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摘要:以新疆某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師范生實習教學實踐能力現狀,結果發現,師范生實習教學實踐能力一般,主要表現為實習、獨立講課次數少;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實施情況不理想,缺乏實踐性;本科培養模式與途徑單一。為此,調整培養方案,實行教學改革、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加強實習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特教師范生 教學實踐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176-03
一、引言
2015年8月21日教育部發布(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特殊教育教師從“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實施意見”給出詳細指導:基本理念提到“特殊教育教師要以能力為重,注重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突出特殊教育實踐能力”。并要求教師做到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1]
2010年新疆X大學設立特殊教育專業并開始招生,作為西部第一所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院校,起點低但發展快。目前南北疆各地都有完善的實習基地,截至今年7月份,已有四屆免費師范生畢業,并定向各地州,成為真正的教師。學院每年舉行的實習報告會中,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及教師反映,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水平低。通過訪談剛參加工作半年以上的新手型教師,一致認為教學中最大的困惑是理論無法聯系實際,專業知識應用不夠,本科教學階段重理論輕實踐。
由此可見,職前培養過程有待完善,教育實習作為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對提高免費師范生教學技能,夯實專業水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新疆X大學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通過對實習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現狀調查研究,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新疆X大學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已參加過教育實習的大四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和剛參加完教育實習的大三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91%,其中有效問卷95份,有效率為95%,具體情況見表1。
(二) 研究工具
依據教學基本環節,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筆者將教學實踐能力劃分為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發展能力,自編《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調查研究》問卷。[2][3]問卷共設置31道題,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學變量信息,包括性別、所在年級,第二部分為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調查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積分制,分別用“弱”“較弱”“一般”“較強”“強”表示,對應分數為1-5分。
(三)數據處理
研究采用spss22.0版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處理以個數和百分比等基本資料的統計結果。
三、研究結果
(一)特教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情況分析
1.特教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頻度及途徑
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期待的實習時限依次為:1個學期、2~3個月、1個學期~1個學年、1~2個月、1個月,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喜歡為期一學期的實習生活。新疆X大學的實習時長也是一學期,說明符合大部分學生的要求。
通過調查也可以得出參與調查的師范生中從沒進行過教學實習的14人,占調查總數的14.74%,3次以上占總數的17.89%,大部分師范生的實習次數為 1 次,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師范生僅參與過學校要求和組織的實習,而沒有主動參與過類似家教、假期輔導等形式的實習。
2.特教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從表3可以看出,院系主要通過模擬課堂、專家講座、授課大賽、特殊教育學校觀摩學習、微格教學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實習前培訓,其中模擬課堂占比最高(77.89%)。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占比最高為討論指導(69.47%)。教師培養學生研究能力途徑中占比最高為小組合作互動式學習(77.89%)。
(二)特教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分析
1.師范生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從教學設計看,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免費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2.師范生課堂教學實施能力
從課堂教學能力看,所調查的特殊教育師范生中,課堂教學能力較好的是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與多媒體教學應用能力。課堂教學能力最需要提升的是課堂中處理學生特殊情況的應急的能力。
3.特教師范生課堂教學發展能力
從表6教學發展研究看,特殊教育師范生的教學發展研究需要提升。
四、特殊教育本科實習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問題分析
通過對新疆某大學的95名師范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實習生教學實踐能力無論是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發展能力都需要大力提升與加強。
(一)實習次數少,獨立講課次數少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95名師范生中,只有17.89%的學生有3次以上實習經歷。學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以來,大三第二學期赴南北疆各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實習,在實習時間上有所保證,但是大部分學生表示在實習期間,獨立講課的次數較少。因此,在后續實習過程中,高校應與實習學校在學生獨立上課方面達成一致。
(二)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缺乏實踐性
從培養方案中不難看到,該院為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開設了多樣化的教育課程,但融入課程中的實踐課程很少,專業核心課程中的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學、普通學校教材教法這三門課都是針對特殊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實行教育的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板塊障礙類別兒童的理論學習后,帶學生到特殊教育學校去實踐,理論結合實踐,但實際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各任課教師還是以課堂授課為主。
(三)培養模式與培養途徑單一
訪談中發現,教學實習前,學院對實習生進行培訓,培訓途徑主要集中于專家講座、模擬課堂、授課大賽觀摩學習等,其他形式教學實踐形式使用較少。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采用反思日記、行動研究、教學結合研究等形式進行教學;在培養師范生教學研究能力時,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很少采用科研論文寫作、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探究式學習等培養方式。
五、特教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問題成因
(一)特殊教育教師的積極性不高
在訪談中特殊教育師范生普遍反映,教學模式中學生有討論,師生有互動,但還是以講授法為主,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同時,學院舉行師范生進行模擬課堂大賽和微格教學等培養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有效教學活動方面的積極性不強。此外,學校仍存在應試教育現象,尤其在獎學金評選、多種類型評優活動中,成績成為判斷的唯一標準,而且在學生期末評價中,一般分為考試和考核,考試又分開卷考試、閉卷考試。考查課分為課堂考查、論文等形式。閉卷考試課程,主要以一些理論性知識為主,這讓大部分學生把精力放在理論知識背誦中,忽視了實踐能力。
(二)學校對實習過程的管理重視程度不高
大部分師范生反映,高校指導教師不重視與特殊教育學校指導教師進行交流合作,一般情況下,高校指導教師把實習生送到指定的實習學校后,安排好實習生的住宿與實習教學工作事項后,很少與學生的實習指導教師溝通,也很少了解實習生平時的實習表現,導致實習效果不好。此外由于實習生沒有教學經驗,教學水平較低,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使得他們在某些特殊教育學校很不受歡迎,這就導致了重要的科目內容仍由任課教師上,師范生獨自上講臺的機會很少。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該加強對實習生的指導,加強與特殊教育學校的交流合作,從而為學生爭取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
六、提高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策略探討
(一)調整培養方案,實行教學改革
調查顯示,教學實踐課程在該專業培養方案實施中是薄弱環節,因此,要在培養方案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的設置,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例如,某些課程中,教師可以以專題的形式讓學生分小組講課,講課中不僅要有所講內容,還要拍相關視頻,找出相關案例,結合熱點與中國知網相關論文進行講解。同時,提前與老師探討自己授課方式、授課內容等,以培養從經驗中學習和對自己實踐經驗加以思考的能力。應重視形成性評價,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多樣化;考核制度應該多元化;課堂評價多樣化;評價主體多樣化。
(二)加強實習監督管理
學校應進一步健全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習管理制度,加大實習監督力度,例如在教學實習前,高校除了相應的實習安排動員活動外,安排實習生實習前教學培訓,根據實習學校地區,分實習生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配置一名指導教師,教師對自己所負責小組實習生進行平時的教學實習指導。師范生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實習后,高校指導教師與實習學校管理者溝通,要求增加學生獨立講課的次數,并允許實習生至少有三次全校公開課的機會,時刻關注學生在實習學校的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實習表現與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進行交流,以改進學生教學實習情況。每一階段實習結束后,高校教師與特殊教育學校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實習成果進行驗收,并作出評價,形成實踐—反思—實踐—反思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師范生的實踐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玉梅,雷江華.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8(4):3.
[2]周丹,胡玉君.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8):142.
[3]楊秀治.教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4]王璇.本科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以山東某師范院校為例[D].曲阜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