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 楊柳青 朱英箭
【摘要】目的:探析原發性腹壁疝應用開放性、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接收的原發性腹壁疝者84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法分設組別。實施開放性術式治療對比組,實施腹腔鏡術式治療研究組。觀察兩組的術后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率。結果:對比組的術后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情況均長于研究組;對比組的并發癥率為26.19%明顯高于研究組的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開放性手術療法,對原發性腹壁疝者實施腹腔鏡術式治療,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開放性手術;腹腔鏡手術;原發性腹壁疝
【中圖分類號】R8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083-01
在外科疾病中,原發性腹壁疝屬于多發性病癥,其病發機制以腹壁內張力下降、腹腔內壓力增高相關;當病情發作后,若臨床治療開展不及時,則能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手術方法是目前臨床治療此疾病的常用手段,其中開放性術式是以往臨床治療方法,由于易引發術后并發癥發生,使得整體治療療效不佳。腹腔鏡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微創術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1]。本文以我院接收的原發性腹壁疝者84例為研究對象,經分別行開放性和腹腔鏡手術治療,歸納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此次研究病例所取時間為2015年5月~2017年2月,以我院接收的原發性腹壁疝者84例為研究對象,排除伴嚴重神經功能異常者,伴手術禁忌癥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據數字隨機法分設組別。在對比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齡24~62歲,均齡(46.6±2.3)歲;側腹壁疝8例,股疝12例,腹股溝疝22例。在研究組42例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25~63歲,均齡(47.5±2.4)歲;側腹壁疝9例,股疝13例,腹股溝疝20例。對比所選患者的基線資料,數據間相比(P>0.05)。
1.2 方法
實施開放性術式治療對比組,予以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順著腹壁疝中部位把皮下組織與皮膚切開,將皮下組織充分游離至疝囊部位,便于將疝環暴露出來,隨后將疝內容物、粘連分離。補片的選擇盡量適宜,以不低于疝環邊緣5厘米為最佳,用縫線對補片四周加以固定后,對皮膚與皮下組織進行縫合。
實施腹腔鏡術式治療研究組,予以患者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后,經腹壁疝位置對穿刺點合理選擇,構建氣腹,對氣腹壓力合理設置,即CO2為12mmHg。先置入一個Trocar,其長度為12厘米,然后將腹腔鏡置入便于對患者腹腔情況進行探查,在直視下置入2至5個Trocar,其長度均為10厘米,將腹壁疝的內容物、粘連分離。通常選擇應用聚四氟乙烯與聚丙烯的復合補片,其大小應不低于疝環邊緣5厘米,每個補片邊緣固定間隔是1至1.5厘米,將懸吊縫線分別縫于補片的四周固定皮下,縫合時經Trocar向腹腔內置入懸吊縫線。待縫合好補片后將氣腹解除,對開口進行縫合。術后,經對患者進行為期2年隨訪,觀察患者術后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對比組與研究組的術后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情況;比較觀察研究組和對比組的術后并發癥率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的處理可應用軟件SPS23.0,用t檢驗計量資料組間結果,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結果。統計學有差異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術后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
在對比組42例中,患者的術后疼痛時間(11.4±2.6)天,手術時間(123.42±21.33)分鐘,住院時間(12.7±2.9)天。在研究組42例中,患者的術后疼痛時間(7.4±1.8)天,手術時間(84.42±12.53)分鐘,住院時間(9.4±2.2)太天。經比較,對比組的術后疼痛時間、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情況均長于研究組(t=8.196,10.217,5.875,P=0.001<0.05)。
2.2 對比并發癥率
在對比組中,有11例術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占其比例26.19%,其中3例山復發,3例血腫,5例術后感染。在研究組中,有3例術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占其比例7.14%,其中1例疝復發,2例血腫。經比較,對比組的并發癥率明顯高于研究組(X2=5.486,P=0.019<0.05)。
3 討論
原發性腹壁疝多表示腹內臟器經腹壁薄弱區域或先天孔道向體表提出而形成的疝。手術方法是目前臨床治療原發性腹壁疝的常用手段,而對于此疾病,修補薄弱肌層或腹壁缺損是臨床開展手術治療的關鍵[2]。開放性手術療法是以往臨床常用治療手段,雖然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引發術后并發癥發生,術后疼痛強烈等,從而能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伴隨近幾年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及研究的深入,腹腔鏡術式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其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和出血量少等優勢,深受患者青睞,而且對患者接受腹部手術治療質量具有重要作用[3]。另外,與開放性手術相比,腹腔鏡術式的開展是通過構建氣腹后將腹腔鏡置入開展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中無需將患者肌肉組織情況暴露出來,能有效減小術后感染情況的發生,同時還能使患者術后血腫情況的發生降低。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原發性腹壁疝者84例為研究對象,經對上述闡述的歸納總結,并結合所得結果得出,腹腔鏡術式的應用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使術后并發癥率減少,加快患者機體恢復,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行腹腔鏡術式治療期間,對氣腹構建時,為防治損害粘連臟器,穿刺點的選擇盡量避開切口,并進行仔細全面探查,防治遺漏情況發生,分離粘連時,做到操作謹慎,避免對腸管帶來損害,特別對髂外血管加以注意。
總之,相比開放性手術療法,對原發性腹壁疝者實施腹腔鏡術式治療,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俊,商艷霞,馮梅,等.腹腔鏡與開放式手術治療腹壁切口疝的臨床效果比較[J].西南國防醫藥,2017,27(11):1178-1180.
[2] 曹景愷,任重,王曉輝,等.腹腔鏡與開放性手術治療原發性腹壁疝的療效比較[J].浙江臨床醫學,2018,20(2):279-281.
[3] 王保華.腹腔鏡和開放性手術治療原發性腹壁疝的療效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6):3071-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