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鵬磊
摘 要:“適性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順應學生的成長需求,力求讓學生能夠自由健康地成長。文章分析“適性教育”的內涵,指出基于素質教育的“適性教育”的開展策略主要是設計多樣化的課程,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打造“適性”課堂,實施多元評價。
關鍵詞:素質教育;適性教育;家庭教育;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8-0022-01
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被過度夸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因此,父母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應該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了解孩子的性格愛好以及心理發展狀態的前提下,對其實施“適性教育”。
“適性教育”的理念是對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觀點最淋漓盡致的詮釋。古往今來,盡管不少教育家曾提出過與之相關的論說,但始終沒有將系統的理論用于實踐。而社會的發展趨勢使學校教育要做出相應的轉變,因此,“適性教育”理念就應運而生了。首先,“適性教育”不是一種教育方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就是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與之相符合的教育,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行為,促使他們能夠在其最擅長的領域獲得一定的成就。總的來說,“適性教育”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明白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在多樣化的學習情境中,他們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獲;第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角色,教育的所有環節都應圍繞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展開;第三,一個都不能少,在強調個性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集體的進步。
1.設計多樣化的課程
多樣化的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更好地開發自身潛能,培養興趣愛好。由于學生本身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教學,如開設數學課、英語口語課、器樂課、體育技能課等讓學生走班選課,這是顯性分層的體現。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以學情為基礎,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學,如目標分層、提問分層以及作業分層等。這樣的隱形分層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能避免顯性分層對其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在設計多樣化課程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將不同學科聯系起來。例如,在語文課上將數學家的經典故事引入進來,或者在思想品德課程中融入一些班隊主題活動,這些形式都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學校并不是實施教育的唯一場所,學生除了日常在學校學習以外,其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且“適性教育”也強調父母的作用,父母只有不斷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這就要求父母要發揮榜樣作用,不管使用什么樣的教導方式,最終目的都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父母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平常為孩子安排一些活動,如看展覽、參觀科技館或者博物館、聽音樂會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同時,父母還要扮演規劃者的角色,讓孩子建立起一定的規則意識,但是不要過于刻板,要避免親子間的沖突,盡量用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
3.打造“適性”課堂
“適性”課堂強調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看課堂是否符合學科的特性,二是看課堂是否順應了學生的個性。學科特性指的是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固定的邏輯結構,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差異,不同學科可以鍛煉學生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而教師在了解這些差異性之后,在教學中就會更有針對性。除此之外,打造“適性”課堂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辯論和推理,追求思維碰撞的火花,然后讓學生主動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整合新舊知識,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新的知識系統。
4.實施多元評價
“適性教育”理念要求學校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因此評價內容、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方法都要因人而異,進而鼓勵學生成為自信的人。比如,評選“每月之星”時,學校既要關注學習優秀、誠實自律或者在某方面有特殊表現的學生,也要關注那些在學習、生活或者工作方面有進步的普通學生。在評選過程中,可由校學生會相關人員組成評審團,選出當月的“星級人物”如環保之星、藝術之星、發明之星、進步之星等。這樣的方式能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從而自信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綜上所述,教育發展的根本就是促進人的發展,終極目標就是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學生是完整的生命個體,其發展具有獨特性,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充分了解學生在智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和需求,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是“適性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潘玉生.指向素質教育的“適性教育”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8(29).
[2]印賢文.“適性揚才”理念下的學校德育實踐創新[J].中小學德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