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海
摘 要:職業素養是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活動時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修養,是一種綜合職業素質的體現。中職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有機融合,培養職業意識;就地取“材”,發展職業素質;學做合一,提升職業能力;潛移默化,培養職業自信。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教學;職業意識;職業素養;職業能力;職業自信;實用型技能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7-0044-0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在“職業模塊”教學內容與要求中,提出“能根據專業學習的需要選擇讀物”,口語交際要“符合職業崗位的要求”,教學要“從相關職業的實際需要出發,選取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模擬職業情境,組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為語文教學強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指明了教學方向。那么,中職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職業素養呢?
職業意識是指人們對職業活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成分的總和,包括自信意識、責任意識、服從意識、合作意識、技能意識、創業意識與心理承受力等。許多學生雖然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但對所學專業仍然比較模糊,對職業活動知之不多,并缺乏起碼的職業意識、職業素質、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等。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職業元素,教師要深入挖掘素材并加以利用,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的滲透教育,讓學生愛上專業,愛上學習。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有機結合專業與職業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探究,促使學生把職業意識融入認知體系。
例如,教學《職業》這一課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小孩為什么選擇小販、園丁、更夫作為自己的職業?并列出教學要點:小販行走——自由快樂;園丁挖土——興趣做主;更夫巡夜——探索未知。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個人實際,初步確立自己的職業取向: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最能夠使自己自由快樂、興趣做主、探索未知的職業,這才是最幸福的職業。又如,教學《敬業與樂業》《習慣成自然》等課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堅定職業信念,培養良好的做事習慣和工作態度。總之,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學中的職業元素,有機進行職業意識滲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以便學生將來更加順利地就業。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勞動實踐和自我修養等途徑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在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在基本品質,主要包括身體心理、政治思想、職業道德、科技文化、專業技能、社會交往和適應能力等素質。語文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為其職業生涯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好文化基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重要性的教育,采取有效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與文化素質;挖掘有關課文中蘊含的專業、職業素質等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職業,有意進行職業素養滲透,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品質。
例如,教學《一碗清湯蕎麥面》這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學習北海亭面館老板夫婦熱情大方、善良細心等優良品質及真誠待客等經營之道,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教導他們樹立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等職業道德;教學《那一年,面包飄香》時,要引導學生學習主人公懂得報恩、勇于創新、善良厚道、回饋社會等職業品質。即使文章中沒有提及職業與專業,教師也可以運用遷移理論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滲透。例如,教學《絕品》時,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職業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挫折,培養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質與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教學《成長》時,可以引導學生像作者那樣有孝心、負責任、做事有計劃、勇于表現自我,將來走上職場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所從事的工作。
職業能力是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它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的高低、大小,將決定個人對職業的適應程度、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口語交際、語言應用、文章寫作等能力是從事職業活動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討論、朗讀、練習等策略,讓學生口、手、腦并用,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可以結合不同專業布置作文練習,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可以穿插三分鐘演講、講故事、角色扮演、課本劇表演、情境模擬、小組討論、小型辯論等實踐教學環節,有機融入求職面試、職場禮儀、職業態度、時間管理、工作作風等職業因素,強化語文實踐訓練,讓學生做到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不斷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與職業能力。例如,開展“職場”語言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創設職場面試情境,與若干名學生扮演面試考官,其他學生扮演求職者逐一進行自我介紹,并由“考官”“觀眾”當面進行點評。最后教師總結評析,指出面試與自我介紹應該掌握的技巧與注意事項。這種身臨其境的模擬職場實踐,既有助于學生鞏固語文知識,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
另外,教師可以將語文與專業技能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一課多教”“同課異構”的教學嘗試,促進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例如,教學《雨巷》時,可以讓計算機專業學生將課文制作成動畫視頻,讓幼教專業學生開展朗誦及舞臺表演活動,讓美術專業學生根據文意繪出《雨巷》風景畫,等等。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外,還可以通過開展寓職業素養培養于其中的義務導游、社會調查、企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既在實踐中學語文,又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鍛煉,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與職業態度,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自信是一種正確、積極的自我理念和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積極感受。職業自信是職業成功的重要法寶。但是,中職學生群體中很多人是中考落榜者,他們會自我貼上或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一些人對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授語文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職業興趣,激發他們的職業自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課堂實踐活動,參與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聯系觀點,于無聲處潛移默化地滲透職業自信教育,運用激勵法鼓勵學生自強自信、追求成功。
《敬業與樂業》《我很重要》《最后一片葉子》等文章中都蘊含著自信精神,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滲透職業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養成“我選擇,我喜歡”的職業定力,確立“學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的職業態度,樹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職業信念。例如,教學《敬業與樂業》時,可以聯系當地行業典型人物或者優秀畢業生,為學生們樹立學習榜樣,進一步堅定學生對專業的學習信心。教學《我很重要》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我到底重要不重要”的小組討論,使學生明白生命的寶貴——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讓學生懂得人格自由、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都要自尊自愛、自強不息。教學《創造宣言》時,可以通過對五個“不能創造”的原因的深入分析,讓學生領會“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有勇氣和金剛般的意志,便可以開創出智慧之林”的深刻內涵,領會創新信念與堅定的意志,進一步提升學生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自信心。
總之,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站在服務學生職業發展、終身發展的角度,從實用性、訓練性出發,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將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有機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職業意識、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自信,實現身心全面發展,真正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Z].2009.
[2]趙怡然.如何在中職語文課堂滲透職業素養的教學思考[J].職業,2017(04).
[3]裴艷.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實踐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張鑫.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