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 張傳偉
摘 要:文章簡述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必要性,結合機械類專業的特色和發展優勢,分別從機械類“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方向分流優化、師資隊伍實踐能力強化、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專業“大類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新思路,以期為同類高校及同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工科;機械類;人才培養;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6-0001-01
教育部于2016年6月第一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2017年2月在復旦大學召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之后,教育部啟動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工程教育改革創新也拉開帷幕。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致力于培養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出色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機械類專業作為一個綜合性和多樣性的大類學科,必然成為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改革排頭兵。基于此背景,本課題結合機械類專業的特色和發展優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專業“大類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新思路。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將機械學科作為一個大類進行招生和人才培養,更有利于工程教育的開展。西安科技大學機械類專業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以及工業工程四個專業,按照學校的培養特色和學院的培養要求,現在采用“1.5+2.5”人才培養模式。在前三個學期,西安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主要開設公共基礎課和認識實踐課程,讓學生充分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通識教育素養;在第四學期初,學院根據四個專業的特色,開設專業介紹講座,讓學生充分了解機械類專業,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機械類專業,這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之后在此基礎上遵循“立足市場需要,考慮個人志愿,擇優分流,綜合平衡”的原則,學院各專業開設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同時開設生產實習、綜合實驗以及畢業設計等課程,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注重實踐培養環節,這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認證要求。
大類招生之后的專業分流,不僅有利于高校專業的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而且尊重了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權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學生的專業分流工作對學院的不同專業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部分弱勢學科必然面臨生源少的問題,學院如何進行弱勢學科保護以及各專業學生比例的調整,是大類招生工作中專業分流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要認真調查研究,結合機械類專業特點及發展前景,制定“志愿優先、成績排序,成績相當、特長鼓勵,適度引導、合理調配”的基本原則,注重協調發展,確保各專業之間的師生資源均衡。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經驗,要想培養出適應新工科要求的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高校教師隊伍的優化以及教學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容小覷的重要內容。對此,一方面,高校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發展,通過構建青年教師崗前培訓體系、建立優秀中老年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制度等方式,讓青年教師積極確定發展目標,從而提升教學實踐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要特邀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擔任專業應用型課程的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指導工作。通過師資隊伍實踐能力的強化,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人才隊伍的培養必然呈現一片良好的局面。
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實踐環節較多,而當前高校面臨實踐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不僅可以鞏固課堂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因此,西安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倡導“一系一賽”,鼓勵并支持學生參加各項學科競賽以及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以解決實踐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以車輛工程專業為例,車輛工程專業主要舉辦校級節能車創意競賽和校級巴哈越野車設計大賽,同時開放車輛工程實驗室,建立汽車創新設計團隊,每年固定參加“恩智浦杯”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巴哈大賽以及Honda中國節能競技大賽這三項國家級比賽。這些學科競賽以及實踐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因此,高校要基于本校特色,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建立新工科背景下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支撐體系,直接為科技創新服務。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推動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提高大學生綜合技能,而且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繁榮,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繼.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9).
[2]馮丹艷,莫玉梅.“新工科”理念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山東工業技術,2017(22).
[3]賀偉,樊曉虹,賀一夢,賀東方,龔伍亮.新工科背景下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13).
[4]陳昶,熊志宏.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教學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