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煦炎 剛強
摘 要:在中國創意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對高校大學生的專業水平要求不斷提高。如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與企業的人才引進需求并不匹配,因而導致高校大學生專業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脫節。“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是通過校企聯合、師生聯動,以比賽為載體,以教師為媒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視覺傳達專業的教學探索了新的道路。
關鍵詞:“以賽促學”;視覺傳達設計;應用研究
1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背景及現狀
中國設計發展經歷過一個巨大的斷層,從農耕文明直接跨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得不與世界快速接軌。視覺傳達專業在中國起步時間較晚,中國最早的“Design(設計)”經歷了圖案設計教育、工藝美術教育、平面設計教育等階段,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科技的發展,藝術設計逐漸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單純的平面類設計無法滿足人們對設計的要求,視覺設計逐步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如今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從美術教育延伸到設計教育這一過程的快速發展,高校老教師大多是從美術專業轉到設計專業進行教學,因此實踐操作能力相對比較薄弱,雖然可以傳達給學生一定的審美觀念,但忽視了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出現了課程內容滯后的問題,導致學生思維被束縛,被時代拉出差距,出現了學生眼高手低的情況,動手能力越來越弱,做不出甚至不敢動手做一套完整的作品,這與教師的引導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一些高校中,設計軟件教學通過播放教學視頻來完成,學生只需根據視頻步驟模仿操作便算是完成了課程任務,可修得學分。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從熱愛設計專業逐漸變得懶于思考和解決問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實踐性很強,單純模仿不善思辨,學生沒有動手能力導致其畢業后就“失業”。
2 “以賽促學”模式在視覺傳達專業課程中的優勢
2.1 橫向性研究角度分析:以具體的項目為載體
如今,許多青年教師在一線教學,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需要教師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發揮主導作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從橫向性研究來看,教師在教授視覺傳達設計方法的過程中,應避免單一設計理論的灌輸,打破填鴨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高設計能力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傳播學、營銷學等方面的知識,特別是要進行廣告策劃的專項訓練,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設計方法,并對視覺設計流程有方向性把握,逐步形成系統的視覺設計思維。
在學生廣告策劃訓練的過程中,以全國性比賽項目為載體,進行完整的設計流程指導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設計技能的掌握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助于訓練學生從宏觀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對完整的設計過程包括比賽項目內容的選擇與擬定、設計調查與分析、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的把握、設計方法與表現以及設計思想的闡述等的思考與實踐,是設計教學特有的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分步驟進行研究,鋪墊好設計基礎及前期準備,有助于進行扎實的設計實踐。在專業比賽過程中,進行某一品牌的視覺設計創作之前要進行考察與發散思維的訓練,可以選擇結合使用直觀的思維導圖方式或信息圖表達,幫助學生在提升思維活躍程度,在短時間內快速調動學生的大腦。
2.2 縱向性研究角度分析:突破傳統教學模式
從縱向性角度研究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尋找解決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設計能力與企業所需人才所應具備的技能之間矛盾的根本途徑。研究發現,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模式的固化與中國傳統的社會環境有著巨大的關聯性。隨著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教學模式受會其所在歷史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地域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同時也有國家政策、社會需求等方面的影響。根據對視覺傳達專業長期教學過程的經驗總結,相關人員提出了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一教學模式的實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學內容要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避免與社會實際脫節,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受固有思維的影響,教學以理論課為基礎,依然沒有突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發展的作用。這種教學思維與中國幾千年來的教學模式有密切的聯系。我國古代教育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以“仁”與“禮”治天下,學者以思想學習為主要內容,教師對學生思想、道德規范進行指導,從而達到統治者要求的思想上的統一。從事實際操作的工匠專注于發明創造,具體的設計思想指導相關文獻寥寥無幾。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具體的設計理論和實踐并不是始終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
設計思想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實踐探索基礎之上,而設計意識的發展是由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決定的?,F代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主張全案設計,設計之初要進行詳細的調研,從產品定位、策劃、設計、生產、流通及消費等方面進行全案設計。
3 “以賽促學”模式在視覺傳達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學生設計專業素養的訓練有賴于“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以賽促學”設計教學模式優勢的有效發揮,重點要合理更新設計教學環節,首要任務是制定以全國性比賽為核心的教學大綱,篩選權威的國內外知名設計大賽如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時報金犢獎、靳埭強設計獎等。在專業性比賽的選擇上,要調查各賽事的舉辦單位,作為比賽價值及權威性的參考,同時要對賽事中的參與企業、設計要求、獲獎情況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與選擇,賽事要具備一定的挑戰性,但要避免盲目選擇難度系數極高的比賽,以免學生喪失參賽積極性。統計賽事的開始及結束時間,配合教學周期進行教學大綱設計。
教學前期,教師講授全案設計方法及相關專業理論,并配合大量案例。課后要求學生對有代表性的賽事獲獎作品進行大量的收集分析,共同梳理獲獎作品的核心要素及歷年發展趨勢,開闊學生眼界,防止其故步自封。學生按小組分配任務,以2~3人為一組,根據賽事策略單自主選題,先進行品牌調性分析及產品功能調研,每組圍繞一個選題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多種設計方案,每周過稿。在教學過程中期,除完成小組作業外,學生也可以單獨完成作品參賽。課程中后期,教學重點在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總體把控,并提醒學生按時提交作品。在課程結束前,各小組學生制作幻燈片講述設計全過程,欣賞同學作品,借鑒其長處以彌補自身不足。課程結束后,根據學生的參賽作品獲獎情況及課堂表現進行課程打分,對獲獎同學予以鼓勵。
教師在“以賽促學”教學模式中要充分發揮其重要的宏觀調控作用,提升學生參加專業性比賽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發揮媒介作用,是連接學生與企業的結實紐帶,在參賽的過程中,系統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使設計方法與設計理論互為指導。
4 結語
“以賽促學”教學模式作為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創新教學模式,以具體案例為導向,在學生專業課的培養上更具有針對性。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最核心的能力是創意,要想將創意完整地呈現出來,要求學生具備與之相匹配的實踐操作能力,傳統學習方法將逐漸被更科學的方法取代。在對視覺傳達設計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以賽促學”教學模式強調具體案例具體設計,發揮教師教學宏觀調控性的同時,發掘學生的創作潛能,激發學習積極性,使高校成為向企業輸送人才的設計人才培養基地,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花弟.新時期中國平面設計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6.
[2] 剛強.“以賽促學”在廣告創意與表現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探索[J].藝術教育,2016(12):178-179.
[3] 谷彥彬.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裝飾,2005(11):74-76.
[4] 江韶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初探[J].包裝世界,2011(04):76-77.
作者簡介:王煦炎(1994—),女,內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