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晨超 漏海洋
【摘 要】產教融合是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高職建筑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面臨人才供需耦合不平衡、“產”和“教”不協調、“校企雙導師制”不完善、育人成本分擔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可通過人才供需協調共振、產教協調運轉、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構建動態平衡的育人成本分擔機制,推動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
【關鍵詞】產教融合;建筑類專業;協同育人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激發辦學活力,開展校企深度合作,針對學校建筑類專業群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結合建筑業發展趨勢、省優質校建設情況,校建筑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與春晗環境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春晗環境建設”學院,組建春晗班、廣宏班、成龍班等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級,共同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協同育人的探索實踐。
一、產教融合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學院現開設有建筑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四個專業。除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外,其它三個專業都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該專業既包含專業性、邏輯性、系統性強的顯性知識,如建筑力學、制圖、結構等。除“師傅”手把手示范外,還需“徒弟”模仿、體悟及實踐,采用傳統課堂教學。學生缺少“身臨其境”的經歷,教學效果不能滿足崗位需求。
二、校企協同育人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礎
學院與行業、企業等建立穩定和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成立“高職建筑類專業教育聯合體”,搭建基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實現了“學生共育、師資共培、教學共抓、資源共享、平臺共建”的校企協同育人,有效整合了政校行企各方辦學資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適用性。
三、校企協同育人面臨的問題
(一)人才供需耦合不平衡
以我院為例,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前,企業對于學院和學生認可度較低,參與合作辦學積極性不高,合作僅限于提供實訓場地、實習指導師傅、設備、試驗耗材等實訓資源,企業無法持續獲得穩定的人才供給,加上政府稅收減免和補貼等相關法律配套不完善,企業付出和獲得不匹配,降低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
(二)“產”和“教”不協調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和工作崗位對接、教學和實踐環節對接、職業與行業需求對接,從而創造“情景式”的職業氛圍,把學習過程和生產過程融合,開展生產性實訓環節來熟悉相關工藝流程及施工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實際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企業和學校之間“產”與“教”的矛盾,表現為:
第一,教學與企業生產之間的矛盾。產教融合過程中,高校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與企業開展的生產性經營活動存在一定的矛盾,以“主體結構施工”課程為例,赴企業開展實踐教學占用實訓工位和材料等資源,還需要企業師傅現場指導,會影響項目的工期和現場人員配備,最終影響到項目的進度控制和成本控制。
第二,技能訓練單一性和崗位技能多元性不匹配。關鍵崗位如質量驗收、監理等實訓環節都是體驗式,不能融入崗位實際來開展標準化的技能訓練,而這些綜合能力要求較強的崗位都具有聯動性。
(三)“校企雙導師制”不完善
作為“校企雙導師制”之一的高職院校教師缺少企業頂崗經歷,特別是一線專技人員崗位的經歷,對于情景式實訓項目力不從心。企業導師由于工期緊、任務重,對于指導學生實踐缺少主觀能動性,加上激勵措施不到位,在實訓指導過程中不深入、不具體、不明白,達不到學生對崗位技能的期望和崗位要求的熟悉程度。
(四)育人成本分擔機制不健全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往往出現“校熱企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投入成本較大,育人成本的分擔機制不健全。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提供實踐崗位和就業崗位等,而學生畢業后不一定會留在企業。人才培養是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過程,施工項目一般周期緊、風險大,企業的利益訴求得不到保證,導致合作的內驅力不強,在協同育人方面也表現較為被動。
四、校企協同育人的意見建議
(一)人才供需協調共振
無縫對接就業崗位,須依托企業開展實訓教學,適應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新趨勢。而企業規模和項目生產經營模式會直接影響實訓教學成效,進而影響人才培養效果。高職應積極對接企業,吸引優質企業與學校共建緊密型校企合作基地,促使學生在具體生產項目中用企業標準開展實訓環節的教學實施。行業企業應突出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在保障業務運營的前提下,積極融入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好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二)產教協調運轉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我校把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作為當前推進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在要求。在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指導推進下,成立了政、行、企、校四方協同的“建筑行業產教聯盟”,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以建筑業企業為主體、以中高職院校為技術支撐、以崗位需求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新型產教協調機制。目前,產教聯盟涵蓋3個政府部門、3個行業協會、41家施工、設計、監理和咨詢企業及11家省內與建筑行業相關專業中高職院校,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
(三)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育基地
高職須要建設一批“雙師型”教師培育基地,引入考評機制,出臺、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使教師“引進有政策、進修有平臺、晉升有通道”。我院在現代學徒制試點過程中,先后制訂《校企雙導師管理辦法》、《教師外出交流學習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鼓勵教師“走出去”、“引進來”,充分利用基地資源開展師資培訓、項目對接和教師交流學習,提升教師教研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及實踐指導能力。通過訪問工程師和企業頂崗實踐等項目,收集教學資源,使得教學內容和行業前沿技術發展方向對接,對于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實操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四)構建動態平衡的育人成本分擔機制
深化產教融合首先要考慮雙方的利益訴求和成本動態平衡。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首先考慮的是校企合作的利益點,靠企業的社會責任來支持的合作是不長久、不牢固的,因此,只有滿足企業對于人才、技術支持、社會服務等利益訴求,才會有持續合作的可能和動力,企業才會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當中來。因此,在多元主體育人過程中,需考慮各方參與人才培養的成本和力度,政府應制訂相應的激勵政策,在稅收減免、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審批、補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企業應按照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實踐指導師資、實訓場地、實驗材料的需要,在學生頂崗實踐、師資互培、獎助學金設立等方面給予配合協助;學校可將設備、師資、場地和人才供給等作為產教融合的辦學成本,幫助企業減輕合作辦學壓力,讓企業得到實惠。通過政府指導、校企合作共同推進人才培養,共同承擔辦學成本和培養責任,推進職業教育發展。
五、結語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建筑類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必經之路,是實現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對接的紐帶,是實踐教學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實踐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平臺,是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的基礎。因此,加強基于產教融合的現代學徒制試點育人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高職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饒麗娟.高校產教融合運營機制存在的盲區與突破[J].中國成人教育, 2018(12) .
[2]趙永紅.縮短職業院校與企業的距離[N].中國教育報, 20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