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肖
摘 要: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鮮明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本文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切入,通過深入思考和認真總結,剖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和體現的當代意義以及在新時代的繼承和完善,初步認識到實踐發展是理論創新的源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人民為中心;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16-02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從中國共產黨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來看,無論是革命、建設時期,還是改革、發展階段,歷屆領導集體都能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征相互結合起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提出符合國情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指導思想,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和外延,一次又一次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是不變的價值追求和理論導向,體現在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和具體環節中。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全黨和全國的指導思想與行動綱領,進一步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極端重要性,為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必須一以貫之、不斷充實和完善。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為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盵1]這句話表明,無產階級開展各項運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具有鮮明的群眾性和階級性。因此,無產階級的運動才會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匯聚起強大的力量。這一思想觀點,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活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堅持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是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方法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與當時的國情緊密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靈活運用、推陳出新,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提供了思想指引。毛澤東同志曾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講道:“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盵2]這段講話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與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體現的價值追求一脈相承、高度耦合。正是在這種人民立場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贏得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由此可見,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生動體現,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二)堅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核心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局勢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機遇和挑戰并存,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積極探索發展路徑,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與時俱進、創新成熟。這些思想理論都閃耀著科學社會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火花和思想光芒,格外強調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重要性。比如,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講到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科學發展觀中,表明“核心是以人為本”;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明確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等等。
在這些飽含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思想理論的正確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變得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民族自尊心、認同感、凝聚力空前增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當代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提出,順應了現階段我國社會進步的客觀形勢,具有很強的政策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為黨中央重新分析現狀、加強頂層設計和提升治理能力、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明確了目標,體現了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擔當意識。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提出順應了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堅定道路自信,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建設偉大工程、奮力推進偉大事業、堅決進行偉大斗爭、勇毅實現偉大夢想,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自覺地把有利于推動改革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貫徹到治國理政實踐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具體環節中,解決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在保障人民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面貌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實踐基礎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價值依據
在黨的十八大結束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擲地有聲地發出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3]此外,他也指出:“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盵4]為了堅持初心和履行承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時刻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心民生動態、了解基層狀況,主動回應人民期待,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極力維護全國各族人民平等參與、共同發展的權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惠民舉措和蹄急步穩的重大改革,把為人民謀利益的觀念落實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生動實踐中。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適時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的過程中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匯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全體人民的廣泛參與中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三、“以人民為心中”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的繼承和完善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因此,我們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完善,從而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的繼承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生動概括和凝練表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發展大勢、把握歷史規律,追求“最大公約數”的永恒信念。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和治黨治國治軍,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方針政策,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些理論聯系實際的戰略布局和切實舉措,都是在努力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良好效果。在這一點上,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所凝聚的核心價值和實質內容是一脈相承的。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的完善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品質和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獲得長足發展的必備的思想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盵5]無論時代風云如何激蕩,堅定的為民情懷和人民立場始終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歷史進程中的題中應有之義,不會隨著實踐環境的改變而偏離正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04-1005.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3.
[4]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