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秧
摘 要:在線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具有自主性、共享性和豐富性的特征。然而,在學生態度及觀念、使用過程、網絡技術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困境。因此,探究在線課堂現狀及存在問題,提高在線課堂學習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在線課堂;認可度;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7-0150-02
現如今,互聯網開始進入了教育領域。相較于傳統課堂,在線課堂在時間、空間等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性。通過一定的網絡技術,使得處于不同區域的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實現跨地域的“遠程”教學,從而解決教學資源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一、在線課堂的概念
(一)在線課堂定義
什么是在線課堂?在線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1],能夠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相應的網絡技術,例如音頻、視頻技術,使在不同地區的教師和學生實現教學互動。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學習的課程,并且可以下載相應的學習資料使用,同時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與他人交流。
(二)在線課堂特點
1.自主性。在線課堂本身涵蓋多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并且不受時間、空間約束,充分體現自身自主性[2]。經過大學期間自主性的鍛煉,在校期間自學能力的提高,能夠將自主性更加發揮它的作用。如果說在校期間傳統課堂必修課是被動性的話,那么在線課堂一定是屬于完全自主性的產物。只要是感興趣的內容,都可以去在線課堂學習,這是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也可以說是在線課堂的一個優勢所在。只有具備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會制定完整的學習計劃,在自主學習中進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好地制定下一步的學習計劃,實現自身能力的提高與素質的發展。
2.共享性。在傳統課堂中,一名教師在一堂課中所面對的只有幾十名學生[3],知識的傳播受到限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在線課堂傳播知識的共享性特點被無限放大。只要具備網絡條件且知識內容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在線課堂所傳授的內容就可以被無限制地傳播給需要的人。除此之外,互聯網信息共享還可以有效地節約社會成本。學習者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到來自全球的優質的教學資源,更好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3.豐富性。豐富性可謂是在線課堂中最大的亮點。傳統教學中,學習者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是固定的,是學校已經制定好的,學生在課程選擇方面并不具備自主性。然而在線課堂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弊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所想修讀的課程。當學生打開在線課堂的頁面時,會發現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分科設列。學生不但可以選擇學習本專業的教育資源,還可以選擇學習自身感興趣的其他專業知識。這充分地體現了在線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三)在線課堂優勢
1.教學方式新穎。傳統課堂枯燥無聊,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特別是從小學到高中都是采用這種枯燥的方式進行教學,還有極個別的學生經常坐在教室最后排,造成聽課質量較差的問題。而在線課堂的優勢正好彌補了傳統課堂的問題。在學生看到如此新穎的方式后,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在線課程可以生動地運用影像、聲音和動畫等多種新穎方式教學。傳統課堂不會出現的教學方式,都可以在在線課堂中有所體現。
2.教學內容豐富。傳統教學中課程一般都是固定的,而在線課堂中,無論身在何處,什么專業,只要你對課程感興趣,都可以通過在線課堂進行學習。在線課堂打破了傳統教育瓶頸,弱化了固定化教學的劣勢,讓學生自主性與興趣成為學習的最大動力。
3.名師授課。名師授課是很多學生選擇在線課程的重要原因之一。打開在線課堂的頁面,著名教授的課程應有盡有。當你對這位教師感興趣時,可以通過在線課堂進行學習他的課程,身臨其境感受名師教育。技術的突破在讓師資力量更合理完善地面向每一個學生開放。
4.時間地點自主。時間地點自主是在線課堂很大的一個優勢。學生不必在固定時間去聽固定課程,可根據自身習慣,利用網上休息時間以及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既充分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又學習到了知識。
二、在線課堂存在困境
(一)學生觀念及態度
1.學生的認可度不夠。在學生的認知觀念里,課堂應該是和同學坐在一個固定的教室中,有教師來上課教授內容,因此學生對在線課堂并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當進行在線課堂的學習時,由于沒有教師的監督,考核形式也比較自由化,使學生更加對在線課堂不夠認可。并且學生在選擇在線課程學習時,會“規避”一些難度較大的課程。
2.學生的態度不夠端正。相比較于傳統的課堂,在線課堂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按照學生的喜好選擇學習地點、學習時間,這是在線課堂的優勢所在。然而,這也體現了在線課堂的弊端。當進行在線課堂的學習時,學生的面前只有一臺電腦,視頻中的“教師”是無法看到學生是否在認真的聽講。對于一些自覺性不夠的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教師的監督,他們就會“走神”。此外,學生自主選擇上課的時間,可能會造成學生“一次性”地聽完所有課程,降低學習效率。
(二)使用過程
1.互動過少。傳統課堂中,當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問題時,可以選擇和身旁的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或者課下與授課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從而立刻解決問題。然而在線課堂卻無法做到這點。當學生產生問題時,只能夠不斷地重復播放視頻來解決。給教師發郵件線上解決不一定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而網絡搜索答案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權威的解決方案。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積攢下來,會喪失學習興趣。
2.內容記憶不深刻。在線課堂的學習,利用音頻、視頻技術相結合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本應該是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更加深刻。然而當面對電腦進行學習時,學生只有在感興趣的地方才能夠專注屏幕學習,沒有興趣的地方或者是有難度的地方學生無法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在屏幕上。注意力無法得到高度集中,記憶自然難以深刻。
3.學習幫助不大。雖然在線課堂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自主的學習方式,但是對于一些自制力不夠的學生來說,幫助甚微。有些學生難以抵制因特網背后的各種“誘惑”,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三)網絡技術
1.硬件設施。由于硬件設施不完善以及網絡技術的不嫻熟,有些在線課堂平臺會存在一些顯示問題,例如音畫不同步、畫面清晰度不夠等。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線課堂的學習。當問題出現時,網絡平臺后臺又無法及時解決問題,使學生更加無法專注于在線課堂的學習。
2.監督方式。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視頻中的“教師”無法對電腦前的學生進行監督,教師只能夠負責傳授知識,而不能清楚地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即使學生中途離開了電腦,教師也無從得知,這是在線課堂無法比擬傳統課堂的重要一點。第二,窗口切換問題。當進行在線課堂的學習時,學生是在有網絡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然而網絡上的許多軟件、網頁都會“誘惑”著學生,很有可能學生一面開著學習視頻的頁面進行播放,一面進行著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3.考核方式。現在大多數在線課堂的考核方式是給定限制的一段時間進行線上考試,產生的弊端就是學生對考試不重視。當需要考試時,學生直接在網絡上搜索答案,填到需要的地方。考試的初衷本是為了對學生在本階段的學習進行測評,然而學生直接搜索答案的行為無法得到真實的成績,就無法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做出真正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三、對策及建議
(一)學生觀念及態度
首先,學生應該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在線課堂同傳統課堂一樣,需要學生具備認真的學習態度。不能因為沒有教師監督,就松懈自己的學習狀態。在進行在線課堂的學習時,更應該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力以赴地對待課程的學習。
其次,學生應該對自我有清楚的認識。在線課堂的學習內容一般都是通過網絡,在線上進行,基本沒有面對面的教學交流。并且學習的課程內容、學習的時間是根據學生的喜好來的。這就需要學生對自我有清楚的認識。
最后,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對在線課堂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線課堂也是課堂,在線課堂學習的內容也需要掌握,不能因為沒有教師的監督、考核方式自由化就不認為在線課堂是課堂。學生需要提高自覺性,自我監督,從而更好地進行在線課堂的學習。
(二)使用過程
首先,加強互動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產生的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解答。同時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即使在電腦前也能夠與選擇同一課程的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文化碰撞。可以通過提供線上交流的形式,或者教師在固定的時間保持在線狀態,如此當學生有問題時可以直接與教師進行交流解決。
其次,改進教學方式,通過不同的方法使學生對所講深刻記憶,并且保留繼續進行學習的熱情。
(三)網絡技術
首先,提高相應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避免由于硬件設施等問題出現視頻顯示、音畫不同步、延時等問題。當出現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解決而不是放任不管,能夠給學生一個最好的環境進行學習。
其次,對監督方式進行改進。現在的在線課堂平臺,為了防止學生在學習時切換窗口,都對監督方式進行了改進,例如在播放5-10分鐘時,頁面會出現提示,學生需要進行指定操作視頻才會繼續播放。但是,這樣的改進是遠遠不夠的,仍然需要對監督技術進行改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最后,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進。從考核時間和技術方面改進原來的考核方式,例如,固定考試時間,指定的兩個小時而不是原來的一天或者兩天;考核過程中不允許切換別的頁面,杜絕學生在網上復制答案的可能性。這樣可以使學生能夠重視在線課程的學習內容,真正地通過在線課堂學習到一些知識,從而自身能力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收.在線課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趙菁.在線課程對高校課程與教學的影響與挑戰[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3]衛志民.“慕課”本土化開發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4]周廣根.中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內容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5]趙菁.在線課程對高校課程與教學的影響與挑戰[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6]畢佳麗.在線學習系統的分類體系及其特征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