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敏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對小學生人文素養和表達能力的鍛煉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當前我國小學語文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期間依舊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在本文中,筆者將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進行闡述,并依據出現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期望為小學領域基層支教人員提供教學指導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隨著現階段新課改標準在我國的不斷推行,教師對于語文課堂活動越發重視了起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小學教育期間,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內容之一,小學是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認知技能的重要階段,學好語文對于學生日后各個方面的學習和發展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對于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是小學語文學科是傳承中國幾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新時代賦予學科內涵的責任。
二是小學語文學科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為學生的邏輯能力、啟蒙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才能夠在其他學科方面遷移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三是語文學科本身涵蓋就比較廣博,其內容博大精深,包含了哲學、歷史、語文學科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小學階段是學生的發展黃金時期,只有學好語文學科,才能夠接受良好的語文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大多是老師為主講,而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課,參照教學大綱設計課程,事實上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中,無法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大多數是局限于老師的思路之中,回答老師問題也僅僅局限于“對不對”“是不是”,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更容易使學生形成惰性思維,總是喜歡跟隨老師的思路。
(二)學生語文知識單一狹窄
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知識水平就比較低,相對來說知識面也比較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語文知識單一。以本班為例,筆者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觀察,發現很多學生沒有養成日常的語文學習習慣,對文學知識的獲取完全來自于老師課上的講解,這就使得學生的文學知識層面很狹窄,接觸過的文學作品僅僅限制于課本上的一些文學故事,長此以往,學生的文學素養難以得到提升。而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教師更加重視對學生分數和成績的提升,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造成學生語文知識獲得渠道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三)教師教學互動不充分
在許多地方的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認識到課堂互動的重要性,學生與老師之間互動不充分,課堂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會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在課堂中提不起興趣,積極性不高,進而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還有一些教師的活動范圍不能顧及所有的學生,互動教學對學生課堂教學水平的影響作用也沒發揮出來。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增強課堂互動教學,可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學生的發展速度及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其接受知識的速度也不一樣。但是現在我們很多小學語文老師的教育模式采用的都是“齊步走”的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出現了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怪現象,不能保證全體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質量降低。
(五)忽略口語交際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的學習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鍛煉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語言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根本不把口語交際的教學當回事,因為不是應試考試的內容,但其實口語交際是人與社會之間產生聯系的重要一環,是一個人能力的外在表現之一。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在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三、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強調學生主體性發展,促進全面發展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學生不能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必須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也就是說學生如果想要獲取扎實的知識,首先就要有主動參與的意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調整自己學習的理念與指導思想,激發出“我要學”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做自主學習的主人,意識到“自己是主體”。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限制學生的想法,多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向教師提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
(二)增加語文知識的積累
語文知識少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記住的少。語文教學注重語言,語言教學源于語感,語感教學來自誦讀,要使學生對語言靈活自如、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遍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含義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因此加強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是語文積累的必由之路。其二是讀得少,應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讀點,積累更多,可以多找一些優美的詩歌散文,同學生們一同朗讀,一來可以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二來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的情感流淌在一起,增強師生間的感情。另外??梢赃m當地擴展教材,因為教材中承載的東西都是有限的,在教學中僅僅著眼于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使學生學會把它當成一種習慣和需要,日積月累,自然會厚積而薄發。
(三)實施互動性教學原則,增強學生主體地位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是獨立的人,每個學生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應該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與素質教育相悖,這次我們需要打破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要加強互動性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發揮主人翁的作用。比如在語文課上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彼此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對于一些問題進行小組探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還可以采取師生問答的形式,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慢慢地進行自主探究。
(四)從教學的各個環節貫徹因材施教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要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得到發展,因材施教正是這一過程的核心方法及原則,應從教學的各個環節來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備課要鉆研教材,更要了解學生,在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特長,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安排不同的教學步驟,從整體的角度對每個教學環節作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在課堂教學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基本功訓練內容,課堂提問有針對性,要有坡度,要通過課堂提問給不同程度的學生開辟通往教學目標的渠道。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作業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難易有別,呈階梯狀,可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深化題,符合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
(五)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育,同時還要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提高語言能力。加強口語交際訓練可以挖掘語文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和形式來提高學生對口語的認識。比如在講讀課文時,有一些關于“人物對話”的部分,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口語對話交流,分角色進行朗讀,還可以組織一些話劇形式讓學生表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在這種情境交流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我們還可以采取相互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課堂中敢于發言,比如針對教師講課或者是某一些問題,鼓勵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讓學生講一講課堂上的不足之處和改進之處,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幫助學生養成敢于發言的習慣。還需要增加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活動時間,給予學生口語鍛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