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梅 劉奇輝
摘要:全球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代代傳承,歷久彌新。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為主,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等等。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學校音樂課堂,要求學生學習和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初中音樂;新課程;傳統文化弘揚;高效課堂構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正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固了中華民族的根基與血脈。傳統文化是學校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那么,將傳統文化引入初中音樂課堂進而構建一個高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里耳濡目染,感受中國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位音樂教師應該思考和準確把握的課題。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出現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有曲有調的音樂詩歌,雖然今人無法領略《詩經》的音樂特色。但說明了我們傳統文化與音樂的結緣多么久遠。那么,音樂教師應該如何把握傳統文化走進音樂課堂并構建高效課堂呢?我們的做法如下: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構建高效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升學的壓力,初二就有學校很少重視音樂教學了,初三時音樂課基本上是名存實亡。這種一味追求升學率的做法,缺乏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培養,將會禁錮學生的思想。好在新課程改革后,評價有了新標準,音樂教學得到了重視,音樂教師也轉變了觀念。音樂教學是豐富多彩的,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使學生增長見識,提高學習興趣,緩解學習壓力,舒緩緊張情緒。同時在課堂上鼓勵有音樂特長的學生表演,讓音樂課堂激情澎湃,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充分調動起來,高效課堂構建也就邁上新的臺階了。
二、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構建音樂高效課堂
新課程促使音樂教師不斷的思索新的教學模式,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音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與情感時,還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納入音樂教學中。筆者以前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音樂藝術氛圍濃郁的課堂上,學生的藝術情感逐漸被調動起來,也加深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掌握。現在這種教學雖說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音樂教師們大都行動起來了。都在思考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到課堂中,從而構建一個更加高效的音樂課堂,達到對學生進行藝術思維,藝術感悟能力的培養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與歸屬感的提升。
其一: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音樂最為直接關聯的是古老的音樂曲譜、音樂器材和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戲曲與民間歌謠等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這些教學內容引入到音樂課堂上。對于樂器一類如古箏、古琴、二胡等等,教師課前應該對這些樂器進行了解,它們出現在什么朝代,有什么特色,代表作品與突出貢獻是什么,教師應該有所介紹。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將學生帶至相關的琴房與音樂室,讓學生親手觸摸這些樂器,甚至還可以現場彈奏表演,讓學生現場感受這些樂器的魅力,讓頗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樂器,激發出學生對藝術的追求,獲得感召力,這就達到建構音樂高效課堂的目的了。例如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傳統是條河》第三節清幽的古琴,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古琴,然后引入傳統文化。師生可共同欣賞或彈奏“梅花三弄”這一曲子。這節課便是傳統文化進課堂最好的范例,教師還可播放姜育恒演唱的《梅花三弄》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二:優秀傳統古詩詞也不乏為教學的優秀例子。中國古代有很多“詞”作,這些“詞”一般是用來歌唱的,很多作者在作詞時也相應的為其譜曲。只不過,一些作品的曲譜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保存下來。因而,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好引用一些后人的創作作品了。我國古代宋代與元代以“詞”“曲”為主要藝術形式。因而后人有宋詞元曲之說。例如:宋代豪放派詞人蘇軾、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等,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外拓展讓學生們了解。對于一些以古詩詞、古曲目等傳統文化元素成功創作或改編的歌曲,如胡楊林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霍尊演唱的《獨上西樓》、周杰倫演唱的《青花瓷》等等,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唱或欣賞,這樣就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深層次理解。
三、總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延伸的根基與血脈,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初中音樂教學并構建高效課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學習、熱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習慣,也有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陶濤.讓民族音樂在指尖觸控交互生成中豐盈起來——以[牧童短笛]為例談小學音樂欣賞課堂的改進[J].音樂時空,2016,9.
[2]劉雅麗.民族器樂植根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3]李彥姿.學校民族音樂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吉林省內小學增設民族音樂課程現狀調查[D].吉林藝術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