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龍
【摘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情分析研究,依據學情,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學情,巧妙設計教學策略,有效達成學習目標;針對學情,采用合適學習形式,讓課堂靈動鮮活;觀察學情,及時做出學習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利用學情,突出課堂精彩生成,引領學生精神成長。
【關鍵詞】學情;教學策略;生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學情是學生在學習時所體現出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心理特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品質等各種綜合因素。它包括學生學習的起點狀態、學生學習的潛在狀況以及學習最終結果。教師加強學情分析,利于優化教學設計,選擇正確的教學策略,組織多樣的學習活動,最終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依據學情,精心設計新穎導語
俗話說:“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闭n堂教學也是如此。優秀的教師總會注重在課堂導入語上下一番功夫,設計精彩的導語,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依據學情設計導語,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使課堂避免落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某某某的文章”的教學俗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領學生遨游語言的海洋。如在學習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時,教師在課前用多媒體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學生情不自禁哼唱鳳凰傳奇的歌曲《荷塘月色》,以這樣的語言導入教學:“月映清荷,一任時光靜靜流淌;舉頭遠望,心中是你不變的模樣。風拂菡萏,綠波淡香人已醉;對月暢飲,豪情在心中激蕩,多少詩篇在古今傳唱。朱自清先生漫步月下荷塘,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景象?又展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細品讀這名篇佳作吧。”這樣的導入,教師較好地依據學情,讓學生充分在體驗那純美的景色的同時激發其學習《荷塘月色》的強烈愿望,為下面教學環節的有序推進與整節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依據學情設計導語,有時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輕松愉悅地進入學習旅程。如在教學《陳情表》時,有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聽說你們班聯名向校長寫了一份關于提高學校食堂伙食的建議書,這建議書在古代叫作‘陳情表;我還聽說同學在寫作這份‘陳情表時,借鑒了李密的這篇千古奇文。你們的‘陳情表打動校領導了嗎?那你們知道打動晉武帝的那份‘陳情表的原因是什么?”如此導入,學生明顯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以及對其學習狀況的了解,話題巧妙地切入文本,學生的情緒高昂,自然和諧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情境中。
二、關注學情,巧妙設計教學策略
課堂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形式,教師需要根據文本體式特點、教學目標達成、教師自身擅長等方面確定,而學情角度也應是授課者必須思考的重要方面。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達不到教師理解文本的水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情感的變化以及思維發展狀況與水平等方面,并根據他們的學習狀態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特級教師陳廣團老師在教學《可以預約的雪》一課時,通過朗讀形式幫助學生理清了文本思路:花——人——感悟人生,進而組織學生研討:“面對可以預約的花和雪,以及不可預約的人和人生,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常與‘變?”同學們在思考、討論時,一時不能深入理解,思維也一度陷入遲滯狀態。針對這種情況,陳老師再帶領學生反復朗誦文本中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的精彩語句,采用換詞法一起品析諸如“拖磨”“蜿蜒”“畏懼”等極具表現力的詞語,并與其近義詞比較,聯系生活體驗,體會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精妙處。最后學生感悟出作者經過痛苦而艱難的思考求索,徹悟人生、卸掉包袱,心里感到釋然和輕松。其實,雪、花和人一樣,歷滄桑變化、看世事浮沉,是不可預約的。我們唯有保持美好的心靈,全情欣賞、積極投入,珍惜每一天的大好時光,奮勇前行,不畏挫折,預約希望。陳老師的課堂教學就體現了對學情的有效關注,他采用的是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教學策略。針對學生的疑難,他沒有進行直接的講解,而是通過組織學生分析和體會語言,引導他們從生活體驗出發,激活靈感,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王榮生教授認為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教師只有在課堂上仔細觀察、把控學情,確定教學內容,及時組織學生揣摩、探討、交流,激起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學生才能深刻體會到語言運用的美妙,獲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這樣的課堂就充滿了語文味。
三、針對學情,采用合適學習形式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反對傳統教學模式中過分強調對知識的講解與記憶,以及機械、重復的練習。因為這種狹隘的教學觀只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沒有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教學,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摧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教師須立足學情,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求知欲入手,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增強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小組合作學習是當前新課改的一個亮點,也是高效課堂的一個有效方法。小組合作固然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以及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什么時候、學習什么內容時采取這種方法就值得思考和推敲。因此,課堂需要采取何種學習方式,也要充分考慮學情。
我曾參加一次賽課,教學《管仲列傳》一課,針對學生沒有預習的情況下,臨時調整了教學方案,精簡了教學內容,緊扣住三個問題:(1)閱讀思考。管仲作為一國之相,他取得了哪些政績?(2)品讀分析。文章從哪些方面具體寫了管鮑之交,管仲的話語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3)合作探究。結合文章內容和作者人生經歷,探究《管仲列傳》寄托司馬遷怎樣的情感,什么是真正的友誼?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前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這樣,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快速了解文章大意,認識管仲的為人雖貪圖小利、貪生怕死但志向遠大、能夠隱忍,更重要的是善理國政、及時進諫、工于外交,幫助齊桓公稱霸諸侯。進而思考管仲取得成功的主客觀原因,聯系司馬遷的寫作背景,結合文中評價,感悟到管仲這一人物寄托了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管鮑之交”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既有展示自我,又有交流碰撞;既有思考內容的梯度,又有情感內化的深度。避免課堂上只有思維敏捷的學生動口、動手,后進同學直接獲取信息的現象。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使原本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