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岳 王哲 朱長永
摘要:山西永樂宮壁畫規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容豐富,畫工精細,異彩紛呈,宗教藝術在這些壁畫上得到了寬廣的發展。通過對永樂宮壁畫人物特點分析與研究,可以提高對元代人物壁畫的了解與深入,也能提高讀者對壁畫人物造型特點的興趣。
關鍵詞:永樂宮;造型;線條
在我國繪畫史上,從唐以來,人物畫發展迅速,但到宋代以后,文人畫多偏重于山水、花鳥。人物畫唯有在寺觀、洞窟、墓室等壁畫中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永樂宮壁畫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清楚的一處元代道教人物畫,它繼承了唐宋畫風,并且有所發展,在形象的多樣化和用線造型上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境界。
一、元代永樂宮壁畫人物造型特征
永樂宮壁畫都是用工筆的形式出現的,整個壁畫依然能看到唐宋的繪畫風格。在唐宋時期畫師基本都在宮廷之中活動,而永樂宮壁畫畫師的作品與前人相比,帶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因為他們接近社會生活,并體驗生活。
《朝元圖》壁畫分布在殿內的東壁、西壁、北壁,神殿后壁以及南壁東西的兩側,構圖極其復雜,畫面中八位主像人物高大無遮擋,前面的人物像都為全身像,腳踩祥云,差不多都為半身像,最后一排是頭頂祥云的人物,畫面整個置身在祥云之中,仙氣繚繞。一幅作品就占一面墻,作品中的人物布局,是主像在正中,其他人物圍繞著主像,形成一個整體,四周環繞祥云,一目了然,統一又有變化,烘托出了至高無上主神的地位,其他眾神表面看似全部面對主像,處于靜止狀態,但是仔細端詳,每個人物卻各有不同,寓動于靜。
在《君神游顯化圖》中,是以呂洞賓降生的內容開始的,把他一生的行蹤和傳說故事用五十二幅小畫來描繪出來,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呂祖畫傳。殿內東、西、南三面壁畫故事都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畫面有兩層,用云霧將其隔開,從右向左,每個故事都是用圖上的樹木、山石、云霧以及左上角的文字來敘述的。
二、元代永樂宮壁畫人物畫的線描藝術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最基本最有特色的造型手法就是線描。在永樂宮壁畫中,其中名為《朝元圖》的壁畫是整個壁畫中的經典,它位于永樂宮的三清殿,《朝元圖》的藝術價值和水平也是超高的?!冻獔D》是以墨勾勒,鐵線描和蘭葉描為主要線描手法,同時把中鋒線描運用的淋漓盡致,水平也達到極高。線描描繪的客觀對象造型簡單,生動并具有鮮明的特點,也就是將我們看到的客觀對象夸張或減弱,使其近于似與不似之間,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現畫面的整體感。這樣表現線描是最大的特點是:突破自然、對比顯明、注重表現,使線描在畫面中的整體感更加強烈,隨意而施,變化豐富的線描讓畫面更具色彩。
三、永樂宮壁畫中線的主要表現形式
永樂宮壁畫的產生與出現代表著傳統工筆重彩繪畫在元代的繼承和發展,永樂宮壁畫主要以線描和重彩勾填為主要表現基礎。衣紋的用筆采用豬鬃特別制成的捻子進行繪制,甚至有的線描都可達丈余,世界都較為罕見。畫人物時勾衣則飛舞臨風,須眉則根,根見肉,史書記載為“毛根出肉”,意思是形容云鬢,胡須,用筆精美,準確,生動。仔細觀察永樂宮壁畫,發現用筆十分講究,胡須,云鬢等這些接近皮膚的方向用筆尖細,隨之向兩側展開,而后筆畫逐漸變粗,變淡。這里涵蓋了包括了解剖,透視的理解,所以遠看這些胡須就像是從肉里面長出來的。雖然每個神像只通過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能充分的表現出神像的質感與動勢來,神像上的袍服,衣袋中細長的線條,剛勁而暢順的畫過去,就好似一條條剛線鑲在墻壁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揚的飄忽感,風動滿壁,神采照人,那通天接地一氣呵成,多達兩米開外的神像飄帶,舒展勻暢,渾然一體,沒有絲毫重筆留下的痕跡。據相關資料,這種飄帶是用一種草繪制而成的,這種草與蘆葦相似,長約一米,內部中空,既直且韌,固定在木桿上,注滿墨汁以勾勒線條,這樣既能畫出粗細一致的線條,又能顯示飄帶剛健飄逸有力,加強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繼承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準確的表現了衣紋的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系。另一方面,壁畫對筆的運行要求非常高,下筆必須準確,舒張,剛健,不允許有絲毫的敗筆,表現了畫工的高超技藝,這些正是從六朝,隋唐壁畫延續下來的優秀藝術傳統。
永樂宮壁畫在繪畫歷史上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并且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有著促進的作用,在非常多的傳統繪畫中,縱觀一些畫家的作品中都受到了永樂宮壁畫線描對其創作的影響。壁畫線描在傳統繪畫作品中被靈活運用,具有傳統魅力又不乏創新。我國傳統畫家不斷吸收永樂宮壁畫的文化精髓,保持中國繪畫藝術的純粹性和鮮明特點,并追求崇高的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審美理想,這也是作為炎黃子孫的共同任務和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孫慶.看得見的元史[M].上海.中華書局,2013-8-1.
[2]宋濂.元史[M].上海.中華書局,1976-4-1.
[3]楚啟恩.中國壁畫史[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