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海麗恰姆?買買提
摘要:歧義句是指漢語中獨立于特定語境之外的某些語言形式(句子或短語),其結構、內容不限于一種解釋,它存在于任何語言之中。語言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歧義句的獨特性,并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筆者通過所讀文獻資料發現,目前語言學界對于漢、維語中歧義句的對比研究相對少見。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從歧義句的定義、成因、類型、消除歧義的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
關鍵詞:漢維語;歧義;對比
歧義句既存在于漢語中,也存在于維吾爾語中,筆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從語音、詞匯、語法、詞義幾個方面著手,對比分析了兩種語言中歧義的定義、成因、作用和消除歧義的手段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歧義的定義相同
歧義句是指漢語中獨立于特定語境之外的某些語言形式(句子或短語),其結構、內容不限于一種解釋,它存在于任何語言之中。它是一種語言現象,對于它的定義不會因為存在于某種語言中而產生差異。
二、歧義句的部分成因相同
(一)漢語與維吾爾語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多義詞,多義詞在原有詞義的基礎上延伸出了許多與原詞義相關的意義,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原有的詞的內容,擴大了詞的使用范圍,這就使得它與目的語中都產生了大量的歧義句。
漢語中:他走了很久。
“走”在漢語中既有“去世”的含義,也有“離開某處”的含義。
目的語中:他買了5個蘋果。/他拿起了筆寫字。
在目的語中“買”和“拿”均用同一個詞來表示。
(二)由于口語交際中無法直接表達出標點符號而造成歧義,是兩種語言中共同存在的現象。
漢語中:我們十個一列。
有兩種含義“我們十個/一列”或“我們/十個一列”。
目的語中:蘋果多少錢?/多少蘋果?
(三)結構層次不同引起歧義的現象在漢目的語中也都是存在的。
漢語中:他們五個一組
既可以理解為“他們五個/一組”,也可以理解為“他們/五個一組”
目的語中:受沖擊的部分單位/部分受沖擊的單位
三、消除歧義的手段相同
(一)漢語與目的語中都確實存在著歧義句,而歧義的消極作用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為了更好地進行工作、交流、學習,準確地表情達意,我們就需要利用一些手段來消除歧義,對于兩種語言來說,共同的有效消歧手段就是通過語境消除歧義。
漢語中:這個文章我寫不好。
通過在句子后加一句話來構建語境從而消除歧義,“這個文章我寫不好”其后可以附加“還是你來寫吧”,意為“你比我更適合來寫”;或其后附加“你能不能幫我修改一下”,意為“我的寫作能力不夠”,幫助聽者正確領會說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目的語中:你看過了嗎?
通過在句中增加賓語來構建語境從而消除歧義,“你看過海了嗎?”或“你看過你的病了嗎?”,幫助聽者正確領會說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二)兩種語言中共同存在的消歧手段還有調整語序。
漢語中:下午他們小組出動。
這個句子可以將語序調整后表達為“他們小組下午出動”或“他們下午小組出動”,幫助聽者正確領會說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目的語中:五個老師的學生。
老師的五個學生。
可以通過調整數詞的位置,從而消除歧義,確定語義。
四、歧義的作用相同
(一)歧義的消極作用:任何一種語言中,語言的形式是有限的,而人類所要表達的內容是無窮的。以有限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無限的內容,必然出現“一形多義”現象。而這種語言現象有的可以通過語境消除,有的卻不能,剩下的這部分不能被消除的歧義句會在日常生活、工作、交流和語言表達上給我們帶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影響表達交流的準確性。例如:
漢語中:我在車上看見小磊了,你去找他回來。
這句話中由于不知道“我”在車上還是“小磊”在車上,所以對在何處可以找到小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目的語中:你去新老師宿舍樓找他。
這句話中由于“新”的修飾對象不明確,所以對于即將施事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擾。
(二)歧義的積極作用:從一般意義上看,由于歧義句的存在,使得人們有時不能準確表達想要說明的內容。但也正是由于歧義具有這種特殊性,人們才會利用它來提升廣告的魅力,增強文藝作品的喜劇效果,幫助媒體擴大宣傳效果,提升關注度等等。
漢語中:“中國移動:溝通,從心開始”。
這句廣告語是商家為了使廣告具有一定的人性化,適當利用歧義,使其既表現了本身具有的特色,又體現了歧義所帶來的奇妙效果。
目的語中:
甲:災難來了,我們村的人好害怕。
乙:孩子有什么可怕的?
甲:唉,他會奪走我們的生命的。
乙:膽小鬼。
以上的這段對話節選自一個簡短的幽默小品,小品的撰寫人利用了其中一個詞可以通過改變重音位置引起歧義的特點,使小品的喜劇色彩更上一層樓。
通過對比分析了兩種語言中歧義句的定義、成因、作用和消除歧義的手段等方面,筆者發現這兩種屬于不同語言體系的語言中存在的歧義句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在歧義句的特征、可能性、成因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1.漢譯文歧義句的特征不同
漢語是典型的孤立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其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與形態發達的目的語語言相比,漢語的歧義句更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漢譯文歧義句的可能性大小不同
漢語是注重意合的語言,他主要通過虛詞和詞序表達結構關系,語法規則也靈活多樣,不拘形式,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固定,所以,產生歧義的可能性更大。目的語是綜合性語言,具有豐富的形態變化,也有相當穩定的詞序和一定量的虛詞,造成歧義的可能性較小。
3.漢譯文歧義句的部分成因不同
(1)漢語中詞匯因素產生的歧義主要包括由多義詞和同音詞產生的歧義,而目的語中只有多義詞一個會造成歧義的詞匯因素。以下是漢語中存在的、目的語中不會出現的歧義句:
a.同音歧義。例如:
她有點jiaoqi(嬌氣/驕氣)
b.同形詞異義。例如:
我要去摘紅花。
“紅花”既可以理解為“紅色的花”,又可以理解為中藥。
(2)翻譯中語法歧義沒有漢語中表現的那么明顯。以下是漢語中存在、而在目的語中基本通過附加一些詞綴、詞語或其他手段消除的歧義句:
a.詞的功能類型不同引起的歧義。例如:
這篇稿子你給我看看。
當“給”作動詞時,“看”的主體是“我”;當“給”作介詞時,“看”的主體是“你”。
b.詞和語素同形引起的歧義。例如:
燒/水壺
燒水/壺
第一種形式中的“燒”是動詞,指“燃燒水壺”的意思,第二種形式中的“燒”在“燒水”中只是一個語素,而不是一個詞。
c.詞和短語同形引起的歧義。例如:
我要烙餅(烙餅:名詞/動詞)
d.結構關系不同。例如:
閱讀材料(偏正/動賓)
e.結構層次和結構關系都不同。例如:
喜歡/上課的老師(動賓)
喜歡上課/的老師(偏正)
f.復句的不同切分。例如:
我跑/不過他也得跑
我跑不過他/也得跑
第一種形式表示轉折關系的復句,“不過”是一個關聯詞,后一個“跑”的動作發出者是“他”。
第二種形式表示假設關系的復句,后一個“跑”的動作發出者是“我”。
g.詞序的偶合引起的歧義。例如:
“研究所受到的懲罰很重”這個句子可以劃分兩種情況:
研究/所受到的懲罰很重
研究所/受到的懲罰很重
但是目的語中也存在漢語中不存在的引起歧義的因素:固定短語。例如:
黑肚子
既可以理解為“肚子黑”,又可以理解為“沒文化”。
(3)漢語中存在、目的語中不存在的引起歧義的語義因素:
a.語義指向不同引起歧義。例如:
這些書他們都看了。
“都”既可以指“書”,也可以指“他們”。
b.語義特征引起歧義。例如:
我借了一本書
“借”具有“借出”和“借入”兩種不同的語義,從而產生了歧義。
c.參照系不同引起歧義。例如:
跑前五分鐘
既可以理解為跑步開始之前的五分鐘,也可以理解為跑步開始后的五分鐘。
但是由于目的語屬于黏著語,所以格詞綴語義表義不明確是它不同于漢語的引起歧義的語義因素。例如:
從格表示來源時,意為“哪里的”;表示起點時,意為“從哪來”。
(4)雖然在口語歧義方面漢語與目的語存在著共同點,但是在以下幾個語音因素引起的歧義只存在于漢語。而不存在于目的語:
a.單個詞輕、重讀不同引起的歧義。例如:
跑步去
“去”字重讀,意思是說不是徒步去:“去”字輕讀,意思是說去跑步。
b.由語音停頓不同引起的歧義。例如:
他/肚子難受
當重音落在“他”時,強調肚子難受的主體是“他”,不是“我”;黨重音落在“肚子”時表示難受的主體是“肚子”,不是其他部位。
五、結語
無論是漢語還是目的語,都有自己必須遵守的語法規則,這兩種屬于不同語言體系的語言中存在的歧義句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造成歧義的條件、形成的歧義句也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通過對比分析得出漢語和目的語中歧義句的特點后,能夠幫助語言學習者更好地了解歧義句,更準確地學習。因此我們對存在于兩種語言中的歧義句有著學習和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參考文獻:
[1]周治金.漢語歧義消解過程的研究[M].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周明強.現代漢語歧義識別與消解的認知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趙穎.現代漢語歧義研究新探[D].黑龍江大學,2007(05).
[4]于曉日.現代漢語歧義句功能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