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洋
摘 要:以小學生實踐能力的現狀分析為基礎,圍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內容,闡述了該課程的主要特點,對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表達與交往的能力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實踐能力 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小學3至6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是一種超越了學科領域,且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小學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可歸結為敏銳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表達與交往的能力。因此,筆者從這四方面入手,探討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進行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
一、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力是指一個人觀察事物的能力。這是一種特殊的感知能力,集中反映在能夠用眼睛正確認識當前的環境,感受當場的氛圍,知道自己在這個場合應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或做什么。豐富的知識、牢固的記憶、準確的分析都離不開敏銳的觀察力,幾乎所有的收獲都來自于細心地發現,如魯班通過絲茅草割破手指,對絲茅草進行觀察并經過一定的思考發明了鋸;瓦特看到水蒸氣將壺蓋沖開的現象進行思考,發明了蒸汽機;牛頓觀察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發現了萬有引力。
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首先要創設有趣的觀察情境,其次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最后總結觀察的結果,因為通過總結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到底觀察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或者有哪些地方還存在著疑問需要老師指導,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培養觀察能力的目的。筆者在《我來當導師》主題活動中,六年級學生要自主教一年級學生系標準領巾和敬標準隊禮,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六年級學生如何進行教學,而是交給他們一個任務:去細致觀察所有一年級學生系紅領巾和敬隊禮的情況,并可用錄像或拍照的方法進行記錄,以便深入觀察。這樣便給了學生明確的目的和任務,以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細致觀察。指導學生收集到第一手的資料以后,再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因為敏銳的觀察力還得借助多種感觀參與思考。筆者引導學生重復觀看錄像,分析一年級學生錯誤的原因,通過六年級學生集體的觀察與討論,歸納出幾種存在的問題:系好的領巾不美觀、很多孩子不會系、就算系好了也無法形成活結,敬禮的時候手掌心往外翻、有些舉得很高,有些貼在額頭、五指并攏不規范。雖然是一次簡單的前測,但明確了任務以后,同學們觀察得相當細致、認真,相信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能夠對問題的處理提出有效的意見和方案,并付諸實施,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的能力。在工作生活中,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這個人的知識水平,而是取決這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強大,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筆者認為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指導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并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充足時間這樣一系列的措施付諸于眾多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一定能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培養。筆者認為制定方案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從制定方案→探討方案→確定方案,這三方面來著手培養會比較有效。筆者通過助人為樂、報效母校等方式來激起學生的內在動機,指導學生進行前測,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再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討論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
在制定方案環節,首先引導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制定方案,其次是探討方案,在計劃修訂課上,分小組匯報他們制定的方案,然后集體進行探討。有些小組覺得一對一教學比較省心、有的小組覺得先正面示范講解再集體教、有些小組提出看著錄像讓小學生自學、有的小組提議以小組為單位結隊教學并比賽、有的小組建議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小朋友的學習興趣、還有的小組編出了朗朗上口的兒歌:領巾披在肩,左尖壓右尖,右尖繞一圈,圈中抽出尖。討論后,在本次活動總策劃的帶領下,選擇各組的優秀點子,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最后同學們選擇了:錄像講解→正面示范→背誦口訣→結對教學→游戲競賽的方案。在整個方案確定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激化矛盾,從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動手操作能力,具體而言就是學生利用現代化工具搜集信息、動手制作、使用設備及工具的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能夠根據活動的需要正確選擇并使用各種工具與現代化儀器進行簡單的制作,這種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學生實踐能力發展所必備的。
筆者認為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適當指導學生操作的方法、并經常鼓勵與肯定,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我來當導師》主題綜合實踐活動中,多處需要學生來進行具體的操作,比如:搜集信息并制作一份授課時用的PPT、進行前測時需要拍攝錄像與照片并進行后期的剪輯制作、每一個組的特色標志以及活動中需要用的獎狀的設計與制作。筆者把這些需要動手操作的機會都交給了學生,期間進行適當地鼓勵與指導,也鼓勵學生找校外輔導員或者專家老師幫忙。比如在做錄像剪輯的時候,筆者也不能給予學生很大的幫助,因為能力有限,我就建議學生去找學校里的電腦老師幫忙輔導。每個活動筆者都會讓學生制作自己組的特色標志,要求必須切合自己組的小主題,雖然這是一件看起來無傷大雅,并不十分影響整個活動的環節,但筆者還是堅持次次活動都自主做,并且指導學生分工合作,如:設計、取材、繪畫、寫字、定形等。
四、培養學生表達與交往的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對字、詞、句、段合理運用的能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部關系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的表達與交往能力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一環。現在的小學生大多喜歡與人交往、喜歡表達自己想法,但他們缺少表達與交往的技巧,合作意識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