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積極心理學、個人中心療法理論、認知行為模式為理論依據,設計高職院校貧困生自信心團體輔導方案,包括團體成員的招募與甄選方式、團體輔導設置、團體領導者與團體成員、團體設計總方案、團體效果評估,并提出圍繞團體目標設計團體活動、團體輔導活動開展要注重幫扶方式和注重情感體驗及活動后分享等建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職院校 ?貧困生 ?自信心 ?團體輔導 ?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123-03
高職院校貧困生作為大學生的一個特殊群體,長期以來受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貫徹落實“決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精神,各級政府及高校認真落實“獎、貸、助、勤、減、補(免)”六位一體的貧困生資助政策,有力地保障貧困生不會因經濟問題而輟學。然而與普通學生相比,由于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的特殊性,高職院校貧困生面臨學習、生活、就業等多重壓力,心理發展呈現出獨特性,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人際關系敏感、閉鎖等心理劣勢,進而使其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未來就業質量等方面處于劣勢,影響到其后續的人生發展。
團體輔導即團體心理咨詢,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美,90年代初傳入我國。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助人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往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個性的助人過程。國內外研究表明,團體輔導對幫助人們改變和成長有很大效能,其干預方式在貧困生心理健康中能取得顯著效果。本方案擬通過團體輔導模式,側重設計深層次挖掘團體成員的積極特質、積極情緒的活動,幫助高職院校貧困生認識自我、設計自我,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積極情緒體驗,從而提升自我的信心。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自信心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是本方案重要的理論基礎。Wong等人強調讓來訪者體會治療者的積極認知和積極情緒,從而激發來訪者自身的積極能力,促進其成長,提高心理輔導的效果。對于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團體心理輔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方案在進行自信心干預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時借鑒已有的研究,主要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注重挖掘培養團體成員的積極認知、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特征、積極行為等積極特質,注重引導團體成員分享積極心態、行為,從而提高團體成員的自信心,展望未來。
(二)個人中心療法理論。個人中心治療理論是由羅吉斯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美國所創立的一個心理治療取向,強調人的正面成長和發展,并且非常著重治療師本身的態度如一致、真誠、無條件考慮和同理心等,而非治療的技巧。高職院校貧困生自我學習能力較強,而往往很獨立,其面臨的問題大多是由于情緒和認知層面的困惑和偏差引起的,所以團體的定位以教育性和發展性為主,而不是治療和干預。因此,個人中心療法的理念貫徹團體始終,形成領導者的基本態度和根本目標。
(三)認知行為模式。認知行為模式由A.T.Beck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著眼點,放在來訪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來訪者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選擇認知行為模式是因為高職院校貧困生存在自尊低下、負面情緒過多、壓力大等問題,而認知行為模式對于培養積極情緒、改善行為層面的障礙等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本方案在設計某些單位活動時,借鑒了認知行為模式的相關理念和技術。
二、高職院校貧困生自信心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
(一)團體成員的招募與甄選方式。可采用在網上(QQ、微信、微博)招募、在校園內粘貼海報等方式,并通過面談篩選出適合參與團體的高職院校貧困生。篩選的標準為:(1)家庭貧困,經濟條件較差,缺乏自信心,并經學校勤工助學中心審核認定的貧困生。(2)能保障按時參加每次訓練。(3)有改變自我的意愿,有正常的交流能力,愿意對團體負責。將最后篩選出來的成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人數相同,并在性別、專業、年級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二)團體輔導設置。具體如下:
1.團體名稱。團體名稱需要符合本團體的性質,針對團體目標設定。本團體名稱為:發現最美的自己—— 貧困大學生自信心成長小組。
2.團體目標。本團體的整體干預目標是提高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自信心水平,促使其自我成長。
具體目標是:(1)促進成員發現獨特的我,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愛好、能力、優勢等,提高自尊和自信;(2)培養成員的積極的情感能力和積極的認知能力,引導其正確認識和接納貧困;(3)緩解成員在生活中體驗到的壓力和焦慮,幫助其解決人際交往、時間管理、職業規劃等實際問題,獲得積極發展。
3.團體性質。本團體是教育成長型團體,以提高團體成員的自信心為主要目標;本團體是結構性團體,每次團體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和詳細的方案設計;本團體成員均為廣西某高職院校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具備不同程度的低自尊心理劣勢,有強烈想提高自信心的意識,屬于同質性團體。
4.團體時間和次數。團體次數共7次,每周1次,持續7周。每次團體活動時間為2.5小時。
5.團體場所。多媒體教室或活動場地,要求椅子可以移動;環境安靜、舒適、溫馨,使人情緒穩定、放松。
(三)團體領導者與團體成員。具體如下:
1.團體領導者及訓練背景。團隊領導者1名,要求有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背景,個體、團體咨詢經驗豐富。團體助手2名,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及心理咨詢實踐經驗,在團體輔導開始前同意接受團體領導者的培訓。
2.團體成員。按照篩選條件,篩選40名貧困大學生,并將40名貧困大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為實驗組,另外一組為對照組。
(四)團體設計總方案。7次團體活動的概覽見表1。每一次活動都有自己的分目標及活動內容,7次團體活動的分目標之間又蘊含著邏輯順序,都是為團體的整體目標服務。團體輔導的進程依時間順序分為初始階段、過渡階段、工作階段、結束階段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始階段,即第一單元的“緣聚你我”。該階段的目標是幫助團員相識,澄清團體目標,擬定團體契約,形成團體規范。首先,用“相識接龍”“無家可歸”活動活躍氣氛,拉近成員之間距離。其次,用“滾雪球”促使成員進一步相識,建立互動關系。最后,通過“信任之旅”和討論“團體契約”,讓成員通過助人與受助的體驗,增強對他人的信任,建立團體成員之間需要共同遵守的契約和規范。
第二階段:過渡階段,任務是發掘積極人格的特質,即第二單元的“發現獨特的我”。首先用“相似圈”活躍團體氛圍,增加成員熟悉程度。其次,在“我的柑橘”和“獨特的我”活動中了解自己的優點與限制,看到自己與他人的獨特之處,學習接納自己和接納其他人。最后,“天生我才”找到自己欣賞的具體特征,為增強自信心,為發展獨特的人生規劃奠定基礎。
第三階段:工作階段,是完成團體的具體目標即自信心的構建,第三單元到第六單元都屬于這個階段。該階段的目標是引導成員懷著感恩的心認識和接納貧困,提高成員人際交往能力、管理時間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從而增強團體成員的自信心。
第四階段:結束階段,即第七單元“心的起航”。該階段通過“愛心祝福”讓成員體驗關愛他人和被他人關愛的感受,處理離別情緒。“生涯幻游”“我的五把金鑰匙”和“明天會更好”則引導成員思考和規劃未來;自信、樂觀面對未來。
(五)團體效果評估。心理測驗:采用相等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實驗設計。團體心理輔導前后,主要采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社會支持領悟量表(PSSS)和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成員進行問卷測試。
自我評估:每次團體活動結束后,指導者要求實驗組成員對自己的參與程度進行評定。全部團體活動結束后要求實驗組成員進行自我評估,并填寫《團體效果自我評價表》。
三、對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思考和建議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輔導對提高高職院校貧困生自信心有較好的效果,其活動形式深受學生的歡迎和認可。在進行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時應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圍繞團體目標設計團體活動。任何一種活動都是一種手段或工具,都是為團體目標服務。在設計時應考慮到整體目標和每個階段的目標,精心設計團體活動,避免活動過多或過少。同時,領導者要選擇、設計自己熟悉或有把握的活動,避免帶領不了解、不熟悉的團體活動。
第二,團體輔導活動開展要注重幫扶方式。團體輔導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幫扶方式。貧困生比非貧困生表現出更高的抑郁、焦慮、自卑、人際關系敏感等不良的心理特征,我們在活動中要盡量避免使用“貧困”“經濟困難”等詞,在招募成員方式要確保在自愿前提下完成成員篩選,要尊重本人的意愿。
第三,團體輔導活動開展注重情感體驗及活動后分享。團體活動開展應注重情感體驗及活動后分享。一方面能更好引導成員認識和接納自我;另一方面能讓成員體驗關愛他人和被關愛的感受,能在情感上感覺被支撐、被承認、被接納,從而促進成員自信心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滌,李華.貧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8(5)
[2]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戴嘉佳,蔡太生.心理咨詢師培訓班學員的人格特征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3)
[4]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南亞娟,李紅燕.一例焦慮性神經癥的心理咨詢案例分析[J].學理論,2017(21)
[6]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鄧彩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方案設計[J].統計與管理,2017(3)
【作者簡介】謝晶星(1985— ),女,廣西賀州人,碩士研究生,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組織人事處組織科科長,講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