解剖書與教具,能夠有針對性地研究相關內容,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傾注于雕塑創作中。
4 培養學生的雕塑習慣,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雕塑習慣是學生養成制作雕塑的重要方式,雕塑習慣通常會被學生忽略,學生是否能夠養成好的雕塑習慣決定了學生的雕塑學習效率的高低,雕塑習慣的培養對于低年級學生極為重要,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夠達到課程提出的具體要求,切實增強自身學習雕塑的主動性與信心。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測量模特的身體數據,與模特溝通,了解模特的內心世界。學生不僅要做好準備工作也應當重視勤走動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多元化的觀察方式,無論是什么情況下退遠看雕塑都是可以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觀察雕塑與模特的能力,切實避免了由于陷入局部而影響全局的弊端,引導學生養成近距離觀察形體的良好習慣,確立雕塑關系時應當多走近模特,正確地觀察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形體規律的有效理解,加強對形體塑造的正確認知。同時,應當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在雕塑空間較大的作品時可以有效把握形體的準確性。雕塑基礎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方法是極為重要的。學生在學習繪畫時通常是關注物體的點和線,學習雕塑的學生,這些問題也會反映出來。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轉換思維模式,能夠變換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對于形體逐漸感知,在腦海中形成無數的輪廓與圖像以記憶的形式存在,但是這些輪廓和圖像并不是簡單的線條拼湊,而是學生通過視覺感受加深對于形體的理解和認知,訓練大腦對于形體的距離感與厚度感的判斷,經過一定時間的基礎性練習以及雕塑學生的專業經驗積累,學生會逐步形成慣性思維。由于初學雕塑的學生只是了解空間形體的觀念及意識定位,塑造三維立體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反復提醒和強調,雖然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極容易被忽略。在雕塑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項都可能導致學生走彎路,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5 結語
我們能夠看出,具象雕塑教學指的是學生在具體的語言范圍內能夠采用多元化的表現手法,確保教學與具象形式的緊密結合。具象雕塑創作是當前雕塑創作樣式中最重要的形式,我國雕塑創作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并沒有超出具象范圍,但是我們也能否認這項教學是當前我們唯一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的多元藝術觀念,增強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同時加強藝術語言的有效訓練,使學生帶著不同的氣質進行學習和創作。由于傳統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或者是統一式教學方法,培育出來的學生具備相似的創作面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培養具象藝術家時也應當有針對性地培養多類型的藝術人才,確保創作群體風格更加多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于具象風格進行多層次的研究以及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使我們的創作風格不斷演變,作品的精神內涵與作者的主觀表現不斷融合。
參考文獻:
[1] 田喜.具象雕塑主體意識培育的幾點思考與探究[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5(02):73-74.
[2] 尚曉風.具象雕塑教學中如何創新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觀感受[J].美術研究,2016(03):83-84+92-94.
[3] 陳鋼.淺談具象雕塑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J].北方美術,2017(02):49-51.
[4] 劉文.具象雕塑主體意識的培養策略及方法[J].美術天地,2016(13):13-16.
作者簡介:孫維廣(1979—),男,講師,從事人文視覺形態雕塑研究。
趙玉琢(1974—),男,教授,研究方向:水彩畫創作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