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加馬麗·蘇皮
【摘要】互聯網商業保理給眾多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途徑,對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但當前互聯網商業保理存在法律定位不準確、監管缺失、信用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需完善互聯網商業保理法案細則,發揮法律對互聯網商業保理保護職責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 商業保理 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保理是現代金融擔保項目,其作用類似于民間傳統借貸中間擔保人角色。隨著現代經濟與融資日趨密切,商業保理在買賣雙方資金周轉、貨物抵押、賒銷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為市場經濟中以資金、信譽為交易雙方提供賬款資金支持的主要第三方機構。互聯網經濟與互聯網金融保理之間的互動雙贏,促進了互聯網商業保理業務發展,為眾多企業商家提供商業擔保和融資渠道,保障互聯網經濟發展壯大。我國商業保理開展較晚,相關法律框架尚未完善,導致商業保理公司的實際業務與法律制定之間不同步,加之與互聯網金融結合上存在法律漏洞,對互聯網商業保理健康發展形成風險隱患。
商業保理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互聯網商業保理是依托網絡技術平臺拓展的業務新領域,其業務運作與現實商業保理無本質區別。現實中商業保理法律制定較完善,業務涉及委托代理收支、債券抵押、代為清償、債權轉讓等融資項目,利益與擔保風險并存。在法律框架內,互聯網保理方與供應方簽訂保理協議后,互聯網保理方實則已經接管供應方整個資產運作,接管供應方與采購方之間的債權關系,成為債權人,承擔買方信用風險責任。
當前互聯網商業保理運作模式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將傳統商業保理與銀行合作方式運用到互聯網業務中,其業務往來和收支直接在網絡平臺交易,運作管理形式更靈活自由。二是利用網絡P2P平臺開展保理業務,通過P2P專業平臺介入,為買賣雙方與商業保理搭建業務交互,以大數據技術匹配供需對等的商業保理信息。互聯網商業保理的出現為眾多受資金鏈困擾的中小企業發展帶來助力。由于傳統企業融資模式和渠道存在資金固定、審核期長、手續繁瑣、服務體驗差等諸多弊端,給急需融資的中小企業發展帶來困擾。而互聯網商業保理以大數據和自身信用實力為依托,依據客戶數據為客戶提供“信用融資”“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三種互聯網保理融資服務。
當前,我國互聯網商業保理法律監管明顯滯后于互聯網商業發展,導致互聯網商業保理優勢不能完全發揮。雖然目前商業法律中《合同法》《物權法》《商業保理企業管理辦法(實行)》中有商業保理內容規定,但并沒有專項法律對眾多保理糾紛做出詳盡解讀。從相關互聯網商業保理法律法規來看,與傳統商業保理差距較大。互聯網商業保理是推動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動力,制定完善的相關法律有助于互聯網企業通過規范發展獲得商業信譽和融資,同時更好地應對全球貿易新格局。互聯網商業保理有助于促進互聯網企業間的互動雙贏,但我們也應看到由此帶來的風險性,需要以法律對其預防監管。當前我國互聯網商業保理存在法律定位不準確、監管缺失、信用機制不完善、申請人權益缺乏有效保護等問題。
法律定位不準確。互聯網商業保理雖然是商業保理的網絡版,但其法律地位至今仍存爭議,互聯網商業保理監管權限和收賬轉讓、回購業務模式都存在法律定位不準確問題,導致法律爭端不斷出現。與此同時,中央與地方對商業保理法律定義存在一定差異,國家銀保監會將商業保理定性為綜合性金融服務,而一些地方城市對商業保理定義為綜合性商貿服務。由此可看出我國商業保理至今仍沒有實現全國統一認定標準,給其法律定位帶來難題,影響了商業保理發展。
法律對互聯網商業保理缺乏統一監管標準。由于互聯網商業保理與傳統商業保理之間存在重疊和差異性,特別是一些地方與中央對互聯網商業保理解釋不同,監管作用難以形成。2018年,國家商務部將監管商業保理職能劃歸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但至今仍未完成權力移交,一些保理商家借機利用網絡管控不足逃避監管,增加了互聯網商業保理監管難度。
互聯網商業保理信用機制不完善。商業保理信用問題是制約互聯網商業保理健康運行的一大障礙。互聯網商業保理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對參與保理各方進行信用數據采集,但由于信用評估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制約,采集信用信息和風險評估存在一定差異,無法完全保障信用評估的準確性,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相關評估機制。
保理申請人權益缺乏法律保障。現代互聯網商業保理業務中,保理申請人作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應與普通消費者權益保護相一致,同樣擁有知情權、隱私權、求償權等權利。由于我國商業保理服務重點是提供融資,對債務人還款不提供擔保責任,沒有第三方機構對應收賬款提供擔保,一旦出現無力償還,保理方會遭遇壞賬困境,對互聯網商業保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互聯網商業保理發展需要對其進行法律定性,通過制定完善議事規則、強化法律監督、設置準入機制、加強信息保護等手段完善法律建設規劃。
明確互聯網商業保理法律定位。商業保理法律定位一直存在爭議,從商業保理提供的服務性質來看,作為以金融服務為內容的商業形式,將商業保理定義為綜合性金融服務更準確,因為商業保理就是為申請人提供融資、信保、收賬等金融服務,這也是商業保理運作本質,將其定義為綜合性金融服務也有利于在金融系統下統一管理。
加強法律監管力度。強化管理是互聯網商業保理發展關鍵,通過將互聯網保理納入金融統一監管體系,確立法律地位明確責權,以法律條文形式加強對保理參與方權益保護,保護保理金融業務環境安全。同時要對互聯網商業保理市場準入許可進行最低資金標準設置,各地按照區域監管實際需求進行合理調整,建立監管溝通協調機制。發揮行會組織間與社會監督作用,對行業規范和法律形式實施有效監督。監管部門要嚴格審查商業保理業務信息,堅持將信息完整、準確、及時地落實到位,同時在網絡平臺以公告形式警示違法行為,對提供虛假違規信息、泄露信息主體及時處罰追責。
強化信用監管。為實現規避防范保理風險,僅依靠央行征信無法實現對互聯網商業保理業務監管,需強化互聯網金融平臺征信建設,與央行征信體系共享大數據,實現信用、監管協同,以詳實信息降低互聯網商業保理失信幾率和融資風險。要加大對社會失信懲戒力度。司法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商業失信行為進行懲戒。同時要加強全社會誠信道德培養,將商業失信作為行為人失信記錄在案,限制其社會行為,提高其失信成本。
保護申請融資人利益。構建完善的互聯網商業保理,減少經濟糾紛,對融資申請人的權益保護尤為重要。與普通消費者一樣,互聯網保理申請人在保理融資中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加強對網絡保理申請人權益保護,是切實落實互聯網商業保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保護同時要加強對申請人知識培訓,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互聯網商業保理風險,避免因認知缺陷造成投資失誤。要啟動第三方擔保作為保護申請人機制建設,由第三方擔保機構承擔申請人風險,實現對保理合同雙保,有助于申請人更專注于融資和業務打理。對于形成的經濟糾紛要通過互聯網平臺和行業組織進行金融維權,借助網絡和行業協會解決糾紛,更好地保護申請人合法權益。
(作者為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科研計劃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我國企業在中亞跨文化適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XJEDU2017RS05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段利勇:《商業保理助力破解鋼鐵產業鏈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冶金財會》,2017年第10期。
②趙培培:《P2P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模式分析》,《商場現代化》,2016年第12期。
③黃國平、范鐵光:《我國互金平臺的行業態勢與發展特征》,《銀行家》,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