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振田
摘 要:開展農業大災保險情況,大災保險與普通保險區別,大災保險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建議。
關鍵詞:大災保險;實施情況;問題與建議
自2017年以來,鄒平市市試點開展農業保險大災保險,主要針對50畝以上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公司等,保費是普通投保戶一倍,保額也相應增加一倍,極大減少了農民種植業生產者的生產風險,深受廣大種糧大戶歡迎。
一、大災保險的開展情況
我市農業保險開展情況。自2017年我市實行大災保險以來,全市承保面積明顯上升,特別是種植大戶的投保積極性明顯增高,我市前幾年的承保面積一度在50萬畝左右徘徊,2017年大災保險試點后,玉米承保面達到了55萬畝(其中人保公司49萬畝),2018年小麥的承保面積更是達到了70萬畝以上(其中人保公司58.6萬畝)。大災試點對于我市的土地流轉起到了催化作用,不僅出現了流轉規模較大的專業農業公司如山東元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50畝以上的流轉大戶也明顯增多,原來全市只有500戶左右的種植大戶,到現在已承保的大戶就有 2000 戶左右(人保公司承保1300戶以上)。大災保險的試點對我市的土地流轉及免除大戶的后顧之憂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我市2017年玉米保險遭受的高溫熱害,我市人保公司賠付1400萬賠款,賠付的主體就是種植大戶。
二、大災保險與普通保險的區別
1.單位保額不同。大災保險保險金額大大戶(>=50畝)的大戶玉米保額850元/畝;小麥險保額900元/畝;普通農戶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保額玉米400元/畝、小麥450元/畝。而原來的農業保險玉米350元/畝、小麥375元/畝。
2.單位保費不同。大災保險保險金額大大戶(>=50畝)的大戶玉米保費36元/畝;小麥險保費36元/畝;普通農戶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保費玉米18元/畝、小麥18元/畝。而原來的農業保險玉米15元/畝、小麥15/畝。
3.保險責任擴大。方案中“種植業保險責任包括但不限于.......”本身就是對原有保險責任的進行了擴大。試點保險增加了熱害、冷害、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保險責任。“干旱、流行性或爆發性病蟲草害以鄉鎮為單位,損失率達30%(含)以上”,原方案中達到40%才可賠付。玉米保險中增加了火災保險。小麥保險“由于洪水、內澇、風災、雹災、熱害、冷害等直接造成標的損失率達到20%(含)以上”方可賠償,原方案中小麥損失率達到10%(含)即可賠付。
三、問題與建議
1.保險責任范圍擴大,保險公司賠付工作壓力增大。大災保險試點增大了保險責任范圍,如:加上了玉米熱害、小麥冷害、干熱風等災情,同時新開展了蔬菜大棚生產保險。由于保險公司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及鑒定手段,致使對于是否是品種原因還是天氣原因以及是農戶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糧食減產,保險責任不好界定,賠付準確性遭到質疑。
2.鎮村配合度下降,理賠工作難度加大。由于農業保險開辦多年,鎮辦及農戶抓住了保險公司人手少,而理賠查勘時間緊及工作量大等因素,虛報、亂報、濫報報災面積,有的村無任何損失由于僥幸心理作怪,甚至全部報損。這樣的后果就是,實際損失較大的未必得到客觀的賠償,而無損失的道未必少賠付,特別是這種熱害責任本來就不好定義,農戶特別是大戶死活往責任上靠,致使理賠工作非常被動
3.大災試點的另一個特點,是大戶的保額太高。在保險流轉的現階段,整體上來說,種植技術不高,管理不到位,投機心理較重,產量偏低等。由于我們現在的保額過高,致使大戶對保險的倚賴過度,種上作物后疏于管理的道德危險時有發生,出險后與保險公司進行博弈的事情司空見慣。我們認為,農業保險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切忌走的太快,雖然從國家和戰略層面,出于對大戶流轉積極性的保護需要,但保險金額一下提高的太快,會產生諸多不良影響,保險金額大約定在600元/畝比較合適,目的是促使大戶加強責任心,注重科學種田與管理,待大戶的整體水平提高后,再使用高額投保。
4.需要從頂層設計,引入與推薦具有良好資質的農業鑒定及查勘公司,作為今后理賠查勘的第三方機構。隨著農業保險向更高層次的邁進,需要具有鑒定查勘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介入,而基層尚不具備這樣的機構。
5.玉米種子需要加強管理。由于不成熟的品種,不屬于保險責任范圍。從玉米查勘來說,發現農戶甚至大戶種植的品種雜七雜八,不是成熟品種,有些大戶圖便宜,相信買種人的忽悠,供種卻道雜亂不堪,種植不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品種現象時有發生,影響糧食生產生產安全。希望農業部門加強供種渠道的管理。
6.提取工作經費方面的建議及意見。如何使用工作經費使之產生積極的最大化的效益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1)我們認為原來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方案的制定專用賬戶的做法不能是單一行為。需要修改原有的《實施方案》,保險公司將工作經費資金直接打入專用賬戶,在劃撥給相關鎮辦的做法很不科學,應采用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實報實銷的辦法。比如說鎮辦確實發生了費用可以進行申請報銷,如果沒有發生費用,則不必將相關費用下劃到鎮辦財政專戶,形成鎮辦的沉淀資金。
(2)工作經費的使用要轉眼于對農險查勘的社會第三方服務機構,第三方機構發生了費用可以拿相應的票據找保險公司打款轉賬。
(3)農險經費的使用要著眼于農村協保協賠隊伍的建設,由于農業保險的發展需要,各村建立協保協賠員已成為行業的公示,建議通過一定的流程,統一行文,每村指定一名專管農險業務的協保協賠員,對于他們的服務費用,可從農業保險經費中,按勞務費用列支。
(4)工作經費中應增加對于鎮村經辦保險“考核獎勵”項目。工作經費中應增加對于鎮辦具體負責工作人員的“特崗補貼”,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7.農險承保保險機構方面不建議采用共保體,特別是一個市最好由一個單位來進行承保處理,一定要選資質較好的公司承保。
總之,農業保險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作,如何使其盡快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作流程和制度,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是政府、保險公司、農戶等各方面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