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霞

【摘要】目的:討論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檢驗與臨床診治方法。方法: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選取我院的56例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而后隨機將這5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予以G試驗)與研究組(予以GM試驗),觀察指標: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不同類型曲霉菌臨床表現。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的1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的60.71%,P<0.05。寄生型曲霉菌與侵襲性曲霉菌的各項臨床表現差異明顯,P<0.05,其中寄生型曲霉菌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咯血,區別于寄生型曲霉菌與侵襲性曲霉菌的最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結論:GM試驗在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檢驗中具有較高的準確度,應依據曲霉菌類型的不同,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手段,以提高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診治效果。
【關鍵詞】肺部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驗;臨床診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R17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073-01
曲霉菌(Aspergillus)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其通常分布于人體的各個角落,該種真菌主要是以寄生的形式在患者的身體內進行繁殖,其危害性較大,若數量增多,將容易引起患者的肺部感染,或者是導致患者出現其他疾病。正常人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將不易感染肺部曲霉菌病癥,所以,患有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患者大多為免疫力較為低下的患者。肺部曲霉菌感染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病癥,該病癥會隨著病情的耽誤,導致患者的肺部曲霉菌數量越來越多,致使嚴重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及早的發現與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對此,本文對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微生物檢驗與臨床診治方法進行了探析,詳情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選取我院的56例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而后隨機將這5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28例,其中男女比例為15:13,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為(49.0±12.0)歲;研究組28例,其中男女比例為16:12,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為(49.5±12.3)歲,上述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均知情,并已簽署研究同意書,所選58例肺部曲霉菌感染病例也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病癥患者。(2)合并意識及精神障礙患者。(3)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微生物檢驗 對患者的痰液進行采集,并對其進行微生物檢驗,檢驗結果呈陽性。GM試驗是以酶聯合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檢驗,當檢驗結果系數I>0.5時,則表明此次研究結果呈陽性;G試驗主要是對葡聚糖的含量進行監測,若葡聚糖的含量>10pg/ml,則說明此次研究結果呈陽性。
1.3 觀察指標
首先,觀察兩組患者的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包括有寄生型與侵襲型;其次,觀察兩組患者的不同類型曲霉菌臨床表現,包括有發熱、咳嗽、咯血、啰音以及呼吸困難。
1.4 統計學分析
文中數據均以通過SPSS22.0軟件的計算,計數資料表示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用t進行檢驗,若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的1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的60.71%,P<0.05,見表1。
2.2 不同類型曲霉菌臨床表現比較
寄生型曲霉菌與侵襲性曲霉菌的各項臨床表現差異明顯,P<0.05,其中寄生型曲霉菌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咯血,區別于寄生型曲霉菌與侵襲性曲霉菌的最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見表2。
3 討論
3.1 曲霉菌的特性
曲霉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其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環境中,人體的肺部若受到曲霉菌的感染,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患者發生支氣管擴張、哮喘以及肺部腫瘤等不良病癥。曲霉菌屬于真菌,是真菌的一個亞型,其在人體抵抗力較低情況下,可導致患者的呼吸道出現感染現象。曲霉菌主要以寄生的形式進行繁殖,其主要的分布部位為人體的口腔、肺部以及皮膚的褶皺處,曲霉菌可在任何條件環境下進行生長與繁殖,屬于無性繁殖,其在繁殖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無性孢子,在人體抵抗力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其將很容易誤吸入無性孢子,致使無性孢子在患者的肺部開始逐漸生長與繁殖,隨著繁殖數量的增減,曲霉菌會對患者的各個身體部位進行侵襲,主要的侵襲部位有大腦、肺部等。肺部曲霉菌的發病率在臨床上相對較低,引發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為患者在一定條件下吸入過多的曲霉菌而導致出現感染,其中侵襲型肺部曲霉菌的發病率在臨床上的發病率相對較高。長期服用或濫用抗生素類藥物及激素類藥物將導致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逐漸降低,致使增加患者發生肺部曲霉菌感染的機率。現階段,由于臨床上對于分布在肺部上曲霉菌缺乏一定發的認識,加之診斷水平相對較低,致使將極大的影響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診療效果,導致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嚴重者,還會進一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2 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微生物檢驗及臨床診斷
當前,臨床上常用的肺部曲霉菌檢驗方法有痰液培養、GM試驗以及G試驗,在這三者微生物檢驗中,痰液培養對肺部曲霉菌的檢驗效果最差,根據本文此次的研究數據顯示,在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微生物檢驗的過程中使用GM試驗與G試驗后,研究組患者的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的10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曲霉菌感染微生物檢出率的60.71%,P<0.05,上述研究結果說明,與G試驗相比,GM試驗的檢驗結果更優,所以在對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進行微生物檢驗的過程中,為準確的得出檢驗結果,應多使用GM試驗監測方法,以提高肺部曲霉菌的陽性檢出率。GM試驗又被叫做半乳甘露聚糖試驗,該實驗的主要實施原理為有效的檢測患者曲霉菌細胞中特有的多糖成分,該成分會在曲霉菌繁殖及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進行釋放,有效的檢測半乳甘露聚糖的含量可對肺部曲霉菌病癥的特異性與敏感性進行準確的判斷,且GM試驗還具有檢驗方法簡便快速及無創傷性的優點。當然,微生物檢驗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臨床上也經常性會借助于影像學等手段來對患者肺部曲霉菌的感染情況進行診斷。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咯血、啰音以及呼吸困難等,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寄生型曲霉菌與侵襲性曲霉菌的各項臨床表現差異明顯,P<0.05,其中寄生型曲霉菌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咯血,區別于寄生型曲霉菌與侵襲性曲霉菌的最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醫護人員應根據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起到快速緩解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疾病恢復速率的功效[1]。
3.3 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使得臨床上對于肺部曲霉菌的認識與治療日益提高,臨床上治療該病癥的主要治療手法為藥物治療法與手術治療法,其中藥物治療主要以兩性霉素B、卡泊芬凈以及伏立康唑等藥物為主,但是,由于各種抗菌類藥物的濫用,導致患者對相關抗菌性藥物將產生一定的依賴性,致使降低治療效果,造成患者病情的加重以及死亡率的逐年增高。現階段,有部分醫學學者提出了藥物治療聯合手術治療的觀念,該種治療方案的實施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GM試驗在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檢驗中具有較高的準確度,應依據曲霉菌類型的不同,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治療手段,以提高肺部曲霉菌感染病癥的診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小平.肺部曲霉菌感染患者微生物檢驗與臨床診治方法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2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