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宗余
摘? 要:本文對康復性體能訓練的概念進行溯源,并對其內涵進行廓清,展示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進展,說明其是一門結合多種相關學科理念的一門新興學科,其訓練體系實質上分為預康復和損傷康復兩個層面,根據病程階段和康復目的不同又細分有若干種類型,最后選取在國內開展較好、具有量化數據支撐的小樣本實驗設計和個案研究成果進行述評。
關鍵詞:康復性體能訓練? 理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b)-0015-02
1? 概念溯源與內涵探討
康復性體能訓練(Prehabilitation)亦稱之為體能康復訓練,緣起1942年Rowntree在美國醫療部門對軍士入伍的檢查。
康復性體能訓練既不是康復醫學的一種具體手段,也不是“全面康復”的某個階段,而是以體能訓練方法為手段的身體運動機能的康復,結合康復醫療與體能訓練兩方面的優勢,它與醫學范疇的康復最大區別是結合運動技術,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通過身體姿勢、核心力量、動作模式等功能性練習達到特定康復目標。
2? 康復性體能訓練的理論進展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康復性體能訓練有效結合運動醫學、功能康復學、運動訓練學以及運動營養學等多學科的理念,全方位地對運動員進行體能恢復訓練,并與運動專項訓練相結合,通過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的評估,找出容易造成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原因,并采用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法并輔以營養支持,幫助運動員提高身體健康水平,有效地防治運動損傷,使運動員的機體功能和體能水平能夠滿足專項訓練的需求。
訓練體系包含預康復(prehabilitation)和損傷康復(rehabilitation)兩方面,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前者無論在國內外都是比較新的理念,在對運動參與者身體薄弱環節進行診斷的基礎上通過針對性的訓練干預,避免受傷或減少受傷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害程度;后者是傳統意義或狹義的。吳爽爽等認為體能康復訓練也包括運動員在健康狀態下進行的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訓練,但筆者認為這與普通的體能訓練和為競技而準備的體能訓練更為貼近,已脫離康復性體能訓練的范疇。
根據擬解決的問題和目標劃分,訓練體系包括損傷急性期、醫療康復期、康復體能期、體能訓練期4個階段。 根據康復目的不同,可分為機能康復型,防病型,功能康復型,核心強化型,神經康復型,肌群康復型,平衡和關節康復型,拉伸康復型體能訓練。
3? 康復性體能訓練的實踐進展
運行體系的運作方面,與競技體育高度職業化的歐美相比,中國運動康復在競技體育中實踐應用剛起步。相關科研人員更是匱乏。國外運動隊中參與康復性體能訓練的人員包括醫生、康復師、運動訓練員、體能教練和專項教練。(1)醫生做診斷和處方治療;(2)康復師負責受傷或術后在康復機構的恢復;(3)防護師協助康復,實施預防傷病的措施;(4)體能教練幫助提高體能素質,調配出適用于專項運動的最佳素質組合和體能,使運動員掌握合理的運動技術。國內的教練和隊醫尚且有較大的人才缺口,更缺少康復師和防護師來銜接醫生和教練之間的工作,幫助運動員完成恢復過程中的重要過渡階段。
可喜的是,近年來實踐案例逐步增多。
霍興華對壘球運動員易發生運動損傷的發力源、著力點和力杠桿部位如肩、膝、腰、肘關節設計預防性康復性體能訓練方案并對每一階段訓練結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訓練后上下肢爆發力、腳下快速移動能力、上肢和腰腹肌肉耐力(核心控制能力)、下肢穩定性、身體協調能力都有明顯改善和提高。對1名拳擊運動員賽后出現的腰椎間盤突出這一顯著的運動損傷,在測量肌力、體成分和身體圍度等指標并進行數理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安排三階段為期10個月的康復性體能訓練,前后對比發現有效改善傷病和機能水平。針對1名柔道運動員的賽后腰肌勞損情況,采用類似拳擊運動員的賽后康復方法理念,訓后其肌群、關節的運動能力有顯著改善,身體成分亦發生明顯變化,更加符合專項要求。
李欣根據青少年男子足球隊運動員競賽、訓練和生長發育特點,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腿部連同踝關節的輕度損傷,常見損傷類型是擦傷、挫傷、韌帶損傷,急性損傷發生率高于慢性損傷,設計康復性體能訓練方案,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康復訓練后的FMS測試總評分具有顯著性差異,對于改善運動員下肢運動能力效果明顯。
胡好等運用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對70名競走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病部位和總體頻度、損傷類型、原因及數據表現、現有治療措施選擇頻度等的研究基礎上,對預防型體能訓練和損傷后訓練的策略和內容都給出具體的方案計劃。
劉貴博,劉溥對北華大學體育學院30名大學生進行預防型知識調查問卷,顯示運動員在接受康復性訓練后,感覺效果非常顯著和顯著的人數占總體的83.3%,感覺不顯著的原因一方面是個體差異,也受到接觸訓練的時間長短的影響。
4? 結語
康復性體能訓練從理念到方法,引入國內的時間較短,是一項較新的體育保健理念,廓清其概念、內涵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有利于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并促進其發展。國內體育工作者始終在不斷地積極嘗試相關方法的運用,在運動員損傷恢復和預防并減輕傷痛方面取得許多定性方案和量化數據實證結論。今后,結合多學科的文獻研究、實地訪談、問卷調查和實驗設計需要不斷加強,發揮優勢以促進康復性體能訓練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更多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時.功能性訓練在康復體能訓練中的應用[J].體育科研,2012(4):85-88.
[2] 崔長軍.運動訓練中體能康復訓練的作用[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10):159-160.
[3] 張忠林.論運動訓練、體能訓練、體能康復訓練三者的辯證關系[J].運動,2017(9):3-4.
[4] 吳爽爽,喬勇,楊永紅,等.淺析體能康復訓練在運動訓練中的功能和價值[J].搏擊(體育論壇),2012(9):47-48.
[5] 陶小平,陳偉.康復性體能訓練在我國運動訓練中的研究和實證應用[J].四川體育科學,2007(4):69-71,73.
[6] 陳方燦.淺談國外康復性體能訓練的一些理念和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2006(10):95-96.
[7] 王英.體能康復訓練在運動訓練中的功能與價值探討[J].運動訓練學,2017(30):41-42.
[8] 霍興華.康復性體能訓練在女子壘球項目中的應用[J]. 湖北體育科技,2014(7):629-631.
[9] 霍興華.拳擊運動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性體能訓練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4(3):35-38.
[10]霍興華.優秀柔道運動員腰肌勞損的康復性體能訓練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4(5):39-52.
[11]李欣.康復性體能訓練在青少年男子足球運動員運動損傷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7):77-78.
[12]胡好,王傳平,王衛星,等.我國優秀競走運動員運動損傷特征及康復性體能訓練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11(6):65-76.
[13]劉貴博,劉溥.龍舟運動員運動傷病防治及康復性體能訓練研究[J].現代交際,2015(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