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重
摘 要: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中剖析了舊唯物主義的教育觀,舊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維護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肯定了環境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但舊唯物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過度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從而走向極端化——“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導致嚴重的后果即造成社會的割裂和階級的對立。馬克思立足革命的實踐展開了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和超越,科學闡述了環境、教育和人的活動的關系,實現了三者的辯證統一,從而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其實踐教育觀。新時代,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的實踐教育觀對于指導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教育觀;高等教育;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039-02
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教育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在思想史上便有諸多流派對教育問題進行深入解讀,自然便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教育觀。以愛爾維修、孔狄亞克等人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突破唯心主義的束縛,形成了唯物主義的教育觀,但由于其脫離實踐,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其自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而其最終必然走向滅亡。
一、舊唯物主義教育觀的邏輯及其困境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下稱《提綱》)第三條中指出的“關于環境和教育其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就是特指以愛爾維修為代表的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又稱舊唯物主義。
(一) 舊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所做的貢獻
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主張全民教育。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教育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被統治階級所壟斷的,教育是有閑階級特有的產物。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打破了教育的階級壟斷,主張實行全民教育,倡導在全社會范圍內普遍地推行教育,并且他們為自身的這種教育主張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支撐。第一,教育萬能論者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相同的,只要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對其施以合理的教育影響就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造,正如愛爾維修所言,“人們不是生下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逐漸形成的”[1]271,所以他們主張在社會中平等地不分差別地對所有人進行教育。第二,教育萬能論者認為教育對人和社會的發展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他們主張要想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就必須大力普及教育,讓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進而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想成為馬克思實踐教育觀形成的先驅。在社會發展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站在傳統的無限延長線上,而同時也正是恰恰因為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以走得更遠。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同樣是汲取了先人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而形成的,而馬克思的實踐教育觀正是在對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鑒中發展而成的,因而教育萬能論為成為馬克思實踐教育觀的先驅,為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形成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礎。
(二) 舊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存在的缺陷
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將教育對人的促進作用絕對化。舊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最大的貢獻就是肯定了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積極作用,然而舊唯物主義由于脫離實踐和其自身的階級性的限制,不能合理地把握適度原則,因而他們不得不夸大教育的作用,將教育對人的促進作用絕對化。如愛爾維修所認為的那樣,人“永遠是他所處的地位使他成為的那個樣子”[1]271,愛爾維修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抹殺了人的主體性,認為人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完全是處于被動地位的。至此,舊唯物主義親手將自身在教育觀上所做出的貢獻推向錯誤的深淵。
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將教育對社會的改造作用極端化。舊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的另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教育是改造社會的最重要的手段。不可否認,教育作為傳遞社會生活、生產經驗的手段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教育可以使人智慧,給人啟發,可以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社會得以改造,但是教育究其實質而言仍是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之內,而變革社會的根源必須立足實踐,從經濟基礎著手,唯有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基礎發生變革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發生革命性變革。故舊唯物主義能夠看到教育對社會的改造作用是可貴的,但其再次夸大教育對社會的改造作用直至走向極端,從而導致舊唯物主義在教育觀上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
(三) 舊唯物主義教育觀缺陷造成的后果
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教育觀必然造成社會的割裂和階級的對立。正如馬克思在《提綱》中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學說必然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2]500,舊唯物主義由于忽略了人的主體性,忘記了“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500這一客觀事實,所以他們在社會歷史觀上只能堅持英雄史觀,只能通過借助構造一個虛擬的天然的英雄的存在來解釋其自身的理論。舊唯物主義將社會割裂為兩個對立的部分,他們認為在社會中存在著一部分天才人物,他們是天然的教育者,必然凌駕于社會之上;同時社會中還存在著廣大人民群眾,而他們是天生的受教育者,只能處于被統治之中。舊唯物主義的這種機械的劃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社會被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部分,天才和人民群眾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二、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
18世紀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形而上學和機械性的弊端,在教育問題上只能片面地看到教育對人的改變作用,而忽視了人的主體性。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實踐,有力地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教育萬能論,進而科學闡釋了教育和人的活動之間的辯證關系,實現了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實踐教育觀。
(一)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是立足“革命的實踐”的教育觀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立足于“革命的實踐”,實現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其鮮明的實踐性,同樣,馬克思主義教育觀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馬克思并不否認已經被舊唯物主義哲學家確認了的教育對人的活動的改變作用,但馬克思并不像走向極端的教育萬能論者那樣將這種改變作用夸大為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承認外部活動即教育和環境對人的活動的積極作用,同時馬克思也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其自身改變中的重要性,并且馬克思認為只有將這二者有機地統一于革命的實踐活動中,才能促進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平等而和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是在立足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活動之上,是在充分汲取舊唯物主義及其他哲學流派教育觀中的積極成分的基礎之上形成的科學的辯證的實踐教育觀。
(二)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解放全人類的學說,因而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構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自然應該服從這一終極目標——解放全人類。馬克思主義教育觀以促進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就是服務于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終極目標,因為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294,所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正是通過促進個體發展的方式來推動整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主張的人的全面發展是對資本主義造成的人的片面的發展的直接改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勞動的異化造成勞動者只能被迫地單一地發展自身的某一方面,阻礙了人的全身心健康發展,鑒于此,馬克思立足無產階級的實踐活動,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實現了教育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他主張“生產勞動和智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4]318,馬克思認為只有將生產勞動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三、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指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5],正是對當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定位,而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更是直接關系著我國人才輸出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的實現。故,新時代,務必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指導重新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務必以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為行動指南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構建新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強調在教育活動中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教育行業中,固然老師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角色,因而其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抹殺學生的主體性,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換言之,即使老師擁有著淵博的知識和熟練的教學技能,能夠在課堂上做到課堂生動,但倘若學生無意聽課,那么這節課則必然是一節無效的課堂。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第一, 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以學生的經驗背景為教學的起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堅持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必須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學活動中,老師必須提前了解學生,分析學情,對學生的背景知識做一個細致的分析,只有在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礎之上,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才能選取難易程度適中的學習內容進行教學。倘若教師拋開學生的知識背景,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或難或易的教學內容,都無法真正實現教學的目的。故,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為教學起點,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引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以更好地完成教學。
第二,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書的價值只存在于它被人類閱讀的時候,否則它不過是承載著知識的一種符號系統。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同樣,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即使授課老師學貫古今,在課堂教學時講述頭頭是道,但如若學生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不與老師進行課堂互動,就難以進行有效教學。故,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務必通過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認知內驅力為主,以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舞等外部強化手段為輔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二)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曾做過一段著名論述,他們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6]165,這樣的發展才是自由的、全面的發展。人的這種自由全面的發展必然是建立在能力的全面發展和擁有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基礎之上,所以,高校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一,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積極開發多種方式和途徑來支持青年個體內在能力的全面塑造和自由運作[7],高校必須為學生能力的多樣化發展提供客觀的成長環境,提升學生能力發展全面性的程度。第二,高等教育必須減少對大學生在時間上的束縛,給大學生以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讓學生可以更自由地從事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自由時間是衡量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當代大學生可自由支配時間越充裕其自由全面發展的程度也就越高。
“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新時代務必推進青年成長成才這一國家基礎性工程的戰略性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正蓬勃發展,但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故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在馬克思實踐教育觀的正確指引下永懷初心,砥礪前進,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又好又快地發展,助力中國青年一展凌云志,恪守赤子心。
參考文獻:
[1]赫·恩·蒙讓.愛爾維修的哲學[M].涂紀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徐先艷,王義軍.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與新時代青年發展[J].中國青年研究,2018(8):38-44.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