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吳日暉
【摘 要】農民工的穩定就業影響著輸入地經濟及社會發展,影響農民工就業模式選擇的因素有很多;探究影響農民工就業選擇的傾向,可以更好的把握農民工就業選擇的動向,以做好應對的工作;經濟及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影響著農民工就業模式選擇的心理,當前的就業選擇考慮不只是聚焦于經濟,而考慮更多的因素;研究中,主要是基于經濟、教育、家庭等方面,來探析影響農民工就業模式選擇的因素。
【關鍵詞】農民工;就業;模式;因素
農民工一直是受社會關注的一個群體,給城市的發展來了巨大的助力,缺少農民工的參與,城市的建設及發展可能會受到很大的阻滯;當前農民工就像趕集一樣,來來去去,穩定性比較低,如何保證農民工的穩定成了相關主體的一塊心病;農民工形成早期,農民選擇進城務工主要是因為家庭貧困,選擇進城打工的因素比較單一;主要基于經濟上的考慮,可以忽略其他因素;而當前,農民工進城打工不只是考慮經濟因素,經濟上的滿足已經不完全是他們對于外出打工的動力,會更多考慮社會保障、孩子教育、家庭關系等因素;他們希望透過努力打工,不只是經濟上的改變和滿足,其他社會方面的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這是新時代的需求,也是新時代農民的需求;當前農民工的知識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認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對于自我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他們不再是以前的只為了生計的農民工,而是有想法的職業人,他們進城不只是為了一份工作,而更多是為了發展,他們希望可以在各方面得到滿足,同時也是有所提升;也希望緊跟時代步伐,做一個有理想的農民工。
一、農民工就業模式的內涵及類型
(一)農民工就業模式的內涵
筆者認為農民工就業模式是一種形式,也可以是一種思路,或者是一種過程;主要考量的是農民工就業選擇的一種心理傾向。
(二)農民工就業模式類型
根據農民工在選擇就業模式的出發點,及考慮的因素,筆者將農民就業模式分為以下幾類。
1、地域模式
農民工一般會選擇到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方因為經濟發達的緣故,工資水平會比較高;經濟發達地方找到工作的機會也比較大,這樣能保證工作的穩定性,能保證經濟收入的穩定,這種因地域的原因而做出的就業選擇,叫地域模式。
2、創業模式
農民工計劃在家里創業,但資金不足;一般會選擇外出打工幾年,積累一定的資金就回家創業,在老家創業需要的資金相對較少,外出打工積累資金回老家創業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這種因創業資金的緣故而做出的就業選擇,叫創業模式。
3、教育模式
有些農民工為了孩子的教育或者自身的發展,可能選擇長期在城市打工,城市的教育資源及教育水平都相對較好,孩子可以享受比父輩更好的教育;透過選擇在城市里打工來改善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基于孩子教育的考慮而做出的就業選擇,可以定義為教育模式。
4、家庭模式
農民工一般外出打工,有些是丈夫出去打工,妻子留下來照顧孩子和老人;為了保證家庭的完整和和睦,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一般打工幾年后,都會選擇回來照顧家庭和老人;或者把家人帶上一起去打工,一起在打工地方生活,以方便照顧,這種基于家庭的考慮而做出的就業,可以叫做家庭模式。
二、影響農民工就業模式選擇的因素
隨著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加快,影響農民要就業模式選擇的因素越來越復雜;農民工會集合多種因素的考慮,盡可能在就業模式選擇上做出合理的選擇。
(一)經濟因素
當農民工剛出現的初期,農民工選擇就業的考慮,主要是考慮經濟的因素,而且很多時候是唯一因素;一般選擇去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務工,因為這些地方經濟發達,工業體系相對比較健全;工廠和企業都很多,有不同的工種,工作機會多,選擇的范圍也比較大;工資水平也相對較高,除去生活成本,農民還有一些節余,可以寄回家里做生活費;經濟發達地方交通便利,生活便利,各方面的資源都比較多;社會保障也相對規范,農民工可以很好享受法律的保護,不容易遭遇拖欠工資;一般這些地方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隨著經濟的發展,其他地方也相應的建立起工廠和企業,其他地方也在分流一部分農民工。
(二)距離因素
交通也是農民工就業選擇模式考慮的重要因素,一般農民工會選擇去交通便利的地點打工;交通便利可能是基于身體因素的考慮,不想太過勞累,而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點,不想因為交通的緣故而把身體弄得過于勞累;交通便利可以經常性的回家里看望家人,如遇家中發生重大事件時,也可以及時趕回家里;交通便利可以節約成本,一般農民工很難請到假,只有節日的時候才可能有假期,這個時候,機票是非常貴的,甚至是昂貴,農民是難以支付得起的,選擇距離近一些的,可以節約一定的成本,或者可以選擇更廉價的交通方式,距離近,可以給農民工提供節約成本的多種選擇。
(三)家庭關系的影響
農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想更好的照顧家庭,不管怎樣,農民工外出打工最終目的還是保證家庭的和睦,保證正常的家庭關系;為了保證家庭關系的穩定,他們一般會選擇距離較近的地點去工作,這樣可以增加與家人接觸的機會,盡量保證與家人的互動,避免家庭矛盾的出現;他們一般會把家人帶上一起,和家人一起生活,這樣可以經常見到家人,能相互的照應,也保證家人之間的親密,保證家庭和睦;還有一種情況,他們會選擇短時間外出打工,積攢一定的經濟收入之后,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之后,選擇回老家工作或者創業,再或者務農,這樣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不用擔憂與家人關系會破裂。
(四)孩子教育的保障
農民工的教育比較低,要想改善自己子女的教育,必須到教育發達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這樣做,才能很好地改善孩子的教育;教育發達的地方一般是經濟發達的地方,所以農民工一般會選擇去經濟發達的地方,并把孩子帶上,讓孩子在當地入學,而不是讓孩子繼續留守在農村或者城鎮里;經濟發達地方的教育會很好,但物價也會很好高,農民工不一定選擇經濟特別發達的地方,一般會選擇相對于老家較發達的地方來工作,這樣工資水平不會太低,物價不太高,教育質量相對較好,這樣可以保證工作的穩定性,同時也可以保證孩子教育的提升;如果孩子的教育沒有受戶籍的限制,農民工選擇該地作為就業選擇可能性會增加。
(五)社會保障的影響
當前農民工選擇就業模式的考慮更多于長期穩定性的考慮,所以會更多在乎社會保障的提供,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正常的基本生活,一般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1、住房保障
居住是個體的基本需求,也是基本權利,理應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城市土地有限,無法滿足提供充足的保障,這樣導致住房費用提升,農民工要花在住房的費用就會很高;農民工的收入是較低的,他們是不可能選擇很好的住房;租房費用會占農民工生活支出的很大比重,房租如果相對低廉,或者政府或者社會能提升合理的住房保障,農民工選擇目的地的可能性會增大,否則,農民只能選擇其他地方作為就業的地點。當前有戶籍的限制,而農民落戶的資格又比較難獲得,他們很難在住房方面獲得保障,這樣才嚴重限制農民工前往該地就業。
2、醫療保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會更注重的身體健康;農民工一般在選擇就業模式的考慮,也會特別考慮醫療的情況;一是醫療水平,這是農民工先要考慮的,不管是農民工還是普通人,都希望看病能很快看好,而不是反復的折騰;二是醫療資源,醫療資源的豐富,農民工可以做出的選擇會更多,而不是單一的選擇,這樣因為單一性,而出現價格過高,最后選擇不去醫治;三是醫療救助;農民工是低收入群體,如果遭遇大病時,他們是無法支付高昂醫療費用的,如果該地有相對成熟的醫療救助,對于農民工是一種最好的保障。
以上三個方面,如果都做好,農民選擇該地為就業地點的可能性會更大,或者醫療救助做得很好,農民工的選擇性會更大。
3、權益保障
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外出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更期望得到更多的權益保障,拖欠工資的事件時有發生,都是因為農民工權益保障沒有做好,或者說農民工沒有更好的途徑去保障自己的權益;如果城市的相關部門做好關于的農民工的權益保障,真正保障農民工的權益,農民工荒就不會出現;農民工的權益得到保障,他們會選擇該地作為工作地點的可能性會很大,權益保障的穩定即是他們工作穩定的保障,農民工的弱勢不允許他們來回折騰,他們更渴望穩定,而不是來回奔波。
三、保障農民就業選擇的策略
影響農民就業模式選擇的因素更多是來自外界,而不是自身的條件限制;透過改善外界的不足,可以給農民工在就業選擇模式提供更多的便利,以保證他們工作的穩定性,主要可以透過從下幾種策略入手。
(一)發展不同產業
產業的數量多少就意味著工作機會的多少,如果一個地方只是單一的產業,那工作機會就受到限制,農民工自身條件不高,他們選擇的可能性比較小,產業單一,他們選擇工作的機會就受到巨大的限制,找到工作的機會就微乎其微;只有發展不同的產業,這樣會延伸出更多的產業,這樣會產生更多的就業機會;不同產業中,集中發展服務業,讓更多的農民工可以有就業的機會,而不都是高深產業,這樣農民工選擇就業機會就幾乎沒有了。
(二)改善戶籍的限制
農民工一般很難在當地落戶,而當地又是以戶籍作為享受不同資源服務的條件,這樣農民工就很受享受到當地資源的服務;當前有一些地方是以積分作為落戶的條件,但農民工條件相對較差,積分的完成對于他們來說也是相對困難的;可以嘗試結合以租房合同或者勞動合同來給予農民享受當地資源服務的條件,而不是單一以租房合同作為享受當地資源服務的條件,可以考慮勞動合同簽訂的情況來決定農民工享受當地資源服務的條件,比如子女教育、醫院服務等。
(三)規范社會法規法律制度
農民工的權益保障透過法律法規來保護,農民工不是一種特殊的群體,而與一般工人的一樣職業人,他們需要得到同等的對待,這個同等對待的缺失很多是因為法律法規的不規范或者不健全,或者缺失;政府或者社會理應根據農民工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法規法律,讓農民工遇到難處時,他們知道救助的途徑,他們知道怎么去救助,該救助誰,費用如何;如果農民對以上內容都不熟悉,那他們的權益將很難得到保障。
四、結語
社會在變化,農民工也在變化,影響農民就業模式選擇的因素也在發生變化;政府和社會及相關主體,只有及時關注到農民工需求的變化,才能很好給農民工提供更好的資訊和引導及幫扶,這樣才能很好幫助農民工提供適合的工作地和工作機會,最終保障農民工就業的穩定,保障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白曉梅.農民工流動就業模式轉變之路徑探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6-20.
[2]江海潮.農民工城市就業融合維度與模式研究[J].求索,2014(4):35-41.
[3]柯健.創新農民工就業的制度與模式研究[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2):22-24.
[4]李具恒,胡文臻.競合創業促就業模式:大學生與農民工就業難題破解[J].西北人口,2009(3):48-52.
[5]李杏果.合作治理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服務供給模式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18 (5)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