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雄
摘 要:文本的處理凸顯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功力,語文教師應該從陌生化的文本閱讀開始,多層面、多維度地進行立體化的文本解讀,并學會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讀,不依循通常的解讀途徑,而能夠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個性化地解讀文本。
關鍵詞:文本處理解讀; 教學價值;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21-001
文本解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對文本核心價值的挖掘,而后將其轉化為教學價值,這是作為教師對文本解讀必有的認知。閱讀教學中很多問題的出現,都與教師對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讀有著緊密的關聯。
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一般應分成以下三個層次:
一、陌生化解讀
很多教師拿到文本后,基本上都是先看教參,或是各種參考資料,流連于網上各種參差不齊的文本解讀材料,唯獨缺少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缺少教師個性化的文本解讀,教師的教學只能因循守舊,照搬別人咀嚼過的材料,唯教參是從,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空洞乏味,很難真正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如果我們拿到一篇文本之后,能夠拋開一切現有的教學資源,扎根文本,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深入文本,就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獨有的體驗。在這樣的文本解讀之后再來進行課堂設計,開展課堂教學,必將收獲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例如蘇教版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非常經典的法國小說,教參、網上的解讀已經非常詳細而且固化。一致的解讀是通過塑造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形象,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拋開以往的思維定勢,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就好像以前從未接觸過這一文本的心理重新品讀文本,以讀者的姿態而不是教師的姿態去深入文本,我們肯定能讀出不一樣的感覺。比如,我們應該能體會到菲利普夫婦作為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辛酸與無奈,而這種解讀,是教參沒有告訴我們的。如果我們總是依照教參解讀文本,課堂就會失去個性和靈動,多元解讀更加遙遙無期。
二、立體化解讀
所謂立體閱讀,就是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觀照文本,獲得對文本的全息解讀,處理好文本閱讀中多重意義之間的辯證關系。用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立體化的文本解讀是很貼切的。一般說來,立體化的文本解讀一般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在文體層面,從文體特征入手解讀文本,使文體知識為文本解讀服務;在言語層面,通過文本細讀引導學生融情入境,品味文本豐富的情感蘊藉;在意蘊層面,通過自身的學識還原作品的原初語境,引導學生結合作品的創作目的與歷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層內涵;在審美層面,注重挖掘文本獨特的寫作風格,體現了對文本形式的高度關注。
這四個層次的文本解讀,從文本共性到文本個性,由內部解讀到外部解讀,由語言積累與運用到思維發展與提升,為學生帶來了立體化層進式的閱讀體驗,并在體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解讀文本的正確思維方式。在立體化的文本處理中,彰顯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
例如解讀《藤野先生》,我們可以先從文字層面入手,試著抓住文末的文眼“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中的“偉大”一詞來做文章。巧妙借鑒藤野先生寫的《謹憶周樹人君》中的一段文字:“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做的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讓學生從文字層面入手,找到作者敘述恩師為自己所做的幾件事情,分析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藤野先生的思想性格,然后再就“看電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的敘述,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探討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通過“偉大”一詞把藤野先生對“我”的各種關照和幫助與他的“為學術,為中國”的國際主義精神聯系在一起,這樣由言語層面到審美層面的解讀,立體化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達到教學價值的實現。
三、個性化解讀
個性化解讀,是指在閱讀中不能簡單地接受他人的解讀結論,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讀,不依循通常的解讀途徑,而能夠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個性化地解讀文本。
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往往是學生在教師獨特、新穎的解讀中與文本、作者展開深層次的交流,是語文教師的第一基本功,沒有優質的、精致的、深刻的課文研讀,一定難以產生優質的課。精彩的語文課堂源于教師對文本個性的新穎的解讀,而這必然要求語文教師要深讀文本,讀出自己的思考,品出自己的感悟。
當然,語文教師的個性化解讀是立足于閱讀教學進行的,其解讀的新穎、獨特和個性化也只是相對的。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應有一定的限定。具體而言,個性有界的維度受文本、語言形式、學生經驗等條件的限制。教師只有充分考慮文本特征,聚焦語言形式,尊重學生經驗,才是個性而有效的文本解讀。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經典的散文。對于《背影》的解讀,有很多的網絡資源,而且從2012年特級教師韓軍提出《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新解碼之后,網上的各種爭論就從未停止過。作為語文教師,如果一味地照搬網絡資源,只會陷入無限的迷茫之中,文本解讀不知該何去何從。其實,“父愛說”不見得是“粗讀、誤讀”,“生命說”同樣也不無道理,對于《背影》的解讀可以見仁見智,只是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的學情,尊重學生經驗,通過個性化的文本解讀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審美觀念,從而落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總之,文本的處理凸顯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功力,語文教師應該從陌生化的文本閱讀開始,多層面、多維度地進行立體化的文本解讀,并學會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讀,不依循通常的解讀途徑,而能夠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只有這樣處理文本,才能在課堂設計中真正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閱讀教學中落實學科素養,凸顯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