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華
摘 要:文化的傳承延續著民族的靈魂。研究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東南亞華文教育的進行對于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華文的發展都有一定意義。本文根據中國傳統華文的淵源與東南亞華文的內部因素相互作用,深入地對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整體機制分析,進一步細化如何進行華文教育。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東南亞;華文教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多種層次的價值觀、文化素養、思想動態和道德標準,也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內容。海外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溯是一種精神訴求,秉承民族核心力和多元文化的追求。而華文教育正是海外華人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連的重要途徑,所以華文教育一直深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東南亞各個國家出于血緣、地理環境、文化交流等原因,從古至今就對政治、文化、經濟諸多方面與中國有著密切聯系。東南亞華僑占世界華僑的80%,是海外華人最為集中的地區。1690年,印尼華僑創辦了東南亞的第一所華文教育學校——明誠書院,經過幾百年的歷史變遷,東南亞地區從幼兒園到大學均有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強國,華文成為一門實用的外語,它融入了當地文化和華僑文化中。
1 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下東南亞華文教育的內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第一,當不同的文化語言相互碰撞時會出現三種反應:文化抗拒、文化涵化和文化同化。這三種反應在不同人群和不同階段會相互混雜。文化抗拒會出現文化矛盾,不利于華人在國外的生存發展,也不利于自身融入國際環境。文化的同化可以改變華人的語言方式、生活方式、習慣和價值觀,雖然在表面上感覺融入其中,本質上華人的社會民族外貌和身份是客觀存在的。文化涵養是在文化抗拒與文化同化之間,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文化共存互融的狀態。文化抗拒與文化同化是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保持自身的文化內涵的華人才能更好地發展。這種對于華人的身份、特征的追求是必要之舉,會使華人快速融入當地而不會迷失自我,這也為東南亞各國的文化發展及社會和諧奠定基礎,更有利于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互通互融。所以,適當融入是東南亞華文教育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發展動力,決定了東南亞華文教育在中華傳統文化下傳承相同的目的、方式和內容。
第二,發展的載體是傳承者和傳遞者。華文教育的傳遞者包括教師、國家主體及組織活動。教師是課堂教學和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傳遞者,對于教師的整體素養要求是極高的,他們會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傳播。在教師上崗培訓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內容的學習是十分看重的。目前,很多東南亞地區的教師會公派到中國學習。同樣有很多培訓機構對于教師的文化培訓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國家支持傳遞者進行文化交流、開展多方面合作,弘揚本土政策和實施方針。傳承者多數指的是華裔和非華裔后裔學生。華裔的后代經過三代的洗禮,他們的漢語水平下降到了一定程度,中華文化在他們身上的影子漸漸減少。另外,華文在現代來看已經成為最主流的一門語言,學習漢語的非華裔學生逐漸增多。這也是文化整體變革和融會的表現,促進中文與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這樣學生又成為老師,運用華文和中國傳統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均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三,華文教育基本性質與最終目的會隨著華裔對中國和自身情況的轉化而發生轉變。冷戰后的國際情況決定了華文教育基本性質已經成為居住國對本國民族的系統教育。華文教育的基本性質改變會使得目的發生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目的從華人族群、居住國以及中國3個維度闡釋。對于華裔來說,學會漢語可以在當地有更好的發展;對于本土國,他們的目的是培養具有中華文化素養的公民,搭建與中國良好溝通的橋梁;對于中國,他們的目的更為明顯,在培養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的同時也可以成為本土國與中國良好的溝通橋梁。這3種視角的目的都是統一的,就是提高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力,使之能與中國有良好的溝通橋梁,促進文化互融。
第四,根據文化的四分法,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及心態文化。在中國,物質文化的基礎是“農業文化”,其中包含中華傳統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生產工具和鄉村、城市建設等,也是文化要素、景觀在物質方面的具體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宗法文化”,其中包括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政治、經濟制度和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準則等。它主要是宗法制度和家國同構。中國傳統行為文化具體是“禮儀文化”,它蘊含了眾多民俗的民風、習俗禮儀、行為等,以“禮”為核心內容;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倫理文化”,它蘊含了價值觀、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等,是以倫理綱常為重中之重。華文教育的基本性質改變會使得目的發生改變。文化傳承的內容呈現要適當注意:結合本土國的情況,選擇適合本土國情況的文本,在適合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原來樣貌。華文教育就是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出來,與本土文化求同存異,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也獲得一定的空間。
2 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下東南亞華文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
2.1 課程編排和教材的撰寫
課程編排與教材撰寫是華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條件,它決定了課堂進程和學習內容。根據文化的四分法,可劃分不同層次的課程編排與教材撰寫。例如,年紅的《開齋節》通過講解開齋節的風俗和由來說明精神境界升華、提高自我修為的態度。除此之外,藝術課(音樂、武術、書法等)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因為喜愛中國藝術精粹而熱愛學習漢語。教材撰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和調適性地進行。同時,要關注使用教材的國家的國情、文化習俗、社會生活、青少年的心理、情感取向及學習特點。從促進文化交流出發,還應當將教材本土化,這有利于促進開發國別教材、校對教材。
2.2 課堂授課
課堂授課是華文教育的必要核心環節,在課堂中的文化教授方式主要是文化滲透、文化表演和文化專題課等。所謂的文化滲透就是把華文教育的各方面均輸入相關文化因素,使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的文化表演是指課堂授課中的角色擔當,讓學生設身處地扮演中國人,再用漢語進行交際,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用漢語交流的全過程,訓練學生中文思維能力進而影響文化氣質。所謂的文化專題課就是專門教授文化具體內容的課程。這種有針對性的授課有利于學生全方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以,課堂授課要圍繞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
2.3 團體活動
所謂的團體活動就是由學校組織集體的文化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激發學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充分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魅力及博大精深。陶行知先生曾經說“教學做合一”,文化授課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可以時常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書法、中文歌曲等比賽,既有娛樂性又能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參與性,還可以打造文化才藝興趣班、表演小組等,也可以走進華人社區或與華人社團相結合組織相關活動。總之,讓學生和華人圈子有聯系,刺激他們接受真實文化生活的熏陶。
2.4 環境要素
從字面上講,文化涉及的范圍較廣,其中包含物質、制度、行為等多個領域。所以,華文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一味拘泥于課堂教學和社團活動是不可能獲得很好的效果的,因為它們接觸面較小。從某種意義上講,營造華文教育環境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文化互融有巨大意義。比如在校園內掛有多種樣式的中華文化標識,也可在指示牌采用臉譜、山水畫等作為指示的標志。
綜上所述,對在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下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發展研究有利于促進東南亞與中國在文化上的交流,豐富東南亞文化,增進東南亞地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推動中國文化的前進和中華傳統文化在東南亞地區迅猛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J].海外華文教育,2014(1).
[2] 李嘉郁.近20年華文教育形勢淺析[J].八桂僑刊,2005(4).
[3] 李其榮.華僑華人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新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