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來》一書中指出, “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今天的社會,已經不單純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時代了,今天的社會,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外在能力與內部修養的結合。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養成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從小到大逐步積累起來的文化修養與人文底蘊。小學語文是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的重要性讓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不得不重新定位小學語文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小學生;核心素養
《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里來》一書中指出, “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那么,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一、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語感能力
閱讀是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小學語文的閱讀,大體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大方面。那么怎樣在閱讀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一)讀的通順,感知語感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塞鴻秋 潯陽即景》時,描寫潯陽秋景的每一句都是獨立存在的,對于這樣一段話,只有先要求學生誦讀時做到讀音正確,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添字,不重復字句,不斷讀,不讀破句,連貫地讀,停頓適當,也即讀通讀順,才能初步感知這首元曲寫景的壯觀與美,這樣才能初步形成語感。
(二)反復朗讀,形成語感
例如教學《軍犬黑子》一課時,讓學生讀一讀:“黑子嗷的嚎叫一聲”,體會這里心理描寫的作用。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課文寫三處黑子找到小偷時表現所用的詞不同。這實際上是一個語感圖標,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用詞越來越準確。在我們小學語文的教材選擇上,選入文本的經典作品,都是經過反復推敲過的,無論從教育意義還是文學位置上都是值得小學生認真學習的,教師要在自己的教學中抓住重點的、精美的詞或句作為語感培養點,通過誦讀欣賞、理解、領悟,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更高一步的提升。
(三)美文誦讀,提升語感
美讀,也就是有感情地誦讀。教學中,當我們遇到一篇優美的文章時,抓住重點詞、句、段反復誦讀有助于學生對美文的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帶著感情色彩的朗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快速抓住主題,對文章的美進行欣賞。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能夠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認識。
(四)誦讀文本,沉淀語感
語文教材作為學生的主要語感對象,學生通過活記樂背,積累言語材料,積淀語感經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一篇精讀課文在講課之前,一定讓學生做好預習,熟讀課文,并且搜尋與課文相似的文章進行對比的讀,搜索文章中引用的名言或古詩及各種知識,以備教學中應用。如教學《三峽之秋》時,引導學生多次反復誦讀,使學生對三峽秋天描寫的句子特別熟練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讀名家名著,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縱觀一個人的語文素養,關鍵在于個人對語文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用到今天同樣適用。我們看到當一個人的文學素養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身上形成一種富有獨特味道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對課標進行深入解讀,普遍認為小學語文多讀書是關鍵。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從古至今,但凡語文大家都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細細品讀歷代的文學大師,哪一個不是滿腹經綸。時代發展到今天,放眼再看我們今天的小學生的閱讀量,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閱讀量都非常低,據調查平均閱讀量應在國家出臺標準的20%以下,尤其是農村小學更甚。為了幫助孩子們對語文的積累,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晨讀時閱讀經典名著20分鐘以上,并且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多少都可以,同時建議學生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還有優美的句子和詞語。定期一周內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本周的讀書心得。這樣幾年下來,我所教班級的孩子的閱讀量有了明顯提高,包括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沈石溪動物小說》《楊紅櫻小說》《綠山墻的安妮》《海底兩萬里》等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饑似渴的閱讀對象。
三、受學校傳統文化熏陶,誦讀經典詩詞,背誦名篇名句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以詩書禮儀文明中外,中國更是詩的國度,上至《詩經》《離騷》,中間魏晉南北朝文化,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真的是璀璨輝煌。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詞歌賦,,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剛剛接手的一年級新生,我也從最潛顯的三字經、弟子規開始讓學生進行背誦。課前請一名孩子上臺背誦并和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幾年下來,我們班級的孩子們在經典詩文的積累數量相當驚人,范圍涉及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既有古代的經典,也有現當代的佳作。連《短歌行》《將進酒》《赤壁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古詩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宋詞中的一些經典也讓學生背誦。堅持讓學生每天晨讀,背誦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篇章,久而久之,孩子們由開始的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學習,參加學校傳統文化大賽時,各個表現出色,我們班級在經典誦讀上明顯優于其他班級,學生的學習熱情完全被帶動起來。
側重課內閱讀,關注學生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沉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每天一首的天長日久的積累,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文學修養,文化底蘊。
四、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主動積累的能力
愛因斯坦的經典名言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我們知曉,語文學習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主動的、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文學修養、文化底蘊才能得以提升。我國語文教學大師于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
(一)課內外作業布置上側重讀書為主。在學習四年級下《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四季不同時期的詩句;學習五年級上《大海》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鴿血染紅的求救信》時,讓學生收集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在學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通過布置這樣的作業,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寫作能力。
(二)對課文內容進行二次創造,續寫輝煌。
五、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以玩促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時代,我們及我們的學生們了解世界和古今中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互聯網,合理利用互聯網有助于學生有效的積累知識,拓寬眼界,擴大格局。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那么,讓孩子們將所見所聞所積累的文學、知識轉變為寫作,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深入思考了。
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只要我們的學生堅持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那么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在文化修養和文學底蘊上完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養成,為今后中學、大學乃至一生打好堅實的文學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茹捐.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